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找“忧” 这个人民调解员获先进

前不久,山东省委政法委推荐了青岛在新时代丰富和发展“枫桥经验”的做法:青岛在特定行业、重点领域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165个,年均化解矛盾纠纷5630起,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记者近日从西海岸新区工委政法委了解到,新区为丰富和发展“枫桥经验”做出贡献:新区人民调解员刘华明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无忧”找“忧” 这个人民调解员获先进

转行当调解员专门解心结

很多人不知道,刘华明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前,是一名司法鉴定人员。六年前,他的朋友和同事谁也没有想到,原本生活无忧的他会主动去找“忧”,成为了一名人民调解员。2012年,刘华明亲眼目睹一场医患纠纷,一名患者的家属在医院门口纠集很多人,气势汹汹地要找医生算账。“我是学医的,我们都知道医者仁心,学医先立德。”刘华明称,他亲身体会到,身边的医护人员都有一颗拯救病人的决心,面对病痛,患者和家属应该和医生站在一条战线上,而不应该站在对立面。

“医患关系,不应该是那样的。”刘华明从那时起下定决心要做一个能化解矛盾、促进理解的人,这个机会很快到来:2012年,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青岛市司法局召开一次办公现场会,要在黄岛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人民调解中心。这个调解中心专门受理从基层法院、交警、保险公司和“12348”法律援助热线等渠道转来的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员和纠纷双方坐在一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在邻里关系、劳动关系、婚姻家庭、交通事故赔偿和医患关系等纠纷中,刘华明因为有医学背景,加上从事过司法鉴定工作,很快开始负责调解医患纠纷,数年下来,他积累了大量的调解经验。

习惯每天直面各种矛盾

“每次调解好矛盾,看见他们有了笑容,我也很高兴。”刘华明回忆了印象最深的一次调解。2012年底,刘华明到调解中心值班时发现,60多岁的孙老汉蹲在门口,抬头看见他问了一句:你们这儿什么事都管?刘华明把孙老汉请进屋,让他打开话匣子。20多年前,孙老汉妻子老陈的前夫去世后,老陈带着前夫的儿子小张和他结了婚。孙老汉搬去和老陈、小张一起生活了20多年。最近老陈和小张要联手赶自己出门,他和对方的矛盾越来越深。

刘华明觉得,矛盾若不及时解决,很有可能激化。但刘华明根据经验判断,要弄清真相,必须到村里全面了解情况。刘华明立刻和同事赶到村里,找到老陈、小张和孙老汉的邻居询问。原来,一家三口现在住的房子是孙老汉出钱盖的,为了照顾小张,孙老汉和老陈没有再生育。2012年,村里要拆迁分房,老陈想把分配的新房落到儿子小张的名下,但孙老汉担心有一天被赶出门,希望能立个字据,让自己有生之年有房住。遗憾的是,老陈和小张没有同意。孙老汉多次找到国土、村委等部门协调,要求立字据一直未果,听说人民调解可以解决问题,孙老汉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求助。

调解效果有时胜于诉讼

“其实,他完全可以去法院起诉。”刘华明称,法院肯定会依法作出公正的判决,但依照中国人的习惯,双方上了法庭就是走向对立面,容易形成人群与人群之间、甚至数代都无法化解的矛盾。如果趁早以情入手进行调解,这样后患少。刘华明把孙老汉、老陈、小张和了解情况的乡亲叫在一起,了解了老陈和小张的真实意图:两人虽然想把房子放在小张名下,但孙老汉为了这个家做出了贡献,还对小张有养育之恩,他们不可能把孙老汉赶出门。刘华明判断,孙老汉是因为性格内向,又找不到地方为他立字据,自己钻了牛角尖。经过刘华明和乡亲协调,双方确认了事实:房子落在小张名下,一旦拆迁,孙老汉会有一套房屋的永久居住权,直到他去世。

“民法、婚姻法、继承法,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刘华明告诉记者,人民调解这项工作要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做铺垫,他认真学习法律、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还请来其他优秀的调解员给传授处理复杂的矛盾纠纷的方式方法。省司法厅曾陆续表彰过一些“最美人民调解员”,刘华明找到相关资料后,边对照学习、边思考他们之所以优秀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既学调解方法,又学为人道理。对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他还与这些受表彰的人民调解员面对面交流,以期求解后丰富自己、壮大自己。

维护和谐他们主动找“麻烦”

两年前,刘华明担任了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民调解员协会会长。近年来,新区人民调解员协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司法局的指导下,带领新区1440个人民调解组织和4452名人民调解员全面贯彻落实新区关于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的有关要求,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年均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000余起。扎根于人民调解工作第一线的刘华明和他的矛盾纠纷化解团队,每年更是义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300余人次、调处纠纷170余起,为西海岸的和谐贡献力量。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刘卓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