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錄:億元大橋變「橋脆脆」須深挖病根

□張西流

位於河南鄭州中牟縣的賈魯河大橋,花費資金上億元,在今年三月下旬正式通車。但近日,剛剛使用了四個月的大橋橋面卻出現了大量破損,需要重新翻修。對於工程質量是否存在問題的質疑,橋樑承建方的回應稱,問題出在管理上——有關部門在大橋尚未完成驗收時就決定提前通車,通車後超限車輛頻繁駛入,結果導致橋面破損。(據央廣網7月25日報道)

投資上億元的大橋,通車僅四個月橋面便出現大面積破損、變形,變得面目全非、慘不忍睹。人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讓這座目前“亞洲最寬的無背索斜塔斜拉結構橋”變成了“最脆弱的大橋”?

眾所周知,工程建設尤其是重點項目的建設,從立項到竣工,再到交付使用,均要經過一系列嚴格的審批程序。其中,竣工驗收作為工程建設中的重要一環,事關對工程質量及各個方面的綜合評定,必須依法嚴格把關。《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城市道路管理條例》等法規就明確規定,建設工程竣工,經驗收合格後,方可交付使用;未經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顯然,賈魯河大橋“未驗收就通車”涉嫌違法。

當地有關部門的解釋是,賈魯河大橋以東的清源大橋和以西的萬三公路都在施工建設,迫於進出中牟縣南北方向的通行壓力,就提前讓賈魯河大橋投入使用。結果,由於沒有通過驗收,大橋在通車後實際上還是屬於施工方管理,交通、交警等相關部門並未介入。這種監管真空就直接導致了交通秩序的混亂——賈魯河大橋設計限重55噸,通車後超限大車頻繁駛入,有的車輛重達100多噸,致使橋面不堪重負,很快出現破損。

當然,億元大橋變“橋脆脆”“問題出在管理上”的說法,目前還是承建方的一面之詞,究竟是管理導致的問題,還是橋樑建設質量的問題,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還需要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對此,有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立即行動,對大橋進行“全面體檢”,早日拿出一份清清楚楚的調查結果,並做出經得起拷問的處置,決不能讓問題成為糊塗賬、真相變成“羅生門”。

總之,億元大橋變成“橋脆脆”須深挖病根,並對症下藥,予以根治。只有這樣,才能給公眾一個滿意的交待,也才能讓“億元大橋變‘橋脆脆’”的活劇不再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