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小黑麥在京津冀地區展開篩選與示範

由小麥屬(Triticum)和黑麥屬(Secale)物種經屬間有性雜交和雜種染色體數加倍而人工結合成的新物種。其英文名稱是由小麥屬名的字頭和黑麥屬名的字尾組合而成,1935年起已成為國際上的通用名稱。中國在70年代育成的八倍體小黑麥,表現出小麥的豐產性和種子的優良品質,又保持了黑麥抗逆性強和賴氨酸含量高的特點,且能適應不同的氣候和環境條件,是一種很有前途的糧食、飼料兼用作物。

抗旱小黑麥在京津冀地區展開篩選與示範

小黑麥

為了落實中央關於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方案政策,今年北京市農業局種子管理站以冬閒期綠色覆蓋與保護性種植模式中的新型優勢作物小黑麥為切入點,實施了“京津冀小黑麥新品種篩選與示範”項目,引進了小黑麥新品種在京津冀地區開展多點品種篩選試驗,目前在三地開展了3個小黑麥新品種示範,示範面積共240畝。

為了檢驗項目工作開展的效果,日前北京市種子管理站舉辦了京津冀小黑麥新品種篩選和示範觀摩會,來自京津冀各區縣種子管理站、農業技術推广部門、育種單位的代表近40人參加。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孟凡華副研究員介紹,小黑麥是由小麥屬和黑麥屬物種經屬間有性雜交和雜種染色體數加倍而人工結合成的新物種,它結合了小麥和黑麥的優點,一是生長勢強,抗旱節水,是資源節約型作物;二是抗病蟲性好,整個生長期內不需要噴灑農藥,環境汙染少;三是能解決冬季農田裸露問題,減少水土流失,避免沙土飛揚,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

據悉,小黑麥的莖稈和籽粒中的營養物質種類和含量均比一般作物高,籽粒蛋白質含量為10.1%-20.2%,比小麥提高30%左右,可以糧飼兼用,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調節用途。目前,小黑麥由於其生物產量高、營養品質好、可糧飼兼用以及對不良環境的特殊適應性等特點,正成為推動種植業與畜牧業協調發展的新型作物,並在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抗旱小黑麥在京津冀地區展開篩選與示範

小黑麥形態特徵

小黑麥形態和特徵

外部形態介於雙親之間,兩偏於小麥。鬚根系和分櫱節較小麥發達,增強了植株的耐旱耐瘠能力。莖分櫱節成球狀體,貯藏營養物質多,分化健壯新器官的潛力也比小麥強;各節長度和直徑一般大於小麥。

抗旱小黑麥在京津冀地區展開篩選與示範

栽培小黑麥

栽培小黑麥:

中國八倍體小黑麥栽培地區現主要分佈在西南、西北高寒瘠薄山區。自然條件較複雜:海拔自800~3000米不等,年平均氣溫 2~14℃以上,年降雨量和無霜期長短不一,耕作栽培技術也不相同。一年一熟制地區一般在8月底至10月初播種,7月成熟,全生育期270~320天。一年二熟制地區可連作或與玉米、馬鈴薯等套作,與綠肥作物等間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