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兩岸融合 廈門「升級」腳步不歇

(改革開放40年·探潮頭)引領兩岸融合 廈門“升級”腳步不歇

中新社廈門7月25日電 題:引領兩岸融合 廈門“升級”腳步不歇

中新社記者 楊伏山 陳悅

“初到廈門之時,機場附近還是鐵皮屋,通往廈門島外同安的道路還是紅土路,顛簸不平。”憶起20多年前初到廈門的情景,廈門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吳家瑩依然記憶猶新。

讓吳家瑩毅然留在廈門的,是這裡和臺灣語言、氣候、文化、習俗相同或相近,“同胞血脈親情讓人感到格外親切”,而且“廈門為臺商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引领两岸融合 厦门“升级”脚步不歇

圖為篔簹湖環繞廈門老城區。(資料圖片) 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經濟特區 因臺而設

廈門成為中國首批經濟特區之一。1989年,國務院又決定在廈門的海滄地區設立臺商投資區。

“海滄臺商投資區是大陸設立最早、面積最大、功能最強的臺商投資區,它的使命就是在促進兩岸產業與社會融合方面,發揮先行先試、探索創新的作用。”海滄臺商投資區管委會副主任曹放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稱,海滄臺商投資區可謂“特中更特”。

40年彈指一揮間,廈門的地區生產總值從1981年的7.4億元(人民幣,下同),躍升到去年的4300多億元。而當年只有7萬人口、以農漁業為主的閩南小漁村海滄,也“平地起高樓”,成為工業產值穩居千億元、城鄉人口36萬、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快速增長。

曹放感慨道,其實當年孫中山先生著述的《建國方略》中,就曾規劃在海滄嵩嶼建設“新式商埠”。最終,這一“百年家國夢”通過改革開放40年曆程,得以成為現實。

吳家瑩告訴記者,他在廈門設立的佳好建材有限公司,已經是融合了一、二、三產業的綜合集團,“每一個臺商都可以說出自己受益改革開放發展的故事”。

引领两岸融合 厦门“升级”脚步不歇

圖為廈門鼓浪嶼老建築與對岸新建築遙相輝映。(資料圖片) 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先行先試 探索創新

秉持“先行先試,探索創新”的精神,廈門改革開放之路不斷升級。

2015年,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掛牌。短短3年間,廈門累計集成推出343項創新舉措,其中49項屬於中國首創。

吳家瑩回憶道,投資廈門初期,臺商新設企業要蓋“十幾個章”,跑好幾個部門;出口一單貨物,文件來回“要花上好幾天”。如今,新設立企業“三證合一”,最快3天就能辦完所有手續,出口貨物全程無紙化,“最快半小時”就能完成報關,“投資環境越來越好”。

伴隨改革開放之路不斷升級的,還有廈門的產業發展。近年來,廈門集成電路產業迅速崛起,成為“中國芯”不容忽視的力量。以海滄為例,從2016年底啟動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以來,短短一年半間已簽約落戶製造業項目投資額達350億元。

中共海滄區常務副區長章春傑告訴記者,海滄集成電路發展走差異化佈局、錯位發展的道路,大力發展設計、封測、特色工藝製造等環節,同步在材料、裝備等領域發力。

兩岸融合 不斷拓展

廈門及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為兩岸產業合作和臺灣人才“登陸”提供廣闊空間。以芯舟科技項目為例,臺灣恆勁科技公司與廈門半導體投資集團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在海滄成立全球總部;同時投資46億元,建設高端封裝載板研發、設計和製造項目,並逐步向上下游產業鏈延伸。

廈門的改革開放之路,也是兩岸同胞不斷融合的“升級”之路。目前,十餘萬臺胞在廈門工作、生活。吳家瑩說,廈門市在子女就學、住房等臺胞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領域不斷探索惠及臺胞政策,讓臺胞像“生活在自己家裡一樣”。

來自廈門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的統計數字顯示,今年在廈門各級學校就讀的臺胞子女估計超過2000人。吳家瑩笑言,廈門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大多數負責人的子女都已在廈門安家落戶、結親興業,完全融入廈門這座城市。

今年6月初,海滄新聘用35位臺灣青年擔任社區主任助理,至此已有43位臺胞在海滄擔任社區主任助理,實現全部43個行政村和居民委員會的全覆蓋。這一在大陸首創性的做法,完全紮根社區、融入社區,為兩岸社會融合探索一條新的道路。

回首廈門40年改革開放歷程,這是一條不斷探索、主動升級之路,也是一條臺胞的發展興業之路,兩岸民眾的不斷融合之路。(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