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1: 10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研究

【概况】

枣庄市市中区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区的中东部,地理坐标:东经117°27'~117°45',北纬34°46'-34°58', 2015年,市中区辖6个街道、5个镇,总面积375.27平方公里,总人口52.95万人。2012年,市中区生产总值(GDP)完成180.11亿元。区内公路交通十分方便,工业主要有采矿、建材、冶化、运输和电力等行业,市中区内煤炭资源丰富,另外还有多家小铁矿和铝土矿。

枣庄市市中区境内北、东、南部为丘陵,地势较高;中、西部地势平缓。地貌类型主要有丘陵和山间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27.7mm,最大年降水量为1234.0mm(1958年),最小年降水量为508.2mm(1988年),年内降水量多集中于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6~80%。河流均为峄城大沙河支流,分别为齐村支流、郭里集支流和税郭支流。水库有周村水库等。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枣庄市市中区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等,本次共调查各类地质灾害及隐患点76处,其中岩溶塌陷67处,占88.2%;采空塌陷6处,占7.9%;崩塌3处,占3.9%。枣庄市市中区地质灾害已造成2人死亡,经济损失6803.3万元。

岩溶塌陷始发于1981年4-5月,起初主要产生于水源地的开采井附近;采空塌陷始发于1901年,盛发于1977年,西自西昌路,东至天齐庙,北起北安路,南到薛枣铁路;崩塌主要分布于北部齐村镇谷山、卓山和孟庄镇蛇山一龟山。

岩溶塌陷类型主要为土洞型,规模以中型为主,其他为小型、大型或巨型;多数稳定性差。岩溶的掏空、岩溶水的开采引起岩溶水位上下频繁波动是造成岩溶塌陷的主发因素。

采空塌陷是在煤层采空后上覆地层重力作用下产生的,并在大规模的煤矿采空区内;规模以大型为主,趋于稳定,采矿活动是主要诱发因素。

崩塌以拉裂式崩塌为主,规模为小型或中型,稳定性较差,地形、地质构造及外动力的影响是主要诱发因素。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分布于北部谷山南部十里泉等地,包括谷山地段和大辛庄地段等7个地段,地质灾害类型为岩溶塌陷,总面积7.1km²,占全区面积的1.9%。地貌类型为丘陵和山间盆地,岩性以寒武系灰岩为主,垂直张性裂隙和节理发育,地质灾害点平均密度98.9处/100km²。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分布于中部的朱子埠矿和十里泉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外围,包括朱子埠地段和张林地段等13个地段,地质灾害类型为采空塌陷和岩溶塌陷,总面积54.6km²,占全区面积的14.5%。地貌为山间盆地,地质灾害点平均密度23.8处/100km²。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分布于南部中易发区外围,包括岳楼一东各塔埠地段和李庄一永东一马庄地段等6个地段,总面积30.2km²,占全区面积的8.1%。地貌类型为山间盆地和山前倾斜平原,发育地层为三山子组和马家沟组,岩性以粉质黏土为主,地质灾害点平均密度19.9处/100km²。

地质灾害非易发区:分布于北部、南部的低缓丘陵地带和中部采空区外围及侵入岩分布区,总面积283.2km²,占全区面积的75.5%。没有较大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不具备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1: 10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研究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1: 10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地质灾害隐患及防治管理措施】

本区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68处,共威胁人口21267人,成胁资产约8371.9万元。对十里泉岩溶塌陷、田屯煤矿采空塌陷等14处有代表性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协助地方政府编制了防灾预案和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确定了地质灾害监测点20处,初步建立了枣庄市市中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系统。

资料来源: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勒察院、枣庄市枣庄市市中区国土资源局、枣庄市国土资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