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書生的千古名作,火了一座寺廟,紅了一位歌星

九十年代初期,名不見經傳的歌手毛寧憑藉一首《濤聲依舊》一夜唱紅大江南北,這首歌由著名音樂人陳小奇作詞譜曲,其

靈感即來自跨越千年的唐詩《楓橋夜泊》。據稱陳小奇當時的創作狀態正處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夾縫之中,一次偶然讀到《楓橋夜泊》,“江楓漁火對愁眠”之類的文字讓他產生無盡的遐思,為了表達人處在夾縫中或邊緣狀態時的困惑,陳小奇於是寫下了蘊含“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問詢的《濤聲依舊》。

落魄書生的千古名作,火了一座寺廟,紅了一位歌星

《濤聲依舊》與毛寧

其實比歌曲《濤聲依舊》火得更早,自從《楓橋夜泊》問世後,位於蘇州的寒山寺就因此而名揚天下了,成為千百年來的遊覽勝地,就連鄰國日本也是家喻戶曉,並且《楓橋夜泊》還載入了日本的小學課本,可見寺名和詩名之盛。

落魄書生的千古名作,火了一座寺廟,紅了一位歌星

《楓橋夜泊》與寒山寺

行文至此,我們不禁好奇,《楓橋夜泊》究竟是怎樣的一首詩歌呢?下面做一解答:

【詩歌原文】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落魄書生的千古名作,火了一座寺廟,紅了一位歌星

張繼與《楓橋夜泊》

【詩歌賞析】

本詩作者張繼,生卒年代均不可考,約公元712年至779年在世,字懿孫,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唐天寶十二年,張繼經過十年寒窗苦讀終於考中進士。可好景不長,天寶十四年安祿山發動了叛亂,時逢社會動盪、民不聊生的苦難年代,加之張繼並無雄厚的家世背景,雖進士及第卻仕途無望,只能做個落魄文人。在愁苦悲涼的心境下,張繼寫下了《楓橋夜泊》這首七言絕句。張繼生平所著不豐,惟有此詩流傳深廣,世人真不知該替他惋惜還是慶幸,倘若他官場平步青雲,沒準兒中華詩壇就少佳作一篇了。

首先,作為唐代大曆詩歌中最著名之作,這首詩的題目就很精妙。“楓”是季節,“橋”是地點,“夜”是時間,“泊”是事件。四個字“吝嗇”到了極點,但該介紹的都介紹了。然後,首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直接進行景物描寫。“月落烏啼”,有聲有色有情。在古詩詞中,凡用“月”“烏”者不外乎“悽愁悲苦”四字,殘月西墜,烏鵲哀鳴,張繼的哀怨之情和鬱悶之氣貫注其中,不解人意的霜氣偏偏充盈天地,為這濃秋之夜和張繼心中灑下絲絲涼意。視覺、聽覺、觸覺三管齊下,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了詩人的心境。

詩的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描繪旅途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選用“江楓”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於周圍昏暗迷濛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組合頗見用心。寫到這裡,才正面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愁眠”,當指懷著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對愁眠”的“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孤獨的旅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似乎可以感覺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間一種無言的交融和契合。

三、四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描寫寒山秋夜孤舟、詩人愁苦鬱悶之時,恰有“夜半鐘聲”傳入耳鼓,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寒山寺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鳴鐘一百零八響,因為佛法認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種之多,故而鳴鐘解憂。一百零八鐘響,一百零八憂解,開始新的一年。這誠然是美好的祝願,可惜張繼秋季到此無緣聆聽,他聽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鐘”,但這也讓張繼聯想起了“鐘聲解憂”的傳說。鐘聲一下下撞擊他的耳膜,撞擊他的心房,撞擊他心中的苦悶,他多麼希望這憂這愁真能隨鐘聲而去。作者用這樣兩句作尾,應該是激勵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終壓抑鬱結的詩境有了個還算昂揚的結尾。

古往今來,《楓橋夜泊》一直被稱為絕句中的“愁緒”之最。全詩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 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既描寫了秋夜江邊之景,又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相襯托,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裡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讀罷此詩,真的讓人感觸良多卻盡在詩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