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里里:爲什麼有人因長得漂亮感到可恥?爲什麼好女孩總遇渣男?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產生許多糟糕的情緒:憤怒、悲傷,嫉妒……許多人在面對這些壞情緒時,會想去迴避甚至壓制它們,認為這些情緒是“不成熟”“不光彩”的。但簡單心理創始人 在 中說,每一個情緒都沒有對錯,即使是壞情緒中也藏著我們的人生秘密。只有勇敢地擁抱它們,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感。

觀看簡裡裡現場演講視頻:

以下為簡裡裡演講文字實錄:

大家好,我是簡單心理的簡裡裡。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內心的自由感”。

我先講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 40 多歲的男性,他走進心理諮詢室,對諮詢師說:“我不知道為什麼,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我幾乎在每一個職業晉升的關鍵點上都會搞砸,有時是運氣太壞,有時是因為犯了一些特別低級的錯誤,有時就是飛機沒趕上······我發現只要是和成就感有關的事情,我永遠都做不好。”

這聽上去很古怪,經過和心理諮詢師漫長的討論,他終於發現一件被自己忽略已久的事情,講出了另一個故事。

簡裡裡:為什麼有人因長得漂亮感到可恥?為什麼好女孩總遇渣男?

原來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對他的要求特別嚴格,總期待有一天他能夠出人頭地。他接受過優秀的教育,現在也有了非常好的工作,但在內心深處,他對於父母的過高期待一直充滿著強烈的牴觸,這導致他有了一個潛意識:我不能允許自己真的成功,因為我一旦成功的話,我的父母就得逞了。

這種心理真的很難以想象,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也很懷疑,真的有人會這麼做嗎?但自從我從事心理諮詢這一行業之後,才慢慢意識到,每個人身上都有大大小小的鐐銬,而這些鐐銬會決定他們的選擇。

簡裡裡:為什麼有人因長得漂亮感到可恥?為什麼好女孩總遇渣男?

比如說我有一個朋友,他沒法對別人說不,當別人給他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時,他永遠滿口答應。你可以想象,在工作中他沒辦法當甲方,每次他當甲方的時候看起來都像一個憋屈的乙方,不斷去遷就他人。他告訴我,他的內心一直有一個聲音:我只能通過不斷地犧牲自己,來換取別人對我的喜愛。

或者有的人,在他人看來明明非常優秀,卻會在一些事上做出匪夷所思的選擇,比如找傷害自己的人做伴侶,或者選擇惡劣的工作環境來持續工作。他們的內心之中往往會有一個聲音對自己說:我不值得被更好地對待。更常見的一個情況是,很多人很難允許自己享受。當自己變漂亮了,或者在某件事上有特別優秀的表現時,他們會體會到很大的羞恥感。

我認識一個阿姨,她請了一個優秀的設計師裝修房子。設計師不久之後給了她一張特別漂亮的圖紙,但她看到圖紙的第一反應是:不行不行,不能這樣設計。後來她私下告訴我,說在看到那張圖紙的時候,她體會到一種巨大的不安,覺得自己配不上這麼好的東西,這種東西讓她害怕。

聽起來很滑稽對不對?

心理諮詢的領域有一個鼻祖叫弗洛伊德,他最早提出一個概念叫快樂原則,即人們所有的行為都是在追求快樂而逃避痛苦的。但事實上,後來的心理學家(包括弗洛伊德本人)在對人做了更深入的觀察之後發現,許多時候人並不會按照快樂原則去行動。相反,他們在給自己不斷地找更多的麻煩、更多的懲罰。

簡裡裡:為什麼有人因長得漂亮感到可恥?為什麼好女孩總遇渣男?

心理學中有一些專業詞彙來描述這個現象,其中有一個叫“強迫性重複”,簡單來說就是認為自己必然會在不同的經歷中重複同樣的人生劇本,在不同的人際關係裡扮演同樣的戲碼。

我粗暴地來解釋一下這個概念:有的人在精神上會有一些小傷疤,於是每次當他在生活中遇到和這道傷疤的經歷相似的人或事的時候,在傷疤的作用下,他的動作都會變形,無法去做計劃中的行為。

我經常會想到一個意象,在這個意象中,人的身體是會有一個時間的概念的,隨著年紀變大,你的身體會老去,身體上遭受的創傷會慢慢癒合、留下印記。但人的精神並不遵循這個時間規律:在你的精神中,那些鬱結的、沒有被看見的感受,會慢慢地留下一個無法癒合的傷疤。有的時候我們感覺自己是在自由地做一個決定,但實際上是那些傷疤在決定我們生活劇本的走向。

我常常把這個叫作,你在一些時刻、一些事情上失去了“自由感”。

簡裡裡:為什麼有人因長得漂亮感到可恥?為什麼好女孩總遇渣男?

比如開始那個故事裡面的男主角,他對諮詢師說,因為父母過高的期望,他在成長中常常覺得自己的感受與樂趣都是不重要的。他對自己充滿疑惑、對父母感到憤怒卻又愧疚,甚至因為做了和父母要求不一樣的選擇而感到一種背叛感。

這些疑惑、憤怒與背叛感沒有被他承認過、討論過,他甚至不允許自己有這樣的情感。

他總是想著,父母是為我好。這也是成年之後人們經常會有的一個行為:我們能夠解釋當年父母為什麼那麼做,繼而永遠能找出自己做得不好的部分。

而我們故事的男主角是如何擺脫這道“傷疤”,走出這種被控制的感受的呢?這還是要歸功於那一次心理諮詢。當他經歷了漫長的對自身感受的討論後,他終於可以開始去面對、承認、消化內心的情緒。我們把這個過程叫做“哀悼”。

當“哀悼”慢慢完成,當他能夠體會到真實的自由感的時候,他開始不再將自己的工作和成就感當作對抗父母的一個工具。他慢慢可以在工作中有自己的選擇權,可以選擇為成功奮鬥、過平淡普通的日子,或者只做一個開心的、不學無術的成年人。當重新獲得真正的選擇權時,人們的自由感就出現了。而在這個時候,你精神上那個傷疤就會慢慢消解成一個印記。它成為你的一部分,但是你的選擇權回來了。

簡裡裡:為什麼有人因長得漂亮感到可恥?為什麼好女孩總遇渣男?

當然,剛才我講的是一個通過心理諮詢解決問題的個案。在心理諮詢這個方法之外,我還可以給大家一些普遍適用的小建議。

第一是覺察。

覺察是很抽象的一個詞,大家或許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但是你可以回憶一下自己在人生中是否有在重複相似的劇本,在不同的人際關係裡面有沒有持續體會到什麼相同的感受。比如說,有一些人無論在班級、工作、家庭中都是扮演犧牲者,有的人則是扮演施虐者。那對於你來說,在不同的人際關係裡面,你體會到的同樣的東西是什麼?你做的同樣的選擇是什麼?

第二就是要承認自己的情緒。

我們在成長中一直被教育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所以我在諮詢室中聽到很多來訪者都會說:我是不應該生氣的,我是不應該感覺到愧疚的,我是不應該感覺到高興的。

你有無數個成年人的理由來說這句話,但實際上一個人的行為可以被評價,一個人的情緒卻是不能被評價的。

因為你每一個情緒、每一個感受都是真實的,而往往正是這些感受中珍藏著你人生的很多秘密。

簡裡裡:為什麼有人因長得漂亮感到可恥?為什麼好女孩總遇渣男?

第三就是要做真實的表達。

當你能夠體會到你的情緒的時候,你要給自己一個情緒的安全島。這個安全島上可能是你的心理諮詢師,可能是你比較信任的家人朋友,也可能是你的日記本。

只要給自己創造一個空間,允許自己體驗已有的情緒,不要著急去否認它。

簡裡裡:為什麼有人因長得漂亮感到可恥?為什麼好女孩總遇渣男?

弗洛伊德在《文明與缺憾》這本書裡面說,大多數人並不是真的想要自由,因為自由包含著責任,而大多數人並不願意承擔責任。所以當我們重獲自由感的時候,同時拿回的還有責任感。當各種媒體在講原生家庭、講和父母溝通的困擾、講心理諮詢去了解一個人童年經歷的時候,我們所做的所有探索不是為了去甩鍋給別人,不是為了製造更多的敵對,而是去讓你的傷疤慢慢癒合,讓它變成你生命的一部分。

然後,當自由感來臨的時候,責任感也會來臨。

這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是一個非常需要勇氣和時間的過程。所幸的是,在我做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我見過很多很多人帶著莫大的勇氣,穿越過很多很多複雜或痛苦的情緒,慢慢拿回了屬於他自己生活的自由感和責任感。

最後,願大家最終都能找回內心的自由感。謝謝。


海綿演講是由今日頭條主辦的,主要面向當代青年人的系列演講活動,平均每兩個月舉辦一次。

每場活動,我們都會邀請 8 位不同領域的今日頭條創作者來演講,他們可能是來自科學、醫學、心理學、攝影、建築等領域的資深專家,也可能是在旅遊、美食、遊戲、時尚界炙手可熱的網絡紅人。他們將在現場分享各自的故事與經歷,和對自己所處領域獨到的智識與見解。

點擊瞭解更多,觀看簡裡裡“海綿演講”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