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雪芹的作品中,有一只和《红楼梦》相提并论的风筝

在曹雪芹的作品中,有一只和《红楼梦》相提并论的风筝

The utopian ideal beyond a kite

一只风筝的乌托邦理想

——为什么我们执着于做风筝产品

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曹雪芹的济世情怀,以及他的《废艺斋集稿》。到那时,人们也许会发现,“色空”观念并不是曹雪芹思想的主导。而他精神中最有价值、最有普世意义的那个部分,可能还等待我们去进一步挖掘。

●●

提到曹雪芹,几乎每个人都会想到《红楼梦》。若说起他和风筝有什么关系,多半只会想到书中写宝玉和姑娘们放风筝的那个情节。但曹雪芹和风筝的渊源其实更深。

北京曹雪芹学会会长胡德平曾填词写作一首歌曲,叫《红楼风筝》。歌中写:

大地春回花木鲜,红楼风筝飞九天。

借力好风百花洲,恰似清江入粉流。

黛石描眉蹙蹙愁,通灵姻缘痴痴求。

三生石畔轻放起,苍天一问武陵游。

有人问:不过是风筝,怎么能与《红楼梦》相提并论?一只风筝,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曹雪芹的作品中,有一只和《红楼梦》相提并论的风筝

下落不明的手工艺巨著

故事要从几十年前说起。1943年,家住北京的孔祥泽先生因一个偶然的机缘,从日本商人金田氏处得见曹雪芹遗稿《南鹞北鸢考工志》,从此就和曹氏风筝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本书是曹雪芹佚著《废艺斋集稿》全八册中的第二册,详细讲述了风筝扎、糊、绘、放的技巧,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风筝图谱。

在曹雪芹的作品中,有一只和《红楼梦》相提并论的风筝

很多《红楼梦》的读者都不知道《废艺斋集稿》。这是曹雪芹晚年撰写的一部有关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著作,内容包括金石、风筝、编织、脱胎、织补、印染、刻竹、烹调等八项传统手工艺教程,论述非常精微,文字也颇为独到。从已故红学大家吴恩裕先生的学术论著《曹雪芹丛考》一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该佚著发现与考证的详细的来龙去脉。

在曹雪芹的作品中,有一只和《红楼梦》相提并论的风筝

那么,问题又来了:

古代文人常说“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一部关于手工艺的著作?

在《南鹞北鸢考工志》的自序中,曹雪芹详述了著书原因:绝非要使人“玩物丧志”,最初是为了帮助一位身患残疾的故人,使他能靠制作风筝卖钱,养活一家老小。但经遇此事之后,曹雪芹极为感慨:世上还有非常多的残疾人,如何让他们脱离生活的困顿,使他们不至于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转乎沟壑”?

于是,曹雪芹“集前人之成”,“启后学之思”,编写《废艺斋集稿》,详述八种传统手工艺程,为的是使“鳏寡孤独废疾者”掌握一门技艺,“谋其有以自养之道”。

在曹雪芹的作品中,有一只和《红楼梦》相提并论的风筝

可惜的是,后来整部《废艺斋集稿》流落日本,至今下落不明。

梦想,寄托,信念,图腾

人类早有飞天之梦,纸鸢也许是这一梦想的雏形。

《红楼梦》第七十回,写宝玉同姑娘们一起放风筝,要放走时,黛玉道:“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还是紫鹃拿过剪子,把线剪了,说:“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眼看风筝飘飘摇摇、越飞越远,宝玉怕它落到荒无人烟之地,便把自己的美人儿风筝也放走了,让它两个作伴儿。

从古到今,人们放风筝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不断线,以赏玩为主,或认为风筝可以带来福气,借此与神灵对话,祈求平安、幸福;另一种则故意断线,让风筝自行飘远,希望它能把生活中的苦恼和灾难都带走,所以又叫“放晦气”。

风筝是寄托。不论断线或不断线,它都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对于尘世幸福的渴念,有时候那也是对于天地神明的敬仰,对于故去亲人的思念;

风筝是信念。通过教社会中的鳏寡孤独废疾而无告者制作风筝,“以艺自养”,曹雪芹帮助他们重新争取到生存的资格,获得了独立的尊严;

而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曹雪芹画下的那些风筝,更像是一个个意味深长的图腾。它们指向一个社会理想,那是人类永远追求、却又从来都没有到达过的地方——桃花源。

一只风筝的桃花源理想

《南鹞北鸢考工志》附有《此中人语》一册,专门解释《集稿》中所用的各类“隐语”。而“此中人语”这一书名,大约就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所谓“此中人”,指的是桃花源里的人。曹雪芹晚年的生活状态是“举家食粥酒常赊”,连吃的食物都是“残羹冷炙”,他何故敢说自己是“此中人”?理由大概只有一个,就是在他的心里,一直生长着一个桃花源。于是他通过这部书,给身边的“废疾而无告者”也搭建了一座通往武陵溪的桥。

与曹雪芹同时代的大文人董邦达,曾为《南鹞北鸢考工志》做序,说:“尝闻教民养生之道,不论大术小术,均传盛德,因其旨在济世也。扶伤救死之行,不论有心无心,悉具阴功,以其志在活人也。曹子雪芹悯废疾无告之穷民,不忍坐视转乎沟壑之中,谋以技艺自养之道。厥功之伟,岂可计量也哉!”

在曹雪芹的作品中,有一只和《红楼梦》相提并论的风筝

由此可见,曹雪芹的深情和心血,实在不只倾注于一部《红楼梦》。《红楼梦》中的桃花源消失了,可曹雪芹心中的桃花源,却一直都在。

说到桃花源,西方世界也有一个类似的概念,就是“Utopia”。那是人类思想意识所能抵达的最为美好的世界。但千百年的人类故事似乎也在告诉我们,那是不能实现的愿望。一个人能做的,大概就是将这愿望安放在心里,用它指导自己的行动,并且用“此中人语”的方式,帮助更多的人产生期待和梦想。

叶朗先生曾从哲学和美学角度提出,曹雪芹的“有情之天下”并非一个抽象的理念,而是一个真实的理想,它意味着人生在世,每一个“有情”的瞬间

如此看来,这样一只小小的风筝,也是乌托邦。

曹雪芹留下的风筝画诀、图谱

《废艺斋集稿》现存的残卷,便是孔祥泽当年所抄录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曹雪芹不仅讲述了风筝制作的技巧,还将之编写成易于记诵的歌诀,并留下了很多彩绘图谱。

雏燕(喻幼儿)

双瞳,澄似秋水。两颊,艳若荷花。

眉开,眼里含笑。黄口,呢喃学话。

心头,洁白天真。胸中,坦率无暇。

孺慕,情意拳拳。除此,哪有牵挂。

在曹雪芹的作品中,有一只和《红楼梦》相提并论的风筝

雏燕(喻幼儿)

在这个画诀里,曹雪芹描绘了无忧无虑的桃源生活。他将这种生命理想寄托在小燕风筝的图案上,同时表现出孩童的顽皮与快乐。

新燕(喻少年)

黄口犹存童稚意,青衿已具成人形。

世事未谙多棱角,胸怀坦荡喜争雄。

在曹雪芹的作品中,有一只和《红楼梦》相提并论的风筝

新燕(喻少年)

新燕的画法,主要为呈现年轻人初出茅庐、桀骜不驯的精神面貌。小燕子长至将成年时,一般正值秋天,所以图案要选秋季花卉,并与彩蝶相配,才能相得益彰。

瘦燕(喻女子)

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霄宫。

红巾一副缀素锦,酥胸双凸柳腰纤。

在曹雪芹的作品中,有一只和《红楼梦》相提并论的风筝

瘦燕(喻女子)

通过一些扎糊技巧,可以使瘦燕风筝极具动态。而在绘制时,令其头部狭长、翼展较宽,更能体现女性的灵巧、娇俏、妩媚之感。

肥燕(喻男子)

红润眉心花绽蕊,绿泛眼膜叶钩连。

两目凝神须下视,一时洪福到眼前。

在曹雪芹的作品中,有一只和《红楼梦》相提并论的风筝

肥燕(喻男子)

肥燕是将自然界中的燕子拟人化创制出的最初的风筝造型。根据这首歌诀制作出的肥燕风筝,最能抗大风,而且能负重(如背锣鼓等)。

比翼燕(喻夫妻)

相期白首约,互证丹心誓。

喁喁多深情,绵绵无尽意。

相敬诚如宾,真情非伪饰。

偕隐岂邀名,淡泊实素志。

在曹雪芹的作品中,有一只和《红楼梦》相提并论的风筝

比翼燕(喻夫妻)

这个画诀,讲述了比翼燕各部位的精确画法。比如两只燕子“互证丹心誓”,是说要在双燕正中画红色心形牡丹,且为并蒂连理。

●●

我们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曹雪芹的济世情怀,以及他的《废艺斋集稿》。这部书目前可能还在日本,我们希望发动全世界各地的曹红文化爱好者的力量,有朝一日将它寻获。到那时,人们也许会发现,“色空”观念并不是曹雪芹思想的主导。而他思想中最有价值、最有普世意义的那个部分,可能还等待我们去进一步挖掘。

围绕曹雪芹笔下的风筝,芹溪制作了一系列小产品。

我们希望曹雪芹的社会理想,能够通过一只小小的风筝,传递给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