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不顧一切也要見的道士

大唐開元十三(725)年三月,李白乘船出川遊歷,過荊門,來到江陵。原本旅行計劃一大把,但當他聽聞司馬承禎正寓居江陵時,李白顧不得去訪古覽勝,立即帶上自己的詩文去謁見這位道教大師。司馬承禎道教上清派的第十二代傳人司馬承禎字子微,法號道隱,唐河內郡溫(今河南溫縣)人。他有顯赫的家世背景,是三國風雲人物司馬懿之弟司馬馗的後裔。唐高宗乾封二年(667),他到嵩山逍遙谷師事道教上清派第十一代宗師潘師正,成為道教上清派的第十二代傳人。李白在江陵之時,恰逢司馬承禎往朝南嶽,路過江陵。李白如此迫切想見司馬承禎,可能也有政治上的考慮。李唐皇室因與老子(李耳)同姓,十分尊崇道教。開元年間崇尚道教進入極盛時期,到處大興土木,建起很多道觀,不少著名道士得到皇帝的青睞,登上高官的寶座。開元九年時,唐玄宗還派遣特使隆重地把司馬承禎迎入長安京城皇宮內殿,請他親授上清經法。李白雖不為利祿所趨,但能攀上在道教中有極高威望的司馬承禎,無疑會大大提高自己的聲譽以儘快實現他雄偉的政治抱負。國產漫畫《長安幻夜》中明皇宮廷中大活躍得術士之一,叫司馬承禎,也是取材了歷史原型“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年已八旬的司馬老先生也很喜歡這個年輕人,說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贏得了司馬承禎的褒獎,十分興奮;為了紀念這一次不尋常的會見,特意寫了一篇長賦《大鵬遇稀有鳥賦》。在賦中,李白自比力簸滄海、遨遊八荒、睨視萬物的大鵬,以“稀有鳥”喻司馬承禎。只有稀有鳥才能真正欣賞大鵬。在表達對司馬承禎知遇感奮的同時,李白亦冀望得到司馬承禎之提攜,“我呼爾遊,爾同我翔”,同登寥廓。這篇賦寫成之後,很快便在社會上廣泛流傳開來,以至“家藏一本”。後來李白對這篇賦重加修訂時,在序中也說:“此賦之傳於世,往往人間見之。”這是最早給李白贏來極大聲譽的一篇文章。李白在江陵行蹤不定,或謂他曾離開江陵去巴東,然後,由巴東又返回江陵。他在期間新創的《荊州歌》語言清新,有漢魏樂府之風:“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荊州麥熟繭成蛾,繰絲憶君頭緒多,撥穀飛鳴奈妾何!”他還完成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古風》,謂曰:“北溟有巨魚,身長數千裡。仰噴三山雪,橫吞百川水。憑陵隨海運,燀赫因風起。吾觀摩天飛,九萬方未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