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晚報文化版,這個好!

厦门晚报文化版,这个好!

厦门晚报文化版,这个好!

■敬一丹和讀者熱情互動。

厦门晚报文化版,这个好!

敬一丹正在閱讀廈門晚報。

昨天下午,剛從央視退休的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外圖廈門書城舉行新書《我遇到你》讀者見面會。身著柔軟的黑色長裙,戴著長項鍊,再加上有光澤的紅唇膏,聊天時喜歡笑,現實中的敬一丹更加平易近人。

【談報紙】

“這個好,我就喜歡有專門的文化版”

比一般讀者花更長時間來閱讀文化新聞

手指指向“文化”兩字,敬一丹說,“這個好,我就喜歡有專門的文化版,現在很多報紙都是把文化內容歸到娛樂版,放一起。”記者告訴她《廈門晚報》的文化版是固定設置的,她贊同點頭,雙手拿著報紙,看了挺久,

換成是別的讀者,可能已經把整個文化版都看完了。

在接受媒體採訪之前,敬一丹先看了前日的《廈門晚報》。“都是藍色呢。”頭版上的敬一丹身穿藍西裝,文化版上的新書封面,她也是戴著藍圍巾。她向記者透露,《我遇到你》封面的照片,其實是採訪時被抓拍的。

【談退休】

“用更多的方式繼續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

嘗試做微信公眾號,看看和傳統媒體的不同

“退休不是今天還在說‘你好’、‘再見’,第二天退休了就不見了。”敬一丹笑說自己退休了,但工作還在延續,“是交叉、延續、漸變,用更多的方式繼續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多年前,敬一丹開始做公益,退休後,準備將更多時間投入其中。曾當過教師的敬一丹,將更經常回到學校,給學生上課。

敬一丹還嘗試運行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想看看它的不同。自媒體怎麼做,對於做傳統媒體的我,是新體驗,”敬一丹坦言,當時入職媒體,就是因為“太喜歡這個了”,不過做著做著就會遇到挫折。但這也是職業的不同側面,當記者學會用不同角度看職業,就會明白侷限所在,瞭解對自己的影響,這就超過學生氣的喜歡,“有了歷程感”。

【談網絡】

“要有秩序,不要讓它失去自淨能力”

謠言通過自淨,會慢慢接近真實的狀態

近日,網絡上流傳著一篇署名敬一丹的文章,文中寫道任何時候做出改變,都不晚。敬一丹說,雖然文章使用第一人稱,裡面的人生大事節點也沒錯,但並不是她寫的,而且其實已經流傳很久了,不知道怎麼又火了。

敬一丹認為,大家對傳播的信息都會有判別。網絡世界有自淨能力,就像是江河水在被汙染後,會有自淨能力。當然,如果被汙染過度,會失去自淨能力。信息傳播中的不實謠言,通過自淨,會慢慢接近真實的狀態。“所以要有秩序,不要讓它失去自淨能力。”敬一丹建議信息接受人不要輕信,要多留神。

如今,主流媒體通過各種各樣的欄目做大量謠言粉碎的工作,敬一丹說這是在參與自淨工作,也是一種推動。“大家希望聽到真正有影響力的言論。”因此,敬一丹認為傳統媒體的內容優勢仍在,新舊媒體可能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共生,用不同的方式贏得受眾。

【談性情】

“崔永元水均益白巖松‘裹挾’著我前進”

在廈門見到的讀者年齡層豐富許多,老少都有

來廈門之前,敬一丹已在深圳和北京開過讀者見面會,她直言“不同城市很不一樣”。“在深圳,年輕人多,感覺太現代了,常年生活在窗口色彩的城市,人的觀念也是新的。”敬一丹笑著說,而在北京,來了很多中老年的讀者,或者說是觀眾。

在廈門,敬一丹見到的讀者年齡層豐富許多,既有不少在校生,也不乏60多歲的長者。一名晉江讀者還特地連夜繪製一幅“一筆畫”送給她。

當年剛到央視的敬一丹不會化妝,急壞臺長。同事大多比她小,叫她“大姐”。敬一丹比崔永元大8歲,比水均益大8歲,比“渴望年老”的白巖松大13歲。敬一丹說自己是被“裹挾”著前進的那個人,“如果沒有這些同事,我不可能這麼長時間走在最前沿。”“他們總是給我一種推動,我想偷懶都不行。”

【鏈接】

《我遇到你》內容簡介

每個生命都有權利發光

敬一丹用細膩溫婉的筆觸描寫了電視採編過程中遇到的各類採訪對象,特別是草根人群。在敬一丹筆下,描繪了這樣的人們:靦腆而不善言辭的胡老師,20年日復一日地在水庫中用小木盆接送孩子們上學;封閉貧困的麻風村終於有第一批畢業生,王文福老師和臺灣人張平宜,開始改變了麻風村民們沒有教育、與世隔絕的歷史;導盲犬帶著盲人平亞麗順暢坐車坐飛機;村裡的楊芳終於拿到彩筆畫下她的“綠熊貓”;韓笑終於可以在村道上像劉翔那樣奔跑……

“不僅是愛心,不僅是慈善,還是權利,還是制度。”在敬一丹眼裡,“每個生命都有權利發光”。

霧霾汙水荒漠之殤

敬一丹以記者觀察的角度,詳細的調查數據,歷史與當代的比較,採訪對象的敘述,直陳環境惡化對人們生活觸目驚心的影響。“霾,覆蓋了中國將近一半的國土,它從原來的生僻字變成了現在的常用字”;中國從植樹造林到砍伐森林,環境鉅變,有人“把山坡上的石頭塗上綠色矇騙檢查,用虛假的數字應付造林任務”;松花江曾經的汙染讓周邊居民生活發生巨大變化,“水汙染,我們是水汙染的受害者,同時我們又是水汙染的製造者”;月牙泉,一直就像是敦煌的眼睛。可是,經過“反自然地抽水灌溉農田”,“經受幾十年乾渴之苦後,這位少女,一下子變得滄桑了”;在沙漠化的民勤,“娃叫啥名兒啊?出門是沙,進門也是沙,就給他取名沙沙。”名門之後梁從誡先生痛陳“梁家三代人都是失敗者”,梁啟超的變法,梁思成的護城,梁從誡的環保,“這句話背後是怎樣的悲愴之情!”……環保的聲聲呼喚,“會在一些人的心裡留下一個迴音,總有一天,這些迴音將引起巨大的社會共鳴。”充滿霧霾的灰色日子,讓人嚮往“綠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