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定孩子討厭的科目?

如何搞定孩子討厭的科目?

你可能已經發現了,孩子在學校某些學科,比如說語文英語很輕鬆就學好了,可相反的是,數學、物理的成績,即使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很努力的去學習但也依然成績平平。

就這樣熬過了一個又一個學期,導致除了語文英語,孩子對數理的科目產生了厭煩心理,看著孩子努力學習而又提升不大的樣子,你也無能為力......

你可能專門請過家教來輔導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孩子的弱項科目能夠達到提升,跟別的家長交流的時候也不斷請教,我家孩子這科怎麼學也學不好,你家孩子成績這麼就這麼好呢?

是自家的孩子對於語言類的學科有天賦?不是數理的料嗎?但是中學階段不論哪塊料都得學好啊,這可怎麼辦呢?

如何搞定孩子討厭的科目?

學生有一個很大的錯覺之一就是認為自己不喜歡的科目就學不好了。

不論是你還是孩子,都是習慣性的去做自己喜歡而且還是擅長的事情,基本上都做的挺好的。不論是你還是孩子,去做對於自己不喜歡且不擅長的事情呢?這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做好的呀!

大部分止步於不喜歡了,因為不是自己喜歡的所以不做了;小部分是不喜歡,但是不得不去做,就像孩子在學校學某些頭疼的科目一樣;僅有極少的一部分人能夠把自己不喜歡而且還不擅長的事情做好的。

那我們需要怎麼樣去引導孩子,讓孩子在學習不喜歡而且也不擅長的科目的時候,成績能夠得到提升呢?我們需要怎麼樣去引導孩子才能讓孩子高效率的學好自己並不喜歡的學科呢?

我們需要知道孩子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對於孩子的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不僅是孩子,你也很希望孩子能夠考高分吧!但這還不夠,這不是一個清晰的目標。

就像你剛剛看完裡一部超級勵志的電影,看完當時滿身的熱血沸騰,希望能夠像主人公一樣,但是在第二天從睡夢中醒來的時候自己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一切還是按照原來的。

即使孩子有“我想要拿高分”這個動機,但是在上自己不喜歡、不擅長也聽不懂的課程的時候,這時老師的言語就像強力的催眠曲。

即使孩子能夠強制自己打起精神來,把老師在黑板上的每一句要點都抄在自己的筆記本上,課後去回顧的時候也還是半懵半懵的,不能完全明白是什麼意思;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拼命的翻看教材配套的習題解析,實在不行乾脆拿同學寫好的作業來參考。

實際上最重要的是改變孩子在學習上的習慣以及思維方式,讓孩子看到有效的提升,使自己產生愉悅。說白了就是讓孩子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技巧,並且通過這些正確的學習方法、技巧去學習讓自己的成績得到提升!

如何搞定孩子討厭的科目?

你想啊,如果你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想方設法的去提升自己在公司的業績,你花費了很多卻沒有看到明顯的成績,你也會懈怠,你也會厭倦的。

不僅是孩子,我們也總是把一些比較難完成的事情“忘一段時間再說”。在我們的學生時代,面對畢業,終於要寫畢業論文了,反正還有接近1年的時間,時間還早著呢。

原本是想著把論文任務拆散開來,平攤到每一天要完成多少任務量,每次準備開始寫的時候都想著“反正時間還多著呢,明天我再寫吧”。

時光匆匆而逝,幾個月過去了,你還沒怎麼動筆,看到同學們紛紛討論論文修改的話題的時候你才感到期限的迫近,再不寫我就要面臨畢不了業的風險了,這個時候才惡補自己的專業知識,一邊熬夜寫論文一邊對自己說“下次有什麼重要的事情我一定先做完再搞其它的”,然而情況依舊。

拖延,也可以說是及時行樂,讓我們在截止日期之前感受到短暫的快樂與興奮,讓我們暫時脫離了乏味的討厭事。

更為可怕的是拖延會成癮,拖延的習慣會讓自己漸漸的失去正常的生活工作節奏,最後不再指望能夠提升自己,讓自己隨波逐流,滿足於當下。

人們往往是因為不擅長,所以討厭,但是這件事你隨隨便便都能夠做好,你肯定會享受到其中的樂趣的。

你也許已經認識到孩子不能夠把不喜歡的科目像語文、英語這樣的高分科目採取同一個學習策略。中學階段還好,考試的知識點是有限的,靠刷題,按照知識點去總結,孩子也能夠把高考範圍內的考點給記住。

要是孩子的記憶力不是很強大,我們還可以掌握記憶的小竅門,讓孩子更有效率的把知識點和對應知識點的題型背下來。只不過這樣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還是獨立的不聯繫體。

但是在中學階段我們也需要讓孩子明白,大學的學科體系很龐大,無論廣度還是深度都遠遠超過了高中的課程。更要命的是學習的時間還少了很多,通過三年的時間去準備一場考試和幾個月去準備一場考試根本不是一個概念。

我們首先要引導孩子做出的第一個改變,就是讓孩子覺得那些自己不喜歡的學科特別簡單,說白了就是讓孩子相信“其實這些科目壓根就不難,誰都能學好的”這種鬼話......

如何搞定孩子討厭的科目?

學習是孩子不得不做的事情,先讓孩子把厭煩、討厭、不喜歡的情緒扔邊上,只管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去實踐就好了。轉移孩子對某些學科的負面情緒,讓孩子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並且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讓孩子接受“這個好難啊,我不喜歡不喜歡”並無視這些想法和念頭。

當孩子能夠去無視負面情緒的時候,孩子就已經邁出瞭解決方案的第一步,越到後面這種無視負面情緒會成為一種習慣,漸漸的孩子可以無視更多的負面干擾。

不過第一步是最難的,在學校是一個大集體還好,在家的話我們要保證孩子不被我們以及外在的因素所幹擾,除非孩子真的是非常非常容易進入專注狀態,且專注狀態下很難被幹擾到。

不然在家裡走動的聲音、接水的聲音、小聲接打電話的聲音,做家務的聲音都會影響到孩子。同時,手機、平板等現在的很多電子設備會很難讓孩子專注下來,孩子做著作業一個信息的鈴聲過來,寫寫停停的還有心思寫作業嗎?

在孩子的書桌上,把文具擺好,手機靜音,不要震動,不要把手機放在桌面上,桌面上除了需要放置和學習相關的,還要準備水。時間上像上課一樣讓孩子學習,每小時學習45分鐘,餘下的15分鐘喝水,吃水果,上廁所等小歇一會。

在學習中的45分鐘裡讓孩子屏蔽掉那些“我想看看QQ、我想看看朋友圈、我想看看微博上有什麼熱榜”干擾學習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要是家庭的教育本來就有這樣的習慣那真是極好的,因為專注程度也是一種能力,是需要練習的,越抵不住誘惑越放任自己就越難保持專注,效率也就更低。

效率低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樣就感覺不喜歡的科目很難學,也會帶來更多的挫敗感。最好能夠在哪種家裡來客人了的情況下,大人們都在談笑風生,孩子依然能夠專注的進行學習。

如何搞定孩子討厭的科目?

教孩子在開始完成作業前,先回想課堂中的內容。先在腦海中回想,別急著翻書。有些孩子能連老師上課寫板書的動作、神態和寫板書的位置都能夠回憶起來,一般在1~2分鐘左右就把課堂上的要點內容回想完畢了。

如果課堂上沒有及時跟上老師的思路,只是一股勁的把老師的板書抄進筆記本里,那就更需要用心啦。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很努力很努力地學習,但是成績的長進也不大”的原因!課堂上的知識點根本沒有去理解、去思考反思,知識點又怎麼會被大腦記住呢?

也許上課記筆記的時候是有些印象的,在下課鈴響合上筆記的時候知識點就已經被遺忘的所剩無幾了。比如說在上課的時候孩子在書上做了重點標記,你想想,要是孩子沒有在課堂上理解掌握這些知識,根本回想不起來啊。

這個時候需要孩子閱讀課本中的內容,確保每一處的原理都理解了,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一般來說,比如物理課本在給出公式之前會有大段的理論介紹,雖然推導公式的過程課本上一般不會有,但最好孩子能夠自己推導一遍。

在理解記憶的過程中最好反問這些問題:“這個公式是怎麼來的?是用來算什麼的?每個符號的意義是什麼?它是怎麼推導得到的?與這個公式相關聯的公式有哪些?”

當孩子弄清楚這些問題的時候已經深刻的理解了公式的內涵了,從而在相關的題目中能夠迅速回想起相關的公式。否則就算是死記硬背吧公式記住了,做題的時候也不太會用。

遇到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就拆解為小的知識點一點點的拿下來,回想自己學過的知識點是非常重要的,就算在課堂上沒有及時學好,自己學習理解之後也要定期去回想。

可以讓孩子養成洗澡的時候,躺床上準備睡覺的時候努力去回想這一天學過的知識點。

如何搞定孩子討厭的科目?

學生往往有一個誤區,就是想著反正是用來考試的,把知識點全都記憶下來就沒問題了。這樣在面對靈活的考題的時候就會一籌莫展。但想要知識點在需要用到的時候能夠迅速回想起來,就要在記憶之前先理解了,先理解後再進行記憶。

理解的意思是指學生從書上,從老師的語言板書中所清楚的最重要的內容,知道是怎麼來的、相關聯的知識點是什麼、能解什麼問題、原理是什麼?沒有理解,知識永遠不會是自己的。

怎麼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理解了知識點呢?如果孩子能夠和你討論,傳授自己學到的內容,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那說明是理解了。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都是有聯繫的。

學生還有一個很大的錯覺之一就是覺得自己看完答案就會了。

前面剛說了理解的一整個流程,要是孩子沒有完整的計算過,是不會有很清晰的理解的,或許只有一個大概的印象,我們不能讓孩子的看答案成為一個習慣,而是通過自己的理解得出正確的答案。

讓孩子養成看懂答案再去做題的習慣的話,那就是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

學習的過程中出現錯誤怎麼辦,這一般是遇上了重點難點的知識點了,這種知識點一般要特別關注進行“刻意練習”幾年來這個概念這麼火,想必大家都清楚。那對於不能一口氣吃完,需要細嚼慢嚥的知識點孩子需要怎麼樣才能完全掌握呢?

《學習之道》中芭芭拉·奧克利已經給出了一種高效的方法了:

1、解題的所有過程都在紙面上進行,徹底得出答案前絕對不偷看答案,確保每一個步驟都進行的有理有據,不跳步。

2、重新做一次,重點關注關鍵的步驟。

3、讓大腦休息一下,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大腦發散,讓大腦去消化這個問題。

4、睡覺前把這個問題重新過一遍。

5、第二天再來一次,儘快把這個問題重做一遍。這個時候你能更迅速的解題,你對題目有更深層次的理解。經常關注問題中困擾自己的那部分。給自己加新的題目,挑重點題目用第一題的做題方法來做這道題,重複1~5步。

6、“自覺”進行復習。

需要做刻意練習的地方就是解題步驟中最難的那部分,還需要提高這一部分的解題速度。但不要嘗試花費大量時間想著能夠一次性解決這些難點。這樣的話就是沒有留下足夠的時間讓我們的大腦去消化。一旦這樣做了沒看到自己的努力有收穫,那本來沒好感的科目就會更加的不喜歡了!

高效的學習不是用“題海戰術”堆出來的,這裡的“高效”是指讓自己學會解決不會做或者是不熟練的難點問題,而不是反覆做已經學會的、掌握了的知識點。

說白了就是“已經會做的題目以及同類題目就不用做了,自己不會做的題,要多做幾遍”。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

1、要想讓孩子搞定自己不喜歡的學習內容,就需要改變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讓孩子看到有效的提升。

2、需要改變孩子的思維方式,讓孩子在學習的任何時候接受“厭煩”的情緒,然後把這種情緒無視掉。

3、養成回想所學內容的習慣,洗澡、睡前以及其它空餘時間。

4、先理解知識點然後再進行記憶,自己推導公式,講述、討論自己學過的知識點,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將各知識點融會貫通。

5、在寫作業的時候不偷看答案。對於重點難點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來對付,避免在已經熟練掌握的知識點,包括它的同類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做練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