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时代》杂志上刘海粟的欧游记忆

1936年《时代》杂志上刘海粟的欧游记忆

刘海粟 圣扬乔而夫飞瀑

1934 年 布面油画 79.5×59.5 cm

出版:

《时代》,第十卷,第二期,1936年,内页

法国私人收藏

台北苏富比拍卖1999年秋拍LOT125

北京匡时拍卖2010年春拍LOT1045

RMB 5,000,000-6,000,000

从1934年刘海粟的活动文献来看,《圣扬乔尔夫飞瀑》是1934年9月刘海粟在法国的写生作品,这张作品与现藏刘海粟美术馆的《栗树林》为同时间、地点的写生作品。两幅作品的调式相近,褐红、赭黄和黄绿交错的色调,贴切地传达出了山地的初秋气氛,而两幅作品的书写笔触和表现手法也大相邻近,勾括灵动有致,书写流畅,造境简括,物象空间充满了暗示性而不是机械的描绘。《栗树林》完成后刘氏就带回国内,而《圣扬乔尔夫飞瀑》一直留在法国,直到1990年代才被台湾藏家在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发现并购得,此画保存完好,材质焕然如新,殊为难得!

1936年《时代》杂志上刘海粟的欧游记忆

上萨瓦省阿尔卑斯东北麓峡谷风景区实景

此作具体的写生地点是法国东部与瑞士日内瓦交界处的上萨瓦省阿尔卑斯东北麓峡谷风景区“Saint-Gingolph,Les Gorges de la Morge”。反复寻找资料,居然找到一张法国上世纪早期Saint-Martin les Melle,France metropolitaine 出版的Saint-Gingolph,Les Gorges de la Morge风景明信片的电子文档,那明信片上的风景正是当年刘海粟作画的地方,更为巧合的是,明信片的拍摄角度居然和当年刘海粟写生的取景角度基本一致。这个地方位于高山峡谷之中,景致曲折幽深,或许是艺术趣味和语言方式的原因,很少进入印象派画家的画面之中,而瀑布、流泉、山涧也只有中国文人才能曲尽那种悠远婉转的性格和趣味。或许从对写生对象的选取来看,刘海粟就已经不是单纯地追随印象派的构图选材方式,峡谷幽深的山涧似乎不适合当时法国流行的结构性的笔触和分析光色的点彩方式。

1936年《时代》杂志上刘海粟的欧游记忆

作品在1936年的《时代》杂志出版

这种场景倒是充满了东方山水的美学性格,适合于自由的空间剪裁和主观的形态和色彩提炼,给画家一种“散点” 式的游移、不确定的表现自由。细看该画,其笔调也与梵高、塞尚的直、硬、方、刚、厚、重有别,有一种流动、弹性和婉转的笔调,油彩的材料属性得到了放松和转化,刘海粟恰到好处地控制了笔触的力量、速度和油彩的饱和度,将一种类似于水墨的自由松动感移植到了油彩之中,有一种书写的流畅和率性之感。前景中的树枝和远山的形态和质感与中国明晚期以来的传统文人山水胎息暗通,见微知著,作者的文化背景洞若烛照。

1936年《时代》杂志上刘海粟的欧游记忆

1920年代,刘海粟在巴黎拜访贝纳尔

如果不是武断,我们可以将这张作品采样为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和文献意义的作品。从这张作品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印象派画风在向东方流布的过程中,形态和趣味已经发生悄然的转变,一种更自由任性的书写为色彩的表现找到了新的修辞方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景树丛的描写,树木的枝叶的点彩方式明显与印象派后期塞尚和凡高不一样,点彩的笔法更类似于传统山水的中锋旋绞,主体物象与负空间虚实相生,无中生有,笔触的边缘与留白形成一种空间错视。

1936年《时代》杂志上刘海粟的欧游记忆

同时期同地点创作的作品《栗树林》,刘海粟美术馆藏

这种自觉的留白和色彩的简括处理是一种新的绘画性格,它是油画形态发生改变的重要端倪,它必定被后人发现和珍视,这种新的端倪预示了在西方光色和结构两大语言谱系之外,油画语言开放的另一通道。刘海粟通过书写与塑造的重新匹配,油画被另一种民族智慧所把握,补充和开放了油画这一古老艺术样式的“音域”,这就是贡献,对绘画表达和视觉审美经验的双重贡献。这是一个东方少年天才自悟自通的发明。《圣扬乔而夫飞瀑》无论是作品形态和完整度还是语言的成熟度,都已经达到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这是被逼迫和放纵出来的才情,任性和要强的情绪通过书写的动态挥策而出,如瀑布流泉一样奔涌、流淌出来,笔下的物象已经不是静态的客观物象,更像是一个充满热情和煽动感的视觉宣言,预示着观看习惯和表现陈习的巨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