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深耕创新引领之城

深圳,深耕创新引领之城

版权申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有一座中国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GDP比重达4.13%,与以色列和韩国两国的比重相当;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80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左右。

这座城市,就是深圳。

40年前的南国渔村,今日已在世界创新舞台上崭露头角。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在这里崛起,谱写了中国改革开放创新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不惑之年的深圳又画出新蓝图: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

深圳的创新之力从何而来,因何而兴?带着这样的问题,半月谈记者走进鹏城创新发展交响乐的“演奏现场”。

创新意识闯出道路

“创新才有出路。我们每年1000多亿元的‘弹药’,投入研发近600亿元,对准通信这个‘城墙口’冲锋,最终领先世界。”作为掌舵人,任正非将华为的成功归结为创新。

据了解,华为目前有超过45%的员工(约8万名)从事研发;近10年,用于研发创新的资金超过3130亿元。这不仅使得华为在传统成熟市场攻城拔寨,也为其布局未来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唯创新者胜。短短数十年,华为从“3名员工+2.1万元本金”起步跻身世界500强企业,从产业链最底端成长为整个产业的引领者之一。如今,华为的电信网络设备、IT设备和解决方案以及智能终端应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手机品牌影响力不亚于苹果、三星等国际巨头。

“在深圳,像华为一样的传奇每天都在上演,而成功的关键密码,就是不间断的跨越式创新。”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如此分析。

回顾深圳过去40年的产业之路,从早期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为主,到规模化、集群化的OEM代工模式,再到如今弄潮数字革命,几乎每10年就完成一次重大产业升级。

据统计,截至2018年1月,深圳市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12万家,形成了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并在4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3D显示、无人机等领域跻身世界前沿。

如今家喻户晓的大疆无人机,正是依靠深圳无数中小企业组成的产业创新链成就了今天的辉煌。大疆创始人汪滔介绍,公司的核心专利就是无人机的点驱电控和摄像头,无人机的其余部件,都是在深圳完备的产业链上,由千百敢想能干的创意工程师群体“攒”出来的。

市场经济引来活水

“我一生最大的荣幸就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回首往事,华为总裁任正非仍将成功的首要因素归结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兴起。

如果说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那么良好的市场机制就是科技发展的保障。这正是滋养深圳创新土壤的源头活水。

在深圳,企业家的心思可以集中用于研究市场、布局研发,而不必操心和政府打交道的麻烦。他们的心声是:“企业只要守法,就谁也不用怕!”

深圳市雷赛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今年54岁的董事长李卫平,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器人与运动控制专业。1997年来深圳创业时,他和家人商量好,先在这里起步,干5年就考虑换地方。可是,李卫平一来就不想走了。

“深圳更像美国的‘硅谷’,制度健全,创业氛围浓,又有信息优势,天时、地利、人和俱全。”他说。

与此同时,深圳市政府积极改善营商环境,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将政府有形的“手”用好、用对。

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文件……深圳市从财政金融支持、人才支撑、创新载体建设等各个方面,全面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形成了覆盖自主创新体系全过程的政策链。

数据显示,深圳已经形成配套完善、极具活力的创新生态圈:上百家孵化器,全国1/3的风险投资公司,超过38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超过500家规模以上科技服务机构,遍布移动互联、云计算、基因科学等创新前沿的45个产学研资联盟,93家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三发”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

“深圳始终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为更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石。”郭万达说。

基础研究打下根基

自主创新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深圳科技产业的繁荣要想避免“昙花一现”,突破基础研究瓶颈无疑是关键。突破途径如何抉择?深圳把目光投向海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

2018年初,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德·霍夫曼领军团队签约,共建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至此,深圳在16个月内,先后成立8家以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科研机构。

把诺贝尔奖得主请进来,只是深圳大力培育引进新型研发机构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自2014年至2020年,深圳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和产业化项目建设等。

2017年年初,深圳进一步明确了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等行动计划,既发力化学、医学等基础学科领域,也希望在石墨烯、微纳米、机器人、5G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抢得先机。

此外,近年中科院及多所高校在深圳创办集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于一体的研究院,成为鹏城自主创新的一道风景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200多人,探索出产业与资本紧密结合的创新发展之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累计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0家,投资和创办18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了20家上市公司,一批新兴产业骄子由此诞生。

“基础研究才是深圳创新道路的路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杜金岷表示,只有潜心厚植创新基础,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深圳才能真正以创新之城的姿态,继续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