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录:亿元大桥变“桥脆脆”须深挖病根

□张西流

位于河南郑州中牟县的贾鲁河大桥,花费资金上亿元,在今年三月下旬正式通车。但近日,刚刚使用了四个月的大桥桥面却出现了大量破损,需要重新翻修。对于工程质量是否存在问题的质疑,桥梁承建方的回应称,问题出在管理上——有关部门在大桥尚未完成验收时就决定提前通车,通车后超限车辆频繁驶入,结果导致桥面破损。(据央广网7月25日报道)

投资上亿元的大桥,通车仅四个月桥面便出现大面积破损、变形,变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让这座目前“亚洲最宽的无背索斜塔斜拉结构桥”变成了“最脆弱的大桥”?

众所周知,工程建设尤其是重点项目的建设,从立项到竣工,再到交付使用,均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审批程序。其中,竣工验收作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事关对工程质量及各个方面的综合评定,必须依法严格把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等法规就明确规定,建设工程竣工,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显然,贾鲁河大桥“未验收就通车”涉嫌违法。

当地有关部门的解释是,贾鲁河大桥以东的清源大桥和以西的万三公路都在施工建设,迫于进出中牟县南北方向的通行压力,就提前让贾鲁河大桥投入使用。结果,由于没有通过验收,大桥在通车后实际上还是属于施工方管理,交通、交警等相关部门并未介入。这种监管真空就直接导致了交通秩序的混乱——贾鲁河大桥设计限重55吨,通车后超限大车频繁驶入,有的车辆重达100多吨,致使桥面不堪重负,很快出现破损。

当然,亿元大桥变“桥脆脆”“问题出在管理上”的说法,目前还是承建方的一面之词,究竟是管理导致的问题,还是桥梁建设质量的问题,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还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对此,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立即行动,对大桥进行“全面体检”,早日拿出一份清清楚楚的调查结果,并做出经得起拷问的处置,决不能让问题成为糊涂账、真相变成“罗生门”。

总之,亿元大桥变成“桥脆脆”须深挖病根,并对症下药,予以根治。只有这样,才能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待,也才能让“亿元大桥变‘桥脆脆’”的活剧不再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