隋朝的杨玄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为何起义还是惨败?

隋朝的杨玄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为何起义还是惨败?

杨玄感,是隋朝末年武装起义的第一人,他的父亲杨素,是隋朝的大将,因此杨玄感一出生,就是贵族之身。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连年发动战争,导致国库空虚,百姓生活困苦,社会也因此动荡不安,各种势力也是蠢蠢欲动。此时,杨玄感选择了一个比较好的时机,公元613年,隋炀帝远征高句丽,国内兵力比较空虚。经过杨玄感的不停游说,打着悬壶济世,拯救苍生的大旗,拉起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队伍,其中还有不少贵族和高官大臣的子弟。而杨玄感的智囊,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密。就是这样一个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一支队伍,却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灰飞烟灭了,杨玄感也落得个惨死的下场,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杨玄感这么快就失败了呢?其实原因不复杂,就是因为杨玄感目标不坚定,没有长远眼光,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

隋朝的杨玄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为何起义还是惨败?

在杨玄感组织好人马,制定作战计划时,智囊李密给出了上中下三个计划策略,上策:北上,占领涿郡,封锁临渝,切断隋炀帝归路,如果高句丽得到消息,肯定不会放过背后攻击隋炀帝的机会,这样隋炀帝就会腹背受敌;中策:向西,取关中。据首险要,隋炀帝就会有家也回不去了;下策:向南,取洛阳,占据都城就可以号令天下了。缺点是,假如城池久攻不下,就会陷入全国援军的四面包围,生死难料。

杨玄感经过一番思考,居然选择了下策,他认为隋朝大臣的家眷都在洛阳,取了洛阳更能彰显自己军队的威风,他就这样忘记了自己起义的最初目标。正如李密所料,在杨玄感攻打洛阳时,遇到了顽强的抵抗,久久不能攻下,远在高句丽的隋炀帝得到消息后,马上调集了全国各地的援军,向洛阳聚集。虽然这些援军距离都很远,但是杨玄感与洛阳守军相持了那么长的时间,也足够了。

隋朝的杨玄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为何起义还是惨败?

无奈之下,李密建议杨玄感赶紧把军队撤到关中,只要夺取了关中,据守天险,军队就会安全了,然后再制定下一步计划。可悲的是,杨玄感又走神了,在撤退中又把计划丢到了九霄云外。

起义军撤退的路上要经过弘农宫,当时弘农宫的太守是隋炀帝的堂兄杨智积,此人已经看透了杨玄感的撤退目的,所以也是想法设法的尽量拖住杨玄感,让赶到援军来消灭他。于是,杨智积在弘农宫城头故意大骂杨玄感,把他的祖宗十八代骂了个遍,一次激怒杨玄感。果然杨玄感上当了,对弘农宫连续攻击了三天,还是毫无进展,而此时隋朝的援军已经到来,最后,杨玄感惨死于乱刀之下。

隋朝的杨玄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为何起义还是惨败?

由此,杨玄感也被后人评价,是一个“凡庸的野心家”,表面看似乎是野心勃勃,实际上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