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藏到尼泊尔一路开挂模式(二)

引子

从西藏到尼泊尔,上次我们才刚刚聊了一个开头,今天接着聊吧……

从西藏到尼泊尔一路开挂模式(二)

云朵上的拉萨

思予 - 云朵上的拉萨

从西藏到尼泊尔一路开挂模式(二)

从西藏到尼泊尔一路开挂模式(二)

事实上从踏上去往西藏的火车开始,就有了一种莫名的激动。绿皮火车,但车厢挺小。为了一路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顺道省点钱,21个小时的硬座还是打算咬咬牙挺过去。幸亏提前买票,靠窗的位置真的是一路风景的绝佳观赏座。于是一路音乐,小说,风景,这段旅程一点也不无聊。

从西藏到尼泊尔一路开挂模式(二)

从西藏到尼泊尔一路开挂模式(二)

沿途风光

这一路的风景,真的是很特别。晚上九点依旧明亮的天空,依旧清晰可见的草原,还可以看见落阳。沿途停靠的小站并没有多少人,但这样特别的小站可能只有去往西藏的路上才看得见。沿途的天空纯净得如同海洋,不经意间出现在远处的帐篷,还有牦牛群都是从来没见过的风景。这里看不到闹市,没有高楼大厦,除了远山和草地,还有不同颜色的天空陪着我们一路向前。我已经迷失在这神秘的土地上,眼睛没有办法移开,这么广阔的土地上人口却那么少,跟城市人口的密度完全不一样。这里的一切是天然的,少了人工的雕琢,长成了属于它最自然的样子。

从西藏到尼泊尔一路开挂模式(二)

从西藏到尼泊尔一路开挂模式(二)

到拉萨了

拉萨火车站,出站口就看到有几个警卫守在站口,想着和拉萨标志牌合影留念,却被一旁站岗的警卫叫住请立刻离开。好吧,是不是这里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小心翼翼往前走,正是下午一点多,太阳晒的眼睛睁不开。在火车站旁边的公交站牌寻找能到达客栈的公交车,拖着行李箱疲惫不堪的身体,这时候只想补一个觉,感受一下清凉。养精蓄锐才能更好地去感受这不一样的空气和风土人情。公交车上并不拥挤,只是一路上车的人黝黑黝黑的,典型的高原色。这里的太阳可能很毒,不然人们怎么都被晒成这样。我这也真是怕晒成猴子屁股,一路顶了个头巾,热死总比黑来的好。

从西藏到尼泊尔一路开挂模式(二)

从西藏到尼泊尔一路开挂模式(二)

拉萨的客栈

我和闺蜜住的地方是一个拉萨青旅聚集的小区,这里的房子都是独门独院,前排有厨房,后排有两层楼像极了农村自家盖别墅的建筑格局,不过因为是青旅装修和风格不一样,这样的常见的格局也被装成了不一样的味道。我跟闺蜜住前院房间,推开窗子就是院子里的花草树木还有一个品茶聊天的小桌子。房间里比较简单,两张床,一张长桌。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但是铺床的床单,墙上的挂饰,还有天花板上挂的帐篷布,实在是充满了藏族特色。洗澡有专门的浴室,浴室洗手池有充满藏族花纹的陶瓷做的,连笼头都是铜管笼头,特别复古。后院的房子有个大厅,是所有住宿的客人可以休息玩耍聊天吃饭的地方。刚到的时候,在附近到处找吃的,价格不实惠,东西还特别不合胃口。做的菜虽说是平时吃的土豆肉丝之类的,但总是觉得哪里怪怪的。后来旅店老板给了我们答案,这里的土地不适合种植,没有那么多蔬菜瓜果,就是有也不是我们吃到的那个味。很多吃的蔬菜不可能太新鲜,都是从成都和其他城市运来的,再加上本地人也不擅长做菜,我们吃到的饭菜自然有些奇怪。后来知道青旅老板自己做菜可以搭伙,因为老板并非西藏人而是成都人终于吃到了比较可口的饭菜。老板是个会做饭的胖哥,年纪也不大所以大家有时候称呼他小胖。

从西藏到尼泊尔一路开挂模式(二)

从西藏到尼泊尔一路开挂模式(二)

从西藏到尼泊尔一路开挂模式(二)

从西藏到尼泊尔一路开挂模式(二)

去往尼泊尔大使馆

去往尼泊尔大使馆

行程安排在拉萨待的时间不长,因为目的地并不是拉萨所以只打算在这里待两天,休息了一晚养精蓄锐,为了接下来的行程得前往尼泊尔大使馆。签证在来拉萨之前就已经办好,所以并没有赶时间去等签证这一环节。为了解决前往尼泊尔的车所以来了这里。这个大使馆真是小的可怜,那么一丁点门不是有横幅标志仔细找还真不好找到。一堆类似印度人的老外围过来各种英文问候,还以为这里人都热情,原来是问要不要帮忙办签证的,很显然是在赚钱拉客呢。不想理陌生人,总觉得会一不小心被卖掉。

找到了一个拉萨人吆喝,给了名片说是专车接送去樟木头的,每天都有。聊了一下觉得价格还有时间都可以接受就决定了坐他家的车去。留了电话号码,总算把最重要的事解决234了。放宽了心决定先去吃点东西再去附近的西藏博物馆看看。之前并没有计划去博物馆,但刚巧在找大使馆的路上无意中看到了博物馆。偶遇的景点还是免费的,哪有不去的道理。

途中的美食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身体疲乏,有些犯晕恶心。大概低血糖就是高原反应其中的一种,走在路上四肢无力的我只能拖着闺蜜寻找食物,拯救灵魂的美食总是在无意中给予最大的力量。至今我仍旧记得,那转角的一家面馆。进门像个大食堂,一排排木桌子板凳,桌上放的竹筒,竹筒里是木筷子。大概这么复古的风格好久没见过,就像一下子被拉回了80年代。门口一位卖票的背后是几个餐牌,店里人很多,来吃的大多都是本地人,因为不是旅游区域,而我们也是迷路了才误打误撞的地,这里的人多刚好说明这里的面很好吃。很久以后去了成都才知道,这是老成都的特色装修风格,而这里的担担面正是成都人的吃法。不管怎样,在这样一个中午这碗面给了我太多的惊喜。而且真的很好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