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怎麼稱霸天下的?關於他的典故有哪些?

克里斯托夫金


說朱元璋,我總愛把他和劉邦一起說,因為啥呢?因為都是痞子流氓變成九五至尊的故事。

現代中國人,除了對大唐長安以外,對“漢明”兩個朝代的情感歸屬,在中國古代朝代,絕對能排進前三。

天下那麼多痞子,為啥當時就朱元璋和劉邦成了皇帝?一個重要的起因就是他們的“性格思維”變化了,一種褪去“傳統儒家大統教育”,一個在亂世迷離的背景下,開始生長獠牙翅膀的變化。



今天在這不談朱元璋怎麼帶兵怎麼攻城掠地,怎麼個識人用人,就談談這個朱元璋這個從農民氣質過度到江湖氣息這個性格養成的變化歷程,這也是朱元璋後來成事的最本質階段。

一、大佬的悲慘童年

公元1344年春天,朱元璋還不滿16週歲,放到現在,還不過是一個初三學生,正懵懵懂懂的處於好奇甜蜜,惆悵,早戀,甚至會離家出走的青春期之中。不過16歲的他卻早已遭遇了命運的猛烈一擊。

1343年,這個夏天干旱異常,就在人們想盡一切辦法挽救這點莊稼的時候,一場浩大的蝗災來襲,結果就是人們餓得頭昏眼花,600多年前的那個春天,如果走進安徽鳳陽,你會看到不少人走路都搖搖晃晃,孩子們關節凸出,面黃肌瘦眼睛越發顯得大,只有小肚子鼓鼓的,其實裝的不過是地瓜葉和野菜湯。




所謂禍不單行,一場瘟疫,又從天而至,在這場劫難裡,朱元璋的父親倒下了,就在朱五四(朱元璋他爹)去世的前三天,朱元璋的大哥重四,也倒下了。

最後朱家在這次大災中死了13人,只剩下重五哥和媳婦田氏逃過了這一劫。

自打降生到這個世界上的那一刻起,朱元璋感受最多的就是這個世界的殘酷,只有家庭給朱元璋帶來了一點點溫暖,如今連這點為數不多的溫暖和親情,也沒有了他生命中惟一一點可貴的東西也被命運剝奪了。

最後連老爹的棺材都是鄰居出錢出人幫忙埋起來的,朱元璋雙眼含淚跪下用力磕了幾個響頭,隔壁王大娘看著面黃肌瘦的小朱元璋,帶著他去皇覺寺裡過了50來天的小和尚生活。誰知道剛吃了50天,連寺裡的飯也沒了,老和尚把大家叫到一起,叫大家自謀出路。


踏出黃覺寺破敗的大門的那一刻,世界在他眼裡變了,在此之前他朱元璋是被許多套定位系統牢牢鎖定在大元社會里的一個細胞,無論是戶籍本,家譜還是和尚通碟,都表明他是被這個社會牢牢控制著的和規定著的。

他是,大元朝濠州府鍾離縣太平鄉孤莊村的一個男丁,是朱氏和陳氏家族親戚網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節點,涇渭分明,一目瞭然,他的未來生活,本來是恪守三綱五常,鄉規民約,信奉鬼神尊敬長上安分守法,成家春種秋收,娶妻生子,生老病死。

可是因為這一場鉅變,他身上所有的鎖鏈都被扯斷了,父母不存,兄弟失散,家族親戚關係都被割斷了,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人,官服不再管他甲長不再管它,甚至連寺廟也不在管他,朱元璋他一無所屬了,在這個世界上失去了定位。

二、朱重八的三年江湖

在三年的流浪生涯裡,這個17歲的孩子,吃過大戶善人施捨的白麵饅頭,也曾吃過草根野菜,住過高門大戶的下人房,住過破廟,也曾經睡在山洞山崖。

實在飢餓難耐的時候,她有幾次還做過小偷,趁農忙村民們都下地的時候,跳牆進入人家家裡偷廚房的食物,櫃裡的銀子,也偷院裡的雞鴨。

朱元璋,這三年有當相當於在社會大學讀了三年書,由於悟性高,他成長的也非常出色,並沒有長成純粹的大混混,經過最初的不適應她已經成了流浪的老手,最重要的是這種生活,讓他大開眼界。

和平靜的孤莊村比起來,外面的世界實在太複雜,太龐大,太繁華了。

在這行走於險惡江湖的三年裡,兩張對中國的社會有了深入的瞭解,在和各色人打交道的同時,他認識了善良慷慨,也見識了冷酷邪惡,領略了勇敢一起也見到了苟且,墮落。

三年流浪,讓它對人性有了深刻的認識。

在朱元璋晚年,他曾得意的對自己的子孫們說,“閱人即多,歷事亦熟”“人情善惡真偽,無不涉歷”。知人的本領相當程度上就是在這三年江湖生活中歷練出來的。


這是他後來軍事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江湖生活對朱元璋的影響

最大的影響就是江湖深刻的改變了他的性格,走出村莊知識,雖然已經表現出與一般孩子不同的膽大,聰明,但本質上還是一個純樸的農村少年。

而流浪生活大大損壞了他的道德素質,天天都在飢餓線上掙扎的,他來說活著就是目的,吃飽了就是價值,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只要能弄到吃的,他什麼事都做過,他搶過比他更飢餓的人的糧食,替人背過屍體,甚至去盜墓,長時間的混跡江湖是朱元璋習慣了,原本不可想象的偷盜和欺騙。

他居然從一個逆來順受的習慣於被動的農民,變成了一個大膽狡猾的野獸。走出寺廟的那一刻,他的生活第一課就是敢於冒險,如果不是幾次在關鍵的時候偷到了吃的,他早就餓死在流浪的路上。

機會和風險面前如果不採取主動就得付出慘重代價,他曾多次和街頭的乞丐們打過架,很多時候都是一對多,在這種情況下,關鍵時刻那股不要命的狠勁兒救了他。

三年下來冒險精神就成為她性格特徵的一部分,在機會面前,他反應敏捷富於主動精神和進攻性,因為他知道被動就等於死亡。

這是來自精神層面的某種覺悟,是他日後種種行為的最高意識指導。

嚴重點說,他從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變成了把人不當人的冷酷無情的人。生活的苦難,早已磨鈍了他的痛感神經,江湖上歷來崇尚暴力,江湖上的英雄是殺人不眨眼的黑社會老大,江湖經歷使他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成功生存心一定要硬,要冷,要狠。

四、從老實巴交的農民成為一個野心家、陰謀家

經過無數次慘痛教訓後的朱元璋認定,只有那些最狠毒的人才能在惡性生存競爭中,抓住也許是唯一的機會。

從外面的世界回到孤莊村,發現這個少年已經成長為成人,眼睛裡的熱情天真,不見了,卻多了一絲慎人的陰涼之氣,用史書上的話來說就是“志意廓然,人莫能測”。

從貧賤的貧農到高貴的天子,其過程並不像蘋果由青變紅那麼簡單,淮河南岸那間塌了頂的茅草房,和南京城內,金碧輝煌的奉天殿,這之間的距離,對朱元璋來說,遙遠得以光年計,如果說,那個聰明伶俐的窮孩子朱重八(朱元璋小時候名字),品位不錯,卻深埋於窮山僻野的鐵礦石的話,那麼有那麼幾個機緣使這塊原本極為普通的礦石變成了特種鋼材:

元末的社會動盪,如同一場大地震,把這塊礦石從地底顛簸出來,三年流浪生涯,把這個本分的農民孩子從一塊土塊似的礦石煉成了一塊烏黑的生鐵,使他身體與心靈同樣變得堅硬冷酷,而隨後的多年戰爭,則是血與火的熔爐,讓朱元璋百鍊成鋼。


三年流浪對未來的皇帝朱元璋來說極其重要,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從農民到和尚的變化不僅僅是衣著的改變,而且是一次心靈的質變:從老實巴交的農民變成膽大妄為的流氓。

對朱元璋個人來說,從赤貧到天子的奇蹟發生在他身上是一件極端幾乎不可能的小概率事件,而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從流氓到開國天子,卻幾乎是一個規律。

光輝燦爛的數千年曆史中,那些豐功俊德的歷代開國皇帝除了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和北魏隋唐等有少數民族血統的開國皇帝以外,幾乎都是出身江湖。

閱讀這些開國皇帝的傳記,你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有一個流氓化或流民化的過程。


流氓就像是皇帝的蛹

中國曆代農民是被無數條繩索牢牢捆縛在土地上的,各級官僚的層層控制宗族制度的嚴密約束、鄉規民約的不斷教化,以及土地之外,沒有謀生的空間使農民們如同樹木一樣生長在土地上,每年結出果實,供官府摘取。

由於歷代不斷進行愚民統治,使他們目光短淺,頭腦封閉,因循守舊,他們怕皇帝,怕官吏,怕暴力怕鬼神,他們什麼都怕,他們沒有進取精神,總是被動承受命運。

鴉片戰勝來到中國的西方觀察家們,對那時中國人,最深的印象是:中國人,任何不合理的現象面前,都選擇了忍耐。這種忍耐力導致了在中國所看見的最悲慘的景象:富人的食物多的吃不完,很容易奪取,然而近處卻有成千的人默默的餓死了,對於這種古怪現象中國人已經習以為常。

外國人奇怪的是“災荒年月那些飢餓絕望的難民卻團結不起來,向地方官員要求一些救助”,外國人反覆的詢問這些災民,得到的回答是“不敢”。

因此指望這些被摘取了頭腦和爪牙的馴服動物在歷史上留下痕跡是不可能的,要讓它們重新長出獠牙利齒,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砍斷它們身上的條條繩索,把它們放到“正常”社會之外,他們在風雨冰霜中重新披上鱗甲,恢復原始野性。

而歷代無能的統治者正是在不斷的做這樣的事,他們的低能統治把大批農民逐出土地,只能靠流浪未生,就像朱元璋一樣。

一旦披上鱗甲,他們就註定會成為歷史上獨領風騷的人,社會其他階層的頭腦和視野很容易被幾畝田幾本書牢牢控制,而江湖之人卻得天獨厚,她們經歷複雜,對社會各個層面人的心裡都有所瞭解,長期混跡江湖,給了他們精明的頭腦,使他們更容易參透中國社會的秘密,更深入的掌握,中國社會的潛規則。

長期的風霜給了他們一顆黑心,他們有常人,所沒有的強大意志力,野蠻性,這些在亂世中往往是決定性的力量,他們能殺人不眨眼,他們能壯士斷腕以求全生。

除了頭腦,臉皮和黑心,他們已經初步具備在一個惡性競爭的社會里成功的能力,再加上上天賜予的機會,他們當然會驚天動地青史留名。

篇幅有限,以上。

不當之處,還請指正


綠豆糕啊


在元末諸雄中,朱元璋並非是最受上天垂愛的那個人。論天時,韓林兒,劉福通最早打出“復宋”旗號,成為勢力最大的一支起義力量;論地利,張士誠佔據兩江富裕之地,陳友諒佔據長江上游,順勢東下,勢不可擋。但是,為何偏偏是最不起眼的朱元璋笑到最後,稱霸天下了呢?

原因有三。

一、朱元璋的軍隊是最有軍紀的一支軍隊。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其主體組成是農民。在封建社會里,農民讀書不多,在太平盛世,他們是最安分的“順民”,但是在亂世,一旦擺脫了束縛在他們身上的枷鎖,他們身上自帶的無組織性和落後性就會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燒殺搶掠,急掠如風。就拿郭子興的隊伍來說,當初打下濠州,他們不僅打劫地主家的財產,連普通居民也不放過,看到財產就搶,看到女人就劫,稍有不從,大刀片子加之,簡直與土匪無異。



朱元璋的隊伍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嚴格的軍紀,不許劫掠百姓。沒攻打一地,朱元璋都會親自囑咐攻城主將,破城後,只許打土豪,不許劫百姓。

通過這種方式,漸漸收攏了人心,也建立了穩固的後方。

二、自己讀書和大量使用文人謀士。

元末群雄,多是底層社會出身。像陳友諒家是打魚的,張士誠是販私鹽的,像“棒胡”“金花小姐”之類,都是流民出身,根本沒讀過什麼書。他們對待讀書人,一方面文人的酸腐習氣和他們豪爽作風格格不入,另一方面,面對這些讀書人他們多少也有點自卑。這就導致了他們不願過多的和讀書文人們接觸。所造成的結果,就是他們的軍隊,流民習氣嚴重,沒有形成更好層次的理論指導。靠“土匪”是坐不了天下的。

朱元璋自小沒讀過什麼書,但是幾年的寺廟生活,著實讓他認識了不少字。從軍以後,自己更是專門養了一批文人來教自己讀書寫字。他自己說過:“我讀書,常常從中受益。……讀書明理,讓人在日常事務中能用道理去分判,可以叫人少犯錯誤。”

許多在亂世中生計斷絕的讀書人,聽說朱元璋尊重讀書人,紛紛跑來投靠朱元璋。這為朱元璋提供了強大的智力資源庫。劉基、宋濂、朱升等一時名士盡入朱元璋帳中,使得朱元璋的戰略水平得到極大提升。這是朱元璋最終能夠問鼎的一大關鍵因素。



比如,朱元璋打破了紅巾軍以迷信起事的桎梏,提出“華夷之爭”,奉天承運,驅除韃虜,佔據了道德制高點,爭取了廣大階級的最大程度的認同。要知道,當時與起義軍作戰的並非是戰無不勝的蒙古騎兵,(經過幾十年的腐化,蒙古騎兵早已不復當年之勇。),而是各地自發組織的地主組裝。通過“華夷之爭”的論述,在朱元璋北伐大元時,這些地主組裝大多沒有經過抵抗就投降了。可見戰略理論的重要性,讀書人的重要性。

三、朱元璋謹慎小心的個性。

群雄但凡起事者,多是膽大,富有冒險精神的亡命之徒。朱元璋參加起義軍不是這樣。他最初並沒有參加起義軍的想法。當初寺廟呆不下去的時候,他對於參加起義軍還是地主組裝,或是流亡,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甚至還曾占卜過。這都說明了朱元璋謹慎小心的性格。

這種謹慎小心的性格,也讓朱元璋在最初發展階段沒有得到毀滅性的打擊,得以從容發展自己的勢力。

元末大亂,稍有勢力的起義軍,迫不及待的稱王稱霸。而元朝政府也認準了一條,誰稱王,就打誰。

朱元璋不僅不稱王,還與元政府暗通款曲,獲封元政府行省平章的高官,為自己預留後路。所以,朱升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能得到朱元璋的認同不是沒有原因。

通過整頓軍紀,重用讀書人,謹慎小心的行事,除了陳友諒之外,朱元璋並沒有得到任何一支勢力的重視。朱元璋悶聲發大財,最終以漁翁得利的姿態,席捲殘雲一般的統一了全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