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優秀導師關於研究生培養的思考和總結

和本科生教育不同,研究生教育的重點在於

培養學生的科研系統性、創新性、以及獨立性。難點在於每個學生的性格與背景都不盡相同,無法用統一的模式來培養。

導師對研究生順利成長至關重要,在各個發展階段都要掌握好一個平衡。

培養學生,沒有捷徑。

科研系統性,樹木要想正常生長,需要地下一個龐大的根系系統來支撐,科研也如此。

一位优秀导师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思考和总结

我們的知識架構包含多個層面,最主要的一層是方法論,也就是指導自己如何學習的能力,下面一層才是各種專業的知識。如果把知識體系比喻成一棵樹,我們所需的知識就包括樹根、樹幹、樹葉、花、枝頭水果等等。

作為一個畫家,首先要把握整體的輪廓,在這基礎上,就可以自由隨意地畫畫樹葉,描描樹幹,突然又轉向枝頭的水果,然後又發現葉子畫得不夠仔細,於是把葉脈也畫得栩栩如生。在這個過程中,畫家看似自由隨意揮墨,可是一會兒,就如變戲法般,一棵大樹躍然紙上。

初中開始學習寫散文,老師只給了一個原則“形散而神不散”,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只要把握好方向,看似自由的行文,其實都在圍繞一個主題在思考。

做科研與讀文獻就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最初會發現文獻浩如煙海,或者沿著一個方向一直讀下去,無窮無盡,忘記了自己的初衷。

所以,在讀文獻前,一定要確定自己的目的,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把這個原則銘記於心,這樣就會在適時的時候迴歸到主題,而不至於在一個細小的葉脈上花費太多時間,而忘記了要完成一棵樹的創作。

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樣樣精通。在各自的科研體系中,自己是核心,讓其他人圍繞著我們旋轉。比如,地球有月亮旋轉,太陽有行星圍繞。一個研究生也要有這樣的思維,學會與別人分享與合作,彌補自己知識體系的不足,這樣科研效率才會高。

科研創新性. 創新的含義是增量以及與眾不同。無論學的知識再多,沒有增量,就等同於沒有科研。

一位优秀导师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思考和总结

我的一個博士後在寫基金時,方法很創新。最後很不自信地說:

“老師,我們將來的結果沒有其他數據可對比,怎樣才能說服別人?”。

我回答說:

“能否逆向思維,正是因為創新,走的是別人沒走的路。逆向思考一下,我們的數據將來就是別人對比的基礎。

我們開創了一種新方法,如果成功,則後續會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別人也可能跟進。單一的數據確實無法讓別人完全信服,還需要數據的重複性,數據是否具有全球統一性等等。

但是目前首先要考慮的是:原理是否正確?方法流程是否正確?推理是否正確?所以基金題目應該是《.. 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學生又問:

“這樣的題目很可能無法通過評審。萬一不通過,那不就白忙活了麼。”

我回答:

“有句名言,人每天應該向死而生,才能感受今天的快樂。做事也一樣,有著能承擔失敗的勇氣,才能真正做好事情。

目前基金資助僧多粥少,大部分人的努力是沒有即時回報的,這是常態。但是要堅信,創新的思維一定能感染人,要敢於把自己的思想拋出和評審人碰撞,最後肯定會有火花。”

學生之所以不自信,其根源還在於對基本原理的理解不紮實,邁向未知世界,多走一步就會有點膽怯。可見創新之難。

從學習型到科研創新型,剛來的研究生有一個適應期。有些學生早期的表現過於熱情,分配的任務沒日沒夜地做,想盡快出結果。

其實這是一種浮躁的表現。科研需要的是持續的創新能力,靠勞動密集型的方式做科研,效率並不高,遲早也會失去科研興趣,得不償失。

一位优秀导师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思考和总结

做實驗需要用心,做得太快,就失去了思考的餘地。在實驗前,最好有一個初始模型,在試驗過程中,要實時關注實驗結果,及時調整思路,並根據目前的實驗結果,思考下一步的補充實驗。

與學生討論數據時,經常會得到這樣的回答‘老師,數據不怎麼理想’。這種情況下,一般會得到我的諄諄教導----炮轟一小時。

自然界,因果關係是自然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一。有特殊現象必有其形成的原因。如果樣品採集與數據測量都沒問題,在數據質量保障的情況下,就沒有‘理想’和‘不理想’的概念。

所謂數據理想,就是和自己的預期模型相符。所謂不理想,就是大大超出自己的預期,暫時沒有新理論和模型來解釋。用理想與不理想來區分數據,是思維懶惰的表現。如果有新的思路能解釋目前的數據,那這些所謂‘不理想’數據則是不可多得的瑰寶。

一位优秀导师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思考和总结

數據解釋是考驗學生和科研人員知識功底和研究思路的標杆。同樣的數據,能夠看出新意的屬於高手。導師的作用很大程度是引導學生用全新的思維來看待問題。

只有好想法與一般想法之分,沒有‘理想’與‘不理想’數據的判別。

佛說:

“就差那麼一點點”。

1

科研獨立性

做科研如養孩子。自己帶孩子的時候,該什麼時候給他餵飯,該什麼時候給他換尿布,他出門衣服是否夠,等等這些問題,父母很自然地會全想到,因為是出自內心地想要照顧他。

一位优秀导师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思考和总结

做科研也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做科研不是給導師或者其他人做科研,科研屬於自己。孩子必須自己親自帶,科研必須自己親身力行。

導師作用猶如專家,當孩子生病的時候,導師就是醫生,幫忙診斷與醫治。當孩子調皮搗蛋管不了的時候,導師就是心理醫師,幫助調理其行為。但是絕無可能讓導師當全職保姆,替代自己去照顧孩子,這樣長大的孩子很難成熟。

做科研如同談戀愛。在人海中,與自己的心儀之人見面。一見鍾情之後,接下來很自然地想要深入瞭解這個人的脾氣秉性、思想深度、社交圈子、家庭背景等等與之相關的任何東西。

一位优秀导师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思考和总结

做科研亦如此,在眾多的研究題目中,找到一個喜歡的科研題目之後,肯定要進一步瞭解與這個題目相關的任何科研背景,包括文獻搜尋、該領域的熱點、該領域的頂級科學家與團隊動態、國內相關研究單位等等。

如果一個研究生幾年之後都不知道自己領域的動態,肯定不合格。談戀愛、養孩子這些是天性,幾乎無師自通。做科研有也要有這種天性,也就是獨立自主的天性,不要過於依賴導師。

比起以前的學術環境,現在學生面對的學術平臺與資源要高很多,具體表現在實驗室更加成建制,儀器和實驗手段更為豐富,導師的科研經費更充足,團隊的國際視野比以前更高。

應該說在高起點上,學生的發展應該更好。這個問題就猶如富二代的問題,其發展往往還真和預期差距甚遠。

最大的問題在於學生可能變成“啃老族”。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面對良好的實驗室,學生變成一個實用主義者,只要儀器有人管,能用就行,不再關心儀器的原理,不會最基本的維修,更加不會關心實驗室的發展規劃。

其次,每當學生有問題,則傾向於詢問導師,輕易獲得解決方案,自己沒有深入思考。這樣啃實驗室和導師的老,學生可能看似也可以發文章,但是缺乏獨立性,發展前景並不樂觀

2

科研深度

有一對夫婦非常相愛,但是不小心得罪了死神。死神要求這對夫婦猜拳,輸的一方必須赴死。於是這對夫婦商量好一起出拳。一會兒,妻子抱著丈夫哭著說:“你為什麼要出布”。

這時,會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

  • 第一種會說,這個丈夫怎麼這麼自私,人心冷漠。其實這是科研初級選手的反應。

  • 第二種則被丈夫的精神所感動。

他知道妻子愛他,肯定會出剪子故意輸給他。於是他就故意出布,把生的機會讓給妻子。能夠再想出這層故事的是科研高級選手。真相只有一個,這個妻子一定明白背後的故事。

可是對於我們這些做科研的人,面對這些現象進行解釋的時候,經常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我們要儘可能想出更多的解釋模型,在爭論中,會慢慢靠近真相。

3

培養模式

地球物理反演理論中,經常先設定一個初始條件A,根據這個初始條件計算理論預測結果B,並與實際觀測結果B’相比較,如果有誤差D=(B-B’),就用反饋機制微調初始條件AßA+f(D),週而復始,直到達到最滿意的效果。

培養研究生的最終目標是讓其具有獨立進行科研工作的能力,這也是一個具有自我反饋機制的閉合環路。而新生則具有開放的片段化的非線性的特徵,離最終的模型相去甚遠。到底該如何培養他們?很顯然線性算法基本無解,正解應該是非線性的逐漸迭代式的方法。

一位优秀导师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思考和总结

對於我的學生,剛來到研究組,我會先設定一個初始模型:設計一個比較明確的科研方向,設定較為具體的實驗過程,提出具體的科研文獻和所需掌握的專業知識,之後開始每週迭代。

根據每週的進展,進行各種微調。當實驗結果最終完成時,文章的思路和寫作規範也逐漸掌握,就可以進行寫作的訓練。

同時,讓學生根據先期數據,自己嘗試性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並開始第二輪的迭代過程。學生的悟性不同,所需迭代的次數也會不同。這樣,學生不但有階段性的成果,自信心增加,而且距離最終目標也會越來越近。

對於這種培養過程,師生之間需要良好的溝通和相互反饋。第一次的迭代過程最為重要,這是反演結果能否趨向收斂的基礎。

一位优秀导师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思考和总结

很多情況下,導師和學生的矛盾就發生第一次的迭代過程中,導致最終的發散結果。一般情況下,導師佔據主導地位,所以我認為應該負主要責任。

培養學生非常不易。從外在環境考慮,學生會面對各種誘惑,包括不良評價體系帶來的負面影響。從時間上考慮,培養學生的過程很漫長,在5-6年中,學生會遇到個人情感和家庭帶來的壓力,無法集中精神,浪費很多時間。

從導師角度考慮,導師的思路也未必總是正確,從而與學生之間會有些衝突。縱使有種種不利因素,我只要求和學生如交叉的兩個矢量,方向不必完全一致,但是合力一定存在。這個合力指向著科研的一種方向。

4

文章的重要性

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其培養的最終目的是要學會獨立的科研能力和思維方式。這和訓練上戰場的士兵或者上擂臺的武士一個道理。最初要學一些套路和花架子,也就是基本功,但是實戰這一關無論如何也得過。

沒有實戰,在戰場上或者擂臺上怎麼被KO可能都不知道。對於研究生來說,寫文章是最接近實戰的一種訓練。對於建立他們的自信心、完善邏輯思維、提升總結能力和溝通能力等無疑是最有效的手段。

一位优秀导师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思考和总结

諺語云“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或者“醜媳婦最終要見公婆”,說的是同一個道理。中國足球最讓人鬧心。在後場遊刃有餘,可是一到前場,尤其禁區,球和球門好像磁場的南北極,被一道無窮大的力隔開。如果學生只知道讀文獻,做實驗,沒有最後寫文章,也就等同於足球不能射門得分。

啃老的學生往往有兩種傾向,其一他們覺得研究並沒有太多樂趣和成就感;其二他們可能會陷入文章數目的陷阱,而忽視了科研成果本身。為了發文章而發,簡化實驗步驟和數據,用一些猜想來代替本應該去做的實驗,其文章結論似是而非,這樣的文章越多越有害。

發文章以成果為導向和以數目為導向的最大區別可能也在於此。湊文章數目,就是以最小代價為前提,只要能發就成,不注重數據的可靠性,這就造成為了發文章找噱頭,以發表為樂趣。

而作為成果,則會盡可能充實數據,減小推論的多解性,不但可以提出新想法,而且能經得住後期檢驗。

現在學生在浮躁和真科研的兩個端點徘徊,作為導師要及時發現這種現象,和學生做長期的鬥爭,並且以身作則,讓學生體會科研的創新和成就感。師生關係可以很融洽,但是在學術規範和科研思維訓練面前,導師必須堅持原則,很多時候要以鬥爭的方式解決。

5

師生關係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個也不能少》感動了無數人。其核心價值就是,猶如父母對待孩子一樣,老師對學生有著天然的責任。孩子是父母基因的傳遞,學生是老師文化知識基因的傳遞,二者是構成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的平行線,缺一不可。

一位优秀导师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思考和总结

作為導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培養思路和方法。

大致可分為兩類:

  • 第一類是隻要教導的學生中有一些成才就滿足了。

  • 第二類是爭取自己的門下都有前途可循,一個也不能少。

我個人傾向於後者,雖然實施起來很難。學生跟隨導師3-6年,導師對其前途的影響無法估量。如果一個碩博連讀的學生6年下來都不能正常畢業,作為學術監護人的導師一定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每個學生都不一樣,學術能力和性格千差萬別,有的學生甚至連溝通或許都有問題。這就要求針對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策略,在人生規劃、學術規劃等方方面面加以追蹤引導。一個也不能少並不是要求每個學生都成為學術精英,而是要求每個學生都能正常成長,和“博士”要求相符。

有的學生說:

“老師你對我們期望太高了”。

“嚴師出高徒,外表威嚴只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是在學問角度的嚴。沒希望、有希望、理想的實現是三個層次。有的學生,還處在第一個層次,不能期望他太高。

有的學生已經表現出一定的科學素養,要讓他看得更遠些,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這時期望高些是一種鼓勵,但更是一種嚴厲的推動”。

“老師我希望我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好,你一批評,就灰心,為什麼自己就沒想到”

“人無完人,不同的經歷造成視野的不同。培養學生就如同雕塑,把每個不好的地方都要精雕細琢。批評一個問題並沒有否認你的全部。比如,批評你的人際交往問題,和你的科學思路無關,不能回答我說昨晚加班寫文章很辛苦。”

挫折教育要從小做起,對於優秀的學生應該注意這種挫折教育。

6

結束語

通過多年的研究生培養經歷,真正體驗到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含義,對每個學生都要精雕細琢,按照不同的方案,在巡迴迭代中,逐漸提高,達到師生共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