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有沒有練出真東西,就看這個標準

形意拳的前輩們智慧地創造了發人的練習方式來驗證勁是否整,是否圓滿,練到什麼程度,功是否強悍。

很多人覺得發人不算什麼,但其實發人是驗證是否得到傳統武術勁力精華的一個檢驗,打人不難,發人才難,輕鬆發出丈外更難,打人掛畫更難!因為打人再不濟就是一拳,到底是整勁還是衝撞力自己都分不清楚,很多人練拳自覺有勁,實戰中也能運用一二,然而這個勁大多數都是走的後背的衝撞力,相同訓練情況下與個人的重量級基本成正比,典型的如西方的現代搏擊,這種力影響深遠,大家都覺得這才是功夫,然而與真正的傳統內家拳實際上是完全兩碼事兩類勁。打人不難,現代搏擊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也能練出穿透力,而發人如果沒有整勁內勁的話自己都覺得費勁,能不用蠻力輕鬆地發人才算找到了勁。

尚雲祥的發人比較有特色,是比較實惠的,第一步練習,從接觸對方身體時刻起,腳下繼續趟步近身,打人如走路,勁力要長遠,為什麼開始階段提倡這麼練,一方面以短勁發人練習容易受傷,曾遇到過一個很壯體重很沉的人,本來覺得不容易輕易發出,結果輕輕一揮手就飛出了,後來才知,他以前遇到過一個老師,那個老師發人的時候靠衝撞使勁打,不自己退後就打的疼,所以形成了條件反射,別人一發他就往後自己先起身了,發勁加上自己的起身難怪一碰就飛。這種是名為發人實為投機的方式,真正的發人整勁會讓你如人在海浪中起伏,重心就是控制不住而隨波逐流般被人發出,功夫深的能做到令人感覺到不知怎麼了就被髮出去了,這才是真正有益的訓練!實戰中接手格擋之際就能動搖對手重心而干擾對手的出拳或控制對手,沒有這個發人訓練科目是做不到的,有了這個活的整勁,再加上實戰接手訓練,就能用於實戰,這裡有幾個專項訓練,以後再具體談,這就是防就是打,打就是防,攻防合一!

當年,曾有位武術好手來訪尚雲祥先生,見其體魄矯健,氣勢洶洶,進屋後便張牙舞爪口出狂言。問他練什麼的,卻不作回答,但見其手異於常人,像是練過殺手之類的功夫,尚先生揣度凡是練習鐵掌,殺手之類的多是手快靈活爆發力好,便於著人發威。想到這兒,胸有成竹,就站起來說:“你好大口氣,來,我看看你會什麼?”話未落音,剛伸出右手,來人變噗噗帶著風聲奔面門打來,一連就是幾手組合拳,其速度之快竟使先生沒看清個數(此時尚雲祥年紀已近古稀)。遂以左手從身外往裡掩其右手,緊接著又用右手掩身進步,用一個雙掩手攻其腹部,把來人打個仰面朝天,摔到裡屋的炕上去。那人爬起來臉色蒼白,下地說了聲“果然名不虛傳”,接著像怕人看見似地匆忙走出門去。後來,尚先生說:“他的功純手快,我若單憑招數手快就很難對付,我給他來個沾手就給勁,也就是沾身縱力,他就必然重心不穩,身手亂了套,再稍微一放勁,他就摔出去了!”

形意拳有沒有練出真東西,就看這個標準

所以練習發人是做到沾身縱力這種傳統內家拳獨特打法的關鍵訓練內容,即使後面不練實戰,也必練發人,否則難以練出真正的勁,也難以練對,發人是檢驗五行拳練習是否正確的一個方式。只有練的對了,進可以實戰繼續訓練,退可以傳承核心,養生長壽。

而且長勁發人才能真正練出整勁,因為實戰中對手與自己的位置關係是變換的,而很多人練拳就最後一下好像整一點,中間的過程都是空的,這正如現代搏擊中的出拳,中間一截住或出拳到一半遇到敵身就沒勁了,這種在形意拳裡認為是三節不明,三節不催,而長勁的練習一方面能在運動狀態的實戰中做到只要一動都有整勁,就算是出拳到一半也是整勁,在尚雲祥傳給二十九軍大刀隊的五行刀法中更為明顯,刀一動就是整勁,而不是靠掄圓了去跟日軍的刺刀相拼,如果是掄圓了靠蠻力的話早就被刺刀捅到了。

另一方面是保持從出拳到結束過程中一直都有三節相催,即使被對方截住了,那麼從哪兒截住就繼續從哪兒發勁,這就是尚雲祥說的“你要打他,他不會不管,遇到格擋,雖出手時是崩拳,但沾手就變勁,什麼劈、鑽、橫勁就應時而發了,這就是五行合一處,放膽即成功!”

形意拳有沒有練出真東西,就看這個標準

實際上,這是真正中國古戰場衝陣的打法,兩軍相見,每個人的對面不可能就一個敵人,這就需要不僅要殺敵,更要破陣,只有衝破了陣,把前面的敵人發的往後退,打出了缺口,戰陣才能前進,後面的人才能衝進。千軍萬馬中,靠一拳一腳有用嗎?沒用!只有渾身如一,一動讓對方拔根而起方能見功,一往無前,六合渾圓,這就是形意拳作為古戰場拳的精神和技藝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