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精心挑选的姜维最后为何不堪一击?是看错人了吗?

小褝仙




可以说诸葛亮非常看好姜维,培养了姜维,但并没有把姜维当成政治接班人,只能说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和一部分军事才能。姜维实际上非常优秀。

姜维原本是陇右曹魏的军官,在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遭到上司猜疑而投奔蜀汉,时年27岁。诸葛亮认为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心向汉室、很有胆略,是凉州上士,从而带姜维在身边悉心培养,但诸葛亮最终向刘禅推荐的接班人是蒋琬、费祎,并非姜维。



历史上的姜维,军事能力是很强悍的,其军事能力远超过邓艾与钟会,稍微强于陈泰。在国力远弱于曹魏的情况下,其北伐胜多败少,曾经多次大败曹魏关陇军团,并非不堪一击。

公元234年秋,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蒋琬随后接班,迅速稳定蜀汉局势。此时的曹魏,在此前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下,国力损耗严重,经济疲惫,民有菜色,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急需休养生息,而蜀汉虽然国小,但军力强悍,经济发展强劲。因此蒋琬积极练兵,营造舟船,准备经汉水水路前出上庸、新城,实施北伐,但没来得及出兵就病逝了。随后费祎当政,而费祎偏向保守,错过了几次绝佳北伐的机会。姜维每次建议出兵,费祎顶多给姜维一万军队,只能小有收获,使得重创曹魏的良机屡屡失去,姜维只能徒唤奈何。

公元253年春,费祎在一次酒宴上被魏国降将郭循刺杀身亡,尚书令陈祗随后掌握蜀汉内政大权,开始全力支持假节的卫将军、凉州刺史姜维实施北伐。但此时的魏国,除了兴势之战外,与蜀汉近二十年没有太大的战事,因而获得了喘息良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实力迅速恢复,并且在江淮地区形成了庞大的军事资源集结,其国力已经远远超过蜀汉。姜维的北伐,似乎已经无力回天。

公元253年夏,姜维率领二万多军队经石营出击陇右,围攻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率领大军前来救援,至洛门时,姜维因军粮耗尽而被迫退军。



公元254年,姜维率军进攻陇西,魏国狄道长李简举城归降。姜维接着进攻襄武,击灭魏将徐质,魏军残兵逃跑。姜维乘胜追击,陆续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迁大批民众还蜀地。

公元255年,姜维率车骑将军夏侯霸出狄道,获得洮西大捷,魏国雍州刺史王经损失惨重,数万人被歼灭,只好退保狄道城。魏安西将军邓艾见势不妙,主张“壮士断腕”,提出放弃陇右、化整为零逃跑的建议,遭到征西将军陈泰的拒绝。陈泰亲率大军救援,姜维不能迅速攻克狄道城,担心遭到内外夹击,只好退守钟题。

公元256年春,姜维因功升为汉大将军,随即与驻守汉中的镇西将军胡济约定两路出兵,于上邽会合。姜维率军在段谷与魏国邓艾大军对阵时,胡济却没有来,姜维所部遭到绝对优势魏军的围困,粮草断绝,外无援兵,只好强行突围,死伤甚重,而陇西所获地盘躁动不安,百姓埋怨。于是姜维请求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鉴于野战兵少而导致段谷之败,为了集中军力,姜维提出“聚兵敛谷”的策略。

此前汉中实行重兵层层据险防御、所谓“错守诸围”的策略,姜维认为此举固然可拒敌于汉中之外,可保汉中防守无虞,但汉中久无战事,同样造成了严重的军力浪费。

因此,姜维主张撤回各险地驻军,在汉、乐二城各驻扎五千军队,城内集聚大批物资,并在阳平关口驻扎大约二千军队,关城等地驻扎少量军队,如此可抽出二万左右精兵加强野战军团,集中军力以夺取陇右。

如果汉中遭到敌军进攻,则汉军实行坚壁清野,并依托汉、乐二城以及阳平关坚决防守,那么敌人大军久攻不下,粮食经秦岭运输困难,必然缺乏粮食,只能撤军穿越茫茫秦岭返回关中。此时,回援汉中的蜀汉野战军团可以趁机沿途实施切割打击,则必然可重创缺粮缺物资的敌军。

姜维“聚兵敛谷”的策略得到了陈祗的支持,获得了刘禅的同意。

公元257年,得知魏国诸葛诞起兵反对司马昭,姜维遂率军数万出骆谷至沈岭,取得了一系列小的胜仗,并欲夺取魏国关中地区的粮食物资重地。魏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见势不妙,立即合军,依险据守。双方沿芒水对峙。第二年春,得知诸葛诞败亡,姜维撤军,复任为大将军。

但在公元258年,一直大力支持姜维北伐的陈祗去世,宦官黄皓得到刘禅重用,开始祸乱朝政。蜀汉内政陷于混乱,忠良之士遭到排挤,蜀汉经济发展停滞,趋于困顿。而魏国在雄才大略的司马昭的治理下,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日趋强劲,军力强盛。

这段时间,由于黄皓、谯周等人都反对并阻扰继续北伐。姜维遂在汉中调整部防,实施“聚兵敛谷”的策略。

公元262年十月,姜维好不容易再度北伐,率兵攻入洮阳。魏征西将军邓艾率优势军力迎战。由于姜维孤师远征,给养困难,难以持久。邓艾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严阵以待,据险阻击蜀汉军队。姜维经激战,无法突破,并遭到邓艾反攻,见损失较大,只好退军。

宦官黄皓以此构陷姜维,意图剥夺姜维军权,企图用拍自己马屁的右将军阎宇代替姜维。姜维则上疏刘禅,请求诛杀黄皓,遭到拒绝。姜维见势不妙,只好率军前往沓中屯田避祸。

阎宇原本是荆州南郡人,年轻时进入成都,为人勤勉,处事精细,素有才干和功劳。延熙末年,接替张表成为蜀汉第六任庲降都督,出镇南中,后来升任右将军。为了配合东吴,公元257年奉命带领五千精兵进驻白帝城,次年担任永安都督,与黄皓一直交好。


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进一步捞取政治资本,消除弑杀曹髦的不利影响,提出伐蜀计划。此计划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征西将军邓艾认为蜀汉尚有姜维不好对付,不宜伐蜀。只有钟会大力支持司马昭。

于是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统领伐蜀事宜。钟会亲率十二万大军进攻只有一万多守军的汉中,让征西将军邓艾另外率军三万多进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以作牵制,并让雍州刺史诸葛绪另外率军三万多进占阴平,以堵截姜维所部退路。



当姜维在沓中屯田时,得知魏国镇西将军钟会在关中集聚重兵,判断魏国即将大举伐蜀,随即向刘禅上书,建议立即增兵阳安关口与阴平关,加强防守。

但刘禅收到姜维上书后,不召开朝议,却去询问黄皓。黄皓占卜后回答说魏军不会来进攻,于是刘禅就继续寻欢作乐去了。

钟会在进攻汉中时,遭到汉、乐二城的顽强抵抗,未能攻克,只好留下二万军队包围这二城,然后移大军于阳安关口。蜀汉守将傅佥率军外出破坏魏军攻城器械时,其副将蒋舒却献城投降。

钟会随即率大军越过阳安关口,攻克关城,直扑剑阁而去。

沓中的姜维,遭到邓艾的猛烈进攻,得知阳安关口失守,立即摆脱邓艾的纠缠,撤军回援汉中,在阴平桥头遭到诸葛绪的堵截。姜维率部做出佯动,假装要派军穿插至诸葛绪身后切断其粮草及退路,吓退了诸葛绪。姜维趁机越过阴平桥,迅速赶往剑阁,以五万军队据险顶住钟会十二万多大军。诸葛绪被姜维甩脱后,拒绝了邓艾共同偷渡阴平小道的建议,赶去与钟会大军汇合,被钟会以“畏缩不前”的罪名拘捕,押送洛阳,其军队被钟会合并。同时,钟会派出田章率一万多精锐军队与邓艾汇合,支持邓艾偷渡阴平的计划。

姜维立即将邓艾偷渡阴平的军情派人紧急通知身在成都的皇帝刘禅。刘禅则派遣时年三十七岁的卫将军诸葛瞻率领一万多人的精锐宿卫营前去阻截邓艾。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才思敏捷,精通书画。诸葛亮病逝时,诸葛瞻仅有八岁,受到大家的细心照顾,从来没有参加过战斗,毫无军事经验。但是由于其父亲诸葛亮生前卓越的军事能力、非凡的声望,所以蜀汉之人包括皇帝刘禅在内,都自然而然地认为诸葛瞻也必然军事能力不凡,对诸葛瞻能否阻截邓艾毫不担心。当蜀地各郡郡守请求带兵驰援成都时,刘禅一一拒绝,在派出诸葛瞻后只同意永安都督、右将军阎宇带领五千军队前来成都。



钟会十多万大军久攻剑阁不下,而粮草即将断绝,无奈之下只好准备退兵回关中。此时,汉、乐二城依然牢牢地掌控在蜀汉军队手中,如此,这十多万劳师远征的缺粮部队能顺利地撤出汉中么?



眼看姜维“聚兵敛谷”、重创敌军的计划即将实现。

但是,姜维却收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卫将军诸葛瞻及其率领的宿卫营于绵竹被邓艾击灭!

姜维立即率兵往成都撤,只要迅速进入成都坚守,并坚壁清野,即将缺粮的钟会、邓艾大军在蜀地最终将无所作为,只能退兵,蜀汉不会亡,并依然能够重创魏军。

在返回成都的途中,姜维收到了刘禅命令他向魏军投降的诏令。蜀汉将士气的拿刀砍石头,但君命难违,姜维只好下令部队向钟会投降。汉、乐二城守军也于同期收到了向魏军投降的诏令。

此前,当邓艾、诸葛绪牵制、堵截姜维野战军团的目的落空后,诸葛绪率部前往剑阁与钟会会师,而邓艾则在钟会的支持下率部偷渡阴平景谷道,穿越七百里无人区,历经艰难,抵达江油城下。由于事前缺乏刘禅的警示与增兵,守将马邈面对突然出现的大批饥饿疲惫的魏军,宛若看见了神兵天降,未做抵抗,赶紧率部五百人投降。

实际上,蜀汉卫将军诸葛瞻本来已经奉刘禅命令提前率领一万多人的宿卫营紧急赶来,但在抵达涪城时,却徘徊不进,最终贻误战机,使得江油陷落。当时部将黄崇声泪俱下的建议他立即赶往江油以北的险要处,依托江油城阻挡邓艾军队,不要让三万多魏军进入平原,但诸葛瞻拒不听从。

得知江油陷落,诸葛瞻很是后悔,但为时已晚。前锋与邓艾军队刚一交战,败退下来,诸葛瞻慌忙撤出涪城,退往绵竹。在绵竹不据城防守,却列阵与三倍于己方的邓艾军决战,遭到对手左右夹击。诸葛瞻先胜后败,终至兵败身死。诸葛瞻战死前长叹一声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看来,诸葛瞻至死也没有搞清楚自己的问题;当然也是刘禅用人不当,应对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失误。



邓艾绵竹之战击灭诸葛瞻后,率军直抵成都,惊慌失措的刘禅,对右将军阎宇也失去了信心,在谯周的忽悠下,举国投降,蜀汉灭亡。

姜维最终在随后的钟会之乱中被魏军杀死,时年63岁,其全家也被魏军屠灭。



姜维,一代英才,军事才能出众,对蜀汉忠心耿耿,是蜀汉后期的顶梁柱,其“聚兵敛谷”的策略也非常高明,本来即将重创魏军却终未能力挽狂澜,实际上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蜀汉之灭亡,姜维独木难支,非姜伯约之过,最终只能留下深深的叹息。

当然,从根源上来讲,费祎生前的保守政策是姜维北伐未能重创魏国国本的重要因素。费祎长时间的和平政策,耽误了蜀汉大事,给予了魏国休养生息并及时加强边军战力的良机,致使诸葛亮北伐成果毁于一旦。在诸葛亮北伐时期,曹魏陇右边军在诸葛亮面前不堪一击,根本来不及训练出强大力量就被诸葛亮接连摧毁,曹睿往往只能出动中央军团来回应对,耗资巨大,频繁战争几乎拖垮了曹魏;等到姜维北伐时,不仅魏国陇右边军的战斗力已经大幅度增强,无需出动中央军就能顶住姜维北伐军队,而且魏国国力得以恢复,并在江淮地区发展出了强大的军事资源集结。姜维北伐,为时太晚,已经难以撼动魏国国本。


红色星河


姜维在蜀国后期的表现可圈可点,可以说是蜀汉最后的依仗,姜维没有不堪一击,诸葛亮也没有看错人。

姜维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原的时候,在天水收降的并重点培养的。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和姜维是师徒相称的,但是在正史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但是看诸葛亮给蒋琬的书信,可以明确的读出诸葛亮对姜维的器重和喜爱。称其为『凉州上士』。

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说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比马良都要优秀;并且难得的是“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所以会专门带他参见刘禅。

可以说,姜维是诸葛亮“重点培养的下属”,但是,姜维并不是像三国演义里面那样,是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因为正史中诸葛亮的接班人就是蒋琬和费祎。姜维以降将的身份,能够做到大将军,是姜维自己奋斗的结果,而不是诸葛亮的安排。

在蒋琬费祎二相主持的时代,姜维一直没有独立带领大兵团作战的机会,等到蒋琬病故,费祎被刺杀之后,姜维没有了约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

但是姜维的北伐总体来说并不成功,一方面是蜀汉的国力已经今非昔比,在刘备时代,蜀汉能够和曹魏、东吴一较长短,是因为刘备虽然只有四川一块地方,但是军队都是跟随刘备征伐四方的精锐,并不虚魏国和吴国。

而到了姜维时代,这些跟随刘备诸葛亮打天下的精锐已经老的老,死的死,姜维只有四川一省的兵源可用,质量自然比当年转战天下的精兵要弱一些;与此同时,魏国镇守雍凉的将军是郭淮、邓艾和陈泰。这三个人无论是从智力还是谋略上,都和姜维在同一个档次上。就像“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中的主角廖化所说的那样:

"'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姜维的困境就是智谋不比对方强,而兵力比对方少,又频繁用兵。这种情况下,要求姜维能够北伐取得很大的战果,也确实是强人所难。

但是即便如此,姜维在北伐中依然不乏闪光点。在狄道城,姜维曾经取得了洮西大捷,歼灭魏军数万,一度杀的雍凉人人胆寒。从歼敌的数量和影响来看,是诸葛亮时代都没有取得的大捷,也是蜀国对魏国取得的最大的胜利。

到后来,邓艾钟会双伐蜀,在沓中屯田的姜维听闻此事,妙计频出,在阴平桥头巧妙腾挪,摆脱了邓艾的纠缠,在汉中已经大部丢失的情况下,硬生生的把钟会挡在了剑阁,如果不是邓艾出奇兵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并且后主又比较窝囊不敢死守待援,钟会基本上都已经打退堂鼓准备收兵回朝了。所以听说后主投降了,姜维气得拔剑砍石头,说:“我们正想死战,怎么就投降了!”

在整个后三国时期,可以说蜀汉就是靠着姜维做国之干城来延续国祚,怎么能说姜维不堪一击呢?诸葛亮对姜维的器重并没有看错,姜维也确实是忠心赤胆为蜀汉奋斗到了最后一刻。


经史通义


姜维最终没能完成北伐大业,不是能力不行,也不是他不尽心尽忠,而是客观条件受到了制约,从姜维的表现来看,诸葛亮没有看错人。

一、诸葛亮确实视姜维为自己的军事接班人

姜维初次见到诸葛亮时是27岁,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初次见到刘备也正好是这个年龄。

诸葛亮跟姜维交谈后大为惊异,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诸葛亮在写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的信中对姜维作了专门评价:“姜伯约此人忠于职守,勤于理事,思虑周密,这些都是他的长处,永南、季常等人都不如他,堪称凉州一带的一流人才。”

永南是李邵,曾担任诸葛亮的丞相西曹掾,季常即马谡的大哥马良,他们都是蜀汉的一流人才,但在诸葛亮眼中姜维比他们都强,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诸葛亮任命姜维为丞相府仓曹掾,主管府库仓房等,但很快便升其为奉义将军,并奏请后主,封姜维为当阳亭侯。

奉义将军属于高级将领,品秩与九卿相当,又封侯爵,一向用人讲求法度的诸葛亮在姜维身上一再破例。还不止于此,诸葛亮不久便派姜维回了成都,对于他的工作诸葛亮也进行了细心安排,他再次给张裔、蒋琬写信:“可以把虎步监的兵士五、六千人交给他带领,姜伯约很有军事才干,他胆略过人,又深通兵法,心存汉室,才能超过众人,等他全面掌握了军事本领后,就让他进宫朝见主上。”

从以上这些安排来看,诸葛亮的确视姜维为自己的军事接班人,在诸葛亮的安排里,未来蜀汉军政权力分开,蒋琬等人总负责,但倾向于行政,而姜维负责军事。

二、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受到很多限制,才能无法发挥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他的遗志,也开始了北伐,但与诸葛亮每次兴兵都几乎倾尽蜀国的全部兵力而出相比,姜维的北伐规模往往小得多。诸葛亮北伐通常在10万人上下,这是因为要长途作战,对手是曹魏这样强大的敌人,总兵力至少要与对方不差上下才有取胜的可能,而姜维首次北伐的兵力居然只有1万人左右,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北伐需要集中全国的力量,诸葛亮可以做到,但姜维做不到。蒋琬在世时情况还好些,到姜维与费祎共同辅政后,情况就越来越差。姜维认为自己熟悉陇右的情况,又能策动西北的羌人、胡人各部族为羽翼,所以在曹魏的侧翼发起进攻将其一举夺下相当有把握,但费祎对此并不支持。

费祎当然他也不能公开反对北伐,因为这是诸葛丞相生前制定的国策,于是就在暗地里做手脚,利用职权阻挠姜维调兵,姜维能调动的人马十分有限。

费祎还对姜维说:“咱们这些人比丞相差远了,丞相尚且不能北定中原,何况我等?咱们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至于统一天下的功业,干脆等待日后出现有能力的人再去做吧,不要期望着侥幸决战而一举成功,如果不然,悔之不及啊!”

面对不思进取的费祎姜维也很无奈,但这些话费祎并不敢公开地讲,他还得做出北伐的样子,先进驻汉中,后又移住梓潼郡的汉寿县,梓潼郡是蜀汉在北部增设的一个郡,下辖梓潼、汉寿、白水、涪城、汉德等5个县,汉中如果是蜀汉北部第一道防线,梓潼就是第二道,费祎在这里开府治事,朝中所有大事都要先征求他的意见才能施行。

三、荆襄派在蜀汉政坛逐渐淡出,姜维孤掌难鸣

费祎死后姜维负责全国的军事,不久又正式继任大将军一职,按理说他可以全力北伐了,但也正是因为蒋琬、费祎、杨仪等荆襄派人士纷纷退出,姜维的权力基础也并不稳固。

尽管如此,姜维仍竭尽所能继续完成诸葛亮的遗志,以往有姜维“九伐中原”的说法,认为姜维主持的北伐共有9次,但严格说起来,姜维主持下对曹魏方面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还不止9次,共有11次之多:

第一次,蜀汉延熙元年(238)姜维和蒋琬兵出陇右,在南安郡与魏军相持不下。
第二次,蜀汉延熙七年(244)曹爽征汉中,姜维和费祎出兵兴势,与王平一起大败曹爽,这个之前已经讲过。
第三次,蜀汉延熙十年(247)姜维兵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战于洮西。
第四次,蜀汉延熙十二年(249)姜维再出陇西,以廖化为先锋,与曹魏多名将领在陇西展开会战,双方互有胜负。
第五次,蜀汉延熙十三年(250)姜维以羌人和胡人为辅助,与魏将郭淮战于洮西,双方打成平手。
第六次,蜀汉延熙十六年(253)姜维出兵包围南安,粮尽而退。
第七次,蜀汉延熙十七年(254)姜维出兵陇西的狄道,斩魏将徐质。
第八次,蜀汉延熙十八年(255)姜维率夏侯霸等兵出狄道,在洮西大破魏将王经,后魏将陈泰派兵前来解围。
第九次,蜀汉延熙十九年(256)姜维再次出兵陇西,蜀将胡济进兵迟缓,蜀军被魏将邓艾击破于段谷。
第十次,蜀汉延熙二十年(257)曹魏发生诸葛诞之叛,姜维趁机出兵秦川,魏军坚守不战,至次年蜀兵撤退。

第十一次,蜀汉景耀五年(262)姜维出兵与魏将邓艾战于侯和,蜀军为邓艾所破,撤往沓中。

这11次北伐有胜有败,具体战绩是:大胜2次,小胜3次,相拒不克4次,小败1次,大败1次。仅从战绩看似乎胜多败少,但这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曹魏在西线战场向来坚持防御作战的原则,能拖就拖、能避就避,不求一城一地得失,看中的是大局,这个办法虽然使魏军打了更多的败仗,但却以较小的代价维持住了西线战场的总体格局,盘点下来,蜀汉并没有取得太多的实质性进展。

而蜀汉频繁用兵,极大地消耗了财力和国力,最后到了兵困民疲的程度,各种反对用兵的声音也多了起来,姜维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

四、蜀汉后期宦官逐渐掌权,姜维淡出核心权力

蜀汉内部的情况也越来越让姜维烦心,蒋琬、费祎、董允等人去世后陈祗以侍中的身份兼任尚书令,成为处理内政的主要负责人,他对姜维北伐还是比较支持的,但相对于蒋琬、费祎和董允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结交宦官。

蜀汉后期宦官逐渐得势,代表人物是黄皓,他善于阿谀献媚,处心积虑地一心往上爬,被后主刘禅所宠信。董允担任尚书令时还能约束黄皓,董允经常劝谏刘禅远离黄皓,对黄皓也常常加以责备,黄皓畏惧董允,尚不敢过分胡来,到董允死时黄皓也只担任了黄门丞,算是宦官中的中级职务。

董允死后黄皓失去了约束,陈祗作为董允的继任者,不仅不能抑制黄皓,还有意跟他结交,黄皓很快升至中常侍,又兼任奉车都尉,成为内朝首领,他的手越伸越长,开始干预朝政。

蜀汉景耀元年(258年)陈祗病逝,黄皓进一步把持了朝政,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打击那些不肯顺从自己的人。后主的弟弟刘永一向看不惯黄皓,黄皓不断在后主面前诋毁刘永,后主对刘永逐渐疏远,以致于刘永竟有10多年不能见到后主。刘永尚且如此,其他不顺从黄皓的人会落到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黄皓还插手军队,永安都督阎宇巴结讨好黄皓,黄皓提拔他当上了右将军,用以牵制姜维。

蜀汉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奏请后主刘禅要将黄皓处死,但刘禅不同意,对姜维说黄皓只不过是个小人物,不必太在意。刘禅还让黄皓去向姜维谢罪,当然这只是装装样子罢了。

姜维见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上面又有后主的庇护,不仅感到忧虑,甚至有些恐惧,他奏请后主,自己愿常驻沓中,该地是一个位于岷山、迭山中的小型盆地,在陇西郡、天水郡的正南方,距成都十分遥远。

不用兵时姜维就在沓中屯田种麦,很长时间都不敢再回成都。

五、姜维在艰难的环境里仍然奋发图强

曹魏景元四年(263)8月,在司马昭主持下魏军分3路向蜀汉发起了总攻,一路由征西将军邓艾指挥,从狄道进攻沓中的姜维,一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从祁山方向进攻武街的蜀军,目的是断绝姜维的退路,一路由镇西将军钟会指挥分别从斜谷和骆谷进攻汉中。

9月,邓艾率天水郡太守王颀等部攻打姜维的沓中大营,同时指挥陇西郡太守牵弘在一旁进行牵制,又让金城郡太守杨颀进攻甘松,多路出击,令姜维四处招架。

钟会率领的一路大军从秦岭栈道进兵,包围了汉中地区的汉城、乐城等要点,姜维看到汉中情况危急,于是指挥众军拼死回援,邓艾命王颀率部紧追。正在这时传来消息,钟会已将汉中占领,姜维只得率张翼、廖化等各军集结于剑阁。

10月,钟会由汉中挥师南下,到达剑阁。剑阁是蜀汉北部的重要防线,剑阁如果有失成都平原将无险可守,但剑阁地势险要,加上姜维的周密布防,钟会一时无法得手。

这时邓艾却出奇不意地冒险从阴平道进军,率一支人马从山中绕道来到剑阁背后的江油关,守关的蜀军不战而降,后主刘禅惊慌之下听从多数大臣的建议投降了魏军。

正在剑阁与钟会对峙的姜维闻讯惊愕不已,此时益州各郡县都收到了刘禅罢兵投降的诏书,刘禅还专门派人到剑阁,要求蜀军“投戈放甲”,蜀军将士听到后都无比愤怒,不少人“拔刀砍石”。

但姜维无奈,只得投降钟会。钟会见到姜维,故意问他:“你为何来得这么晚呀?”姜维眼里含着泪水,但一脸正色:“今天能来,已经算早的了!”钟会对姜维肃然起敬,不敢再轻慢,他让姜维仍统率蜀军原来的人马。

钟会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人,他觉得姜维是蜀中的人才,又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刻意拉拢。

钟会不仅把姜维等人的将军印信还给他们,还处处厚待姜维,出门同乘一辆车、进门共坐一张席,钟会对他的长史杜预说:“姜伯约比中原的名士毫不逊色,诸葛诞、夏侯玄都比不了他。”

后来钟会诬告邓艾谋反,邓艾被朝廷的槛车押走,钟会于是带着姜维等人到达成都。姜维看到钟会有谋反之心,就试探道:“听说您从淮南带兵以来,算无遗策,司马氏有今天的权势,都是您的功劳。现在平定了蜀国,威德振世,连老百姓都知道您的功劳很大,但主上也因此会忌惮,怎能平平安安地过一世?当初韩信不肯背叛汉室,最终还是被猜忌而死,汉高祖刘邦是昏君吗?不是,这是利害关系所造成的。现在您已立下奇功,何不效法当年的范蠡弃官而去,以保全身而退?”

钟会不同意姜维的看法:“你说得太远了,我不能弃官而去,而且从现在的局势看,或许还没有到这一步。”姜维于是说:“刚才说的那些不是全部,剩下该怎么做其实您都清楚,不需要我再多说什么。”二人的心里达成了某种默契。

姜维的打算是鼓动钟会谋反,让魏军将领们展开内斗,之后再借机杀了钟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姜维还给后主刘禅写了密信,信中说:“愿陛下再忍受几天屈辱,臣要让社稷危而复安,让日月幽而复明!”

曹魏景元五年(264年)正月,钟会在成都自称益州牧,公开与曹魏决裂,钟会准备给姜维5万人马,让他作为前锋去与曹魏交战,但在成都的魏军将士大部分都不肯听从钟会的指挥,反攻钟会,钟会被杀。姜维复国的愿望未能实现,与妻子、儿女一起都死在乱军之中。


南门太守


姜维最后失败并惨死,不能说明诸葛亮选错了人。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在公元228年,北伐路上收得姜维,公元234年第五次,也是他最后一次北伐,六年五次北伐,每次北伐都是数万军队出动,所需要的粮草器械军费不计其数,可说是劳民伤财,刘备期间囤积的库存被消耗的七七八八,再到姜维北伐时,已所剩无几,并且民间已载声怨道,就差流离失所了,而且属军此时已没有几个骁将,更没有像五虎上将那样的大将,士兵也没有之前的威武雄壮,可以说姜维北伐,命中注定会败。

诸葛亮从收姜维,才一共带了姜维六年时间,再加上六年连年征战,能教给姜维的本事又有多少,虽然姜维本身就很厉害,但诸葛亮的奇门遁甲,排兵列阵,奇谋妙计,姜维能学多少?在姜维之前,诸葛亮也没有特意寻找或者培养一些后备人才,导致蜀汉后期人才凋零。

所以,姜维失败,并不是姜维无能,只是被诸葛亮带错了道,他若不听诸葛亮的继续北伐,而是折回川蜀,休养生息,屯粮养兵,整修政治,开学治国,募集人才,等国力回复,军队整齐,再图发展,那结果也说不定。


没有四季的冬天


姜维虽然厉害,但并没有《三国演义》中说得那么厉害。《三国志》中对姜维的评价是“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这里的“粗有文武”四个字还是贴切的。问题在于,为什么诸葛亮明知姜维只是“粗有文武”,还要将兵法相传,并希望他能继续北伐呢?

因为姜维是天水人。三国时期,要问哪支军队最有战斗力,那无疑是凉州兵。从董卓开始,经历李傕、郭汜、马腾、马超,凉州兵可谓无往不胜,直到曹操击败马超时还感叹了一句“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马超固然英勇,但匹夫之勇而已,曹操更怕的是他背后的凉州兵。

到了诸葛亮的时代,他当然也知道这一点。蜀汉的步兵经他训练,防守有余了,但要与曹魏争锋,需要骑兵,而天水出身的姜维如果能领导北伐,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在凉州的影响力,一旦征服雍凉,就能进一步将凉州人拉入蜀汉阵营,那时北伐就有望成功了。所以,诸葛亮没有看错人,姜维固然有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他是蜀汉朝廷中难得的凉州人。


隐语


先说一下《出师表》中提到那么多人,为何没说到姜维?答案是那时候还没将姜维招降。其中提到的费祎算是第二任继承人,第一任算是蒋琬。

诸葛亮以少量的百姓养着大量的军队,不仅如此,还连年征战,没有休养生息,虽然是无奈之举,但确实给百姓添加了太多的负担。诸葛亮死后,蒋琬当政,趁司马懿远征辽东时对魏国用兵,但没什么成果。后来想从水路进攻,被费祎和姜维劝住。

费祎掌权后,对魏国采取守势,曾击败退曹爽。每次姜维想用兵都给他不到万人 。

等到姜维掌权,则局势更加恶化,不仅朝中人才凋敝,而且刘禅还重用奸臣黄皓。姜维甚至到了在外统军来避开祸患。

姜维也不能说是不堪一击,姜维伐中原,数次结果分别是如下:

粮草用尽退兵;

攻取了几个城池并迁回其中的百姓;

有所斩获,但没太大进展;

遇到了他最恨的对手——邓艾,姜维大败

对方坚守,姜维未成功;

再次被邓艾打败;

看到钟会屯兵,建议刘禅派张翼、廖化防备,刘禅听信黄皓的鬼神之说,不听。最后亡国。

这里倒是没有看出来他的不堪一击,反而是诸葛亮北伐的翻版。诸葛亮北伐有什么大的作为吗?有些作为,曾获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诸葛亮输过吗?当然也输过,马谡失街亭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有因粮草问题吗?也有,被郝昭据守,粮草不济。

姜维开始在蒋琬手下,后又被费祎压制,最后还能有经历北伐,其精神实属不易,仅从这一点,就不能说看错人。而且费祎曾表示,诸葛亮都不能北伐取胜,我等不如丞相,更难有作为,倒也是事实,不仅体现在综合实力上,还体现在朝廷的风气上。

蜀汉积重难返,也不能因此把姜维批的一无是处。诸葛亮、魏延死后,姜维绝对是最坚决的北伐分子。


大眼大世界


首先先说明观点姜维并非不堪一击,诸葛亮选继承人主要看两点才智,忠纯。

姜维没有诸葛亮那么大的权势,诸葛亮用正,姜维兵力匮乏只好弄险。诸葛亮死后,蒋琬掌管大权。姜维根本就没有能力北伐,后来蒋琬死后费祎掌权,每次姜维统领的兵力不足万人。后来倒是掌了军权,但是他说话在朝廷一点分量都没有。


一个大将军被逼的不敢回都城,一直在外面种粮。为了怕被剥夺兵权,还要时不时的北伐。北伐的时候兵都调不动。命令胡济夹击邓艾,结果人家不来。导致姜维被邓艾大败,后来人家胡济不但没事,还被升了骠骑大将军。这叫什么事啊。

后来魏军进攻蜀国,姜维上表:“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但是被黄皓压了下来。这不能说完全是姜维布防问题,而是人根本就不听他的。

姜维的北伐战绩总结出来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体上来说是胜多败少,但是蜀国败不起。姜维总体来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至于忠纯,那简直就是无可挑剔了。刘禅投降,钟会已经进入成都。姜维还在筹划他的复国大业,他甚至希望靠自己的一人之力扭转乾坤。他利用钟会的野心,弄死了邓艾。后来虽然失败了,但是却除掉了魏国两大名将。

宋亡后,张世杰在海上集结军队,扶持幼主希望延续宋朝。甚至扭转乾坤,后来遇到风浪张世杰溺水而亡。史书上写:“舟遂覆,世杰溺焉。宋亡。”史书上按照这个标准,史书完全可以写:“姜维死,则汉亡”。


渔耕樵读


天下大势,非一人所能左右;天下兴衰,非一人所能扭转。身在蜀地,别说是姜维,就算是诸葛亮再活十年也不能逆袭了。

正如《出师表》所言,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益州这个地方,虽然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但是地理偏僻,人才匮乏,和占据中原和关中的魏国持久,只能是死路一条。所以,诸葛亮选择了六出祁山。

在六出祁山之前,刘备在夷陵之战损伤了蜀国精锐近五万人马,蜀国元气大伤。所以,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其实雷声大,雨点小,所起到的实际作用不大。最有希望的是第一次北伐,三郡响应,诸葛亮也带了万余人,可惜马谡被张颌大败于街亭,形势骤然恶化,最后以带走三郡人口而告终。


所以,诸葛亮在世,魏蜀的大局都不会改变,又何必去刁难姜维呢?就能力而言,姜维和诸葛亮不是一个级别的。按照《三国志》所说,姜维是凉州上士,文武双全,但是诸葛亮却是公认的中国上士级人物,此中差别不必多言。


我们经常把占据蜀川的刘备和当年的刘邦相比较,其实两者的政治大局完全不同。刘邦的时候,北方虽然有项羽称霸,但是项羽却还是采用的分封制的老一套,导致诸侯相互攻伐不断,项羽阵型的大后方一点也不稳固。而反观刘备集团,北方早就是统一的魏国集团了,稳固而兴盛,人民思安。所以,刘备集团逆袭的难度远远大于刘邦集团,尤其后来刘备死后,蜀中更是没有什么上限了。

再来看姜维是否不堪一击?题目里说姜维不堪一击实在有失偏颇,姜维好歹也是大将之才,统兵的能力在当时也是一流的存在。九伐北魏虽然没有什么大成就,但也有斩首王双及魏军万余人的卓越战绩。后来邓艾和钟会两路攻川,姜维是和钟会鏖战在剑阁,阻隔了钟会的十万大军,这是常规的汉中对战方略,依照汉中的地势来防守十分合理。无奈邓艾是偷渡阴平,直取成都,而刘禅直接投降的行径,也是让姜维没有一点办法。如果成都能多坚持一会,姜维回师,当时也许还能一搏,可惜主子太怂。



所以说,不是姜维一无是处,实在是无力回天的大局摆在那了。


蜉蝣尘埃笑谈天下


认为姜维是诸葛亮的继承人,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实际上诸葛亮只是认为姜维很有才干,是个好苗子,进行了培养而已。诸葛亮精心选的继承人是蒋琬。

蒋琬画像

蒋琬是荆州零陵人,可以说天然就属于诸葛亮的荆州外来集团,虽然诸葛亮也提拔了很多益州土著官员,但他深知益州人更在乎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对用益州的人力物力支撑北伐积极性不高,甚至还有不少抵触情绪,所以诸葛亮选继承人只能从荆州集团里面选。

蒋琬卓有才干,被诸葛亮称为社稷之器。他担任丞相长史,诸葛亮每次征伐,蒋琬常筹集粮食,组织运输,补充兵源。诸葛亮常说:“蒋公琰忠心耿耿,雅量宽和,应该与我一起复兴汉室。”诸葛亮于是密表刘禅:“臣如果出了什么意外,军国大事可以全部交给蒋琬。”也就是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

诸葛亮死后,刘禅按照其遗愿,让蒋琬继其执政,拜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四年后受命开府,加大司马,总揽蜀汉军政。

诸葛亮给蒋琬写信,称姜维是凉州上士,有胆略,并让姜维统领五六千虎步军。后迁升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实际上就是给不懂军事的蒋琬找一个军事上的助手。

蒋琬最大的缺点是身体不好(和诸葛亮一样),所以很早就去世了,继承蒋琬的费祎虽然也是荆州人,但少年时代就入蜀定居,感情上倾向益州派,不认同北伐战略,开始打压姜维。每当姜维想兴兵前往,却遭费祎制裁,使姜维率领的军队不超过万人。

姜维画像

不过乱世军功最重,姜维虽然没有什么大功劳,也有一些小胜利,加上原来诸葛亮留下的元老重将相继凋零,姜维逐渐成为武将之首,并取得了与费祎共同执政的权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

所以费祎死后,姜维顺理成章成为蜀汉大臣之首,这时候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快二十年了。

后世普遍认为姜维是诸葛亮的继承人 主要还是因为其积极北伐的作为,和忠于蜀汉的品格。

至于说姜维不堪一击,未免贬低过甚。蜀汉北伐本来就是以弱击强,姜维与曹魏互有胜败,已经足见其指挥水平。而且能够击败其的邓艾,本来就是三国时期超一流名将,可与陆逊比肩,不能因此就否定姜维的才能和诸葛亮的眼光。


海军史研究会员


诸葛亮死后,姜维绝对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诸葛亮也没有看错人,只是对于姜维而言,他缺乏一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国力。蜀汉的国力实在是无法实现北伐的理想,并且就算蜀汉休养生息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实力,蜀汉只能通过不断的北伐获取一块新地盘,使得自己可以拥有出蜀地的道路,本来这个地盘最合适的是荆州,但是荆州却被关羽给丢了。


在诸葛亮数次北伐之中,有不少次都感慨若荆州在就好了。而且每次都是诸葛亮粮草受到威胁的时候,这种难题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之下几乎是无法解决的。曾经有人计算过诸葛亮北伐消耗有多大,从蜀道运粮,效率不到曹魏的一半,而消耗却是曹魏的一倍。也就是说蜀道一直是束缚诸葛亮的存在,虽然蜀道也可以有效的保卫蜀汉。所以诸葛亮北伐均无功而返,其根源就在于缺乏另一个出蜀口。

姜维一开始担此大任之后,立马就意味到了这个问题,而姜维提出的解决方案比诸葛亮要高明一点。姜维采取的先是加宽蜀道,打通蜀道。既然对外无法获取新的地盘,那么就只好从原有的基础上来改变,不过这么做的风险是很大的。包括后来钟会入蜀,就是走的姜维扩建的新蜀道,从而导致了蜀汉的快速灭亡。



三国时期的蜀汉本来就是最弱的一方,只适合偏安一方,诸葛亮和刘备建立蜀汉,其实是违背了天下统一的大势。曹魏统一天下是定局,而诸葛亮只是阻碍了统一的步伐,并不是说诸葛亮有罪过,只是蜀汉不该频频北伐。蜀汉偏安一方可以,想要匡扶汉室,除非韩信在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