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規鬆綁:不能簡單解讀爲「經濟復甦」

新規鬆綁:不能簡單解讀為“經濟復甦”

上週末,監管層接二連三發佈新政,速度密集程度讓人咂舌。先有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後有央行《關於進一步明確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緊接著證監會也補了一刀,發佈《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從監管文件具體內容來看,降槓桿、破剛兌、除期限錯配、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仍為新規主旨,但是具體細節明顯放寬許多。

三駕馬車”的困境

管理層為何出現如此大的態度反轉,究其原因,歸根結底在於,國內在降槓桿的過程中,廣義貨幣M2增速不斷創下新低,流動性偏緊造成新舊經濟難以承接,引發連鎖反應。國外美聯儲不斷加息,國內熱錢出逃意願強烈。

投資領域:2018年上半年,房地產、銀行金融業強力去槓桿,嚴厲打擊非標業務,造成投資增速大幅下滑,特別是基建投資增速首次跌破10%。股票市場上,部分信託計劃重倉個股出現閃崩現象,大量股票質押觸及平倉線。在企業與政府債務問題上,部分企業資金鍊斷裂,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凸顯,城投債問題突出,社會融資規模出現斷崖式下跌。

新規鬆綁:不能簡單解讀為“經濟復甦”

消費領域:一刀切的去槓桿,實體經濟缺乏流動性支持,融資能力匱乏,盈利能力更無從說起,實體經濟不行,造成內需不振,數據顯示:2018年5月,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幅為8.5%,創下了2008年以來的新低。

新規鬆綁:不能簡單解讀為“經濟復甦”

出口領域:隨著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加上全球保護主義的盛行,出口增速不斷下滑,順差減少。由於中國人民幣發行錨定外匯儲備,這就是使中國陷入“兩難悖論”。面對此景,發行貨幣有可能引發通貨膨脹;而緊縮貨幣,則可能使信貸泡沫破裂,造成資產價格下跌,從而危及宏觀經濟,甚至有可能出現系統性經濟危機。

管理層的“新規鬆綁”

面對“三駕馬車”出現的危機,管理層除了一如既往堅持自己的既定方針,堅定不移執行降槓桿方針,只是已經由劇烈的降槓桿轉向平穩、有原則、有重點的降槓桿,去槓桿趨於邊際緩和,同時堅定不移執行除剛兌,嚴嵌套、統一監管等方針。

銀保監會向社會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指出:設定理財產品所投資產負面清單,嚴禁高槓杆投資,嚴禁嵌套,理財產品不得投資其他銀行理財,對剛性兌付實施重罰等。

同時,進一步放鬆監管。針對非標投資,明確公募資管產品可以適當投資非標;對難以消化和回表的存量非標考核適當放鬆,支持符合條件的資產回表;過渡期結束後,因為特殊原因無法回表的存量非標可以特殊處理;針對股票市場,雖然指出公募銀行理財仍然不能直接投資股票,但可以配置權益類公募基金。針對銀行金融機構,降低單隻公募理財茶品准入門檻。針對實體融資難題,《通知》指出,金融機構可以發行老產品投資新產品,前提在於優先滿足國家重點領域和重大工程建設續建項目以及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

企業發展的桎梏——高稅負與融資難

至於新規實施的效果,我們還是要審慎思考。事實上,新規的實施,並沒有改變當前企業發展所面臨的真正瓶頸,企業發展面臨的高稅負與融資難題並沒有得到真正解決。高稅負問題成了壓在企業頭上的一座大山,企業辛苦經營1年的淨利潤甚至不如股市的一個漲停板。並且,企業經營面臨的虧損的風險,這造成中國企業經營積極性一直不高。即使中國優質企業的代表上市公司,也把經營的重心放在合規而非企業的成長性之上。

至於企業融資問題,同樣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市場上不缺流動性,並不代表這些流動性能夠真正流到實體企業,實體經濟賺不到錢,放再多水也沒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