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笑 烟雨遥,一把古琴一襟晚照

江山笑 烟雨遥,一把古琴一襟晚照

缘起

据说一个人的性格是由幼年、童年生活塑造的,而人一生的经历和事业则是由少年时期的梦想决定的。我小时候很内向,不爱说话,但与书有天生的缘分。记得小学三年级就看很厚的长篇小说《万山红遍》、江苏抗战小说集等等,有时从下午抱着书一直看到天黑。周末到新华书店,一呆就能呆半天。当时母亲都觉得奇怪,因为家中并非书香门第,老大、老二也不是爱学习的人,姑苏小巷街坊邻居也没有特别的读书人家。

中学时我最喜欢的课程是语文,只是由于理科成绩特别地好,在那个重理轻文的年代,考大学也就无奈考了理科。大学时,脑海里还经常飘过中学时读的《陶渊明诗文集》中的句子,记忆最深的是“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等等,那时根本不懂什么是“琴”、“书”和“羲皇上人”,但对天地宇宙、松风水月、云卷云舒却特别有幻想。高三时读到金庸小说就一发不可收拾,看得晕晕乎乎,差点耽误了高考。大学里继续着少年梦,读文学、迷武侠;于是,大学毕业,就考了哲学系读研,要弄明白人生真谛;于是,毕业工作后,每逢寒暑假,便往山中走,有时能在山上住十天半月;于是,就遇到了影响我一生的“古琴”。

江山笑 烟雨遥,一把古琴一襟晚照

初遇

大约从1989年到90年代上半叶的几年间,我每年寒暑假都会去皖南的齐云山,有时一住二十多天。有一年大雪封山,就在山上过农家春节,与生产队长程光华一家一起吃年夜饭,外面大雪纷飞,室内围炉夜话,除夕夜热闹非凡。齐云山是道教名山,据说是道教二十八个洞天福地之一。因方圆几十里内有天下闻名的黄山和九华山的缘故,来齐云山的游客就特别稀少。山腰和山顶上的太素宫、玉虚宫等道观香火寥寥,大多仍是民国时的旧貌。全山人烟稀少,隐隐有一种仙家的清虚气象。山家生活,与山气云影日夕相伴。清晨起来,俯视山脚下横江江面上飘浮的白雾,真有一番离尘出世的仙家意趣。

我们所住的农家,原先是一所颇具规模的道院,门楣上“东阳道院”的石匾仍在。道院大厅相当空旷,四围皆是两层楼厢房,大厅中央是石栏四方天井,既能采光,又蓄雨水,可作灭火之用。皖南民居大多有这样的天井。我们住在大厅东侧二楼上的小木屋里,我的古琴缘,便是从这里开始的。那是一个暑假,上山当日傍晚,我们在小木屋里突然听到一种沉静旷远的声音远远传来,不禁为这神秘的声音听吸引。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听到真正的古琴声音。以前或许从电台广播电曾听到琴曲,几乎没任何印象了。

琴音遥远传来,有一种万事离心、身心俱息的感觉,仿佛到了洪荒岁月、太古时代。琴音松沉低缓,断断续续、缥缥缈缈,若有似无,令人于沉静之中进入忘我之境。那种神秘古远的感受是前所未有的。

我的古琴缘就此开启了。在山上的二十余日,朝看日出,夜听古琴,跟着弹琴的老人学了古琴的基本指法,那是一段很难忘的日子。这位老者,就是浙江老琴家徐匡华先生,是我的古琴启蒙老师。那时,全国弹琴的人还很少。后来几年中我经常回老家,并为苏州的《吴门琴讯》双月刊写稿,记得有一年到北京,陈长林老师跟我说每期都会看我的琴学文章。北京李璠老、郑珉中先生还有很多老琴家也是这样知道南京有一位“老桐”的,不过当时不知道“老桐”是一个年轻人。他们都是苏州吴门琴社的往来好友。90年代时全国古琴刊物很少,张铜霞女士最早创办全国性大型琴刊《七弦琴音乐艺术》,也是在1998年了,我的《中华琴学之继承与发扬散论》最早就发表在张老师的这本刊物上。

江山笑 烟雨遥,一把古琴一襟晚照

吴门老桐

懂琴

我一向认为弹琴人要读书,才能懂得琴心、才能弹出古琴的真味。唐初司马承祯《素琴传》云:“自古贤人君子,莫不操之以无闷,玩之而无怿。左琴右书,盖有以也。”古人左琴右书、以琴书自娱,读书以明理、抚琴以清心,“琴与书”是中国文人几千年精神生命之所寄。古琴是“贤人君子”之器、一直就不是演艺乐器。当时还不知道“文人琴”之说,但交往的老琴家没有以古琴为职业的,他们大多在科学、历史、哲学等领域卓有成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璠老,他是中科院遗传所的科学家,他跟我说他50年代的最大理想是研究稻麦种子,为增加我国的粮食亩产量作贡献。民国时彭祉卿在《今虞琴刊》中也写到:

“琴这个东西,说它是音乐可以,说它不是音乐也可以;因为向来弹琴的人,就不肯把琴看作一种艺术;说它是合乎道的,应该拿来修身理性,导养延年的。这话固然玄妙一点,但是琴确实与其他音乐,有点不同,它的声音直接与心灵发生关系。”

江山笑 烟雨遥,一把古琴一襟晚照

的确,古琴是“直接与心灵发生关系”乃至透入灵魂深处的,我初聆琴音、顿为之慑,正是这样的体验。而学琴时久,也从来不会感到疲累,恰恰觉得“琴中有无限滋味,玩之不竭”。就像嵇康《琴赋》所说:“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流。就这样,由读书而向往山林、由山水而值遇琴缘,由古琴相伴而享受心中之山水,悠悠岁月几十年也,而学琴抚琴的心得,最后又变成了书。

唐白居易琴诗曰:

“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让我们涤去尘虑、万事离心,做一个真正的琴道知音,一起走进那超越古今的七弦琴的美妙世界吧!

江山笑 烟雨遥,一把古琴一襟晚照

江山笑 烟雨遥,一把古琴一襟晚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