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的祕密

7-11的秘密

7-11作為一家便利店為什麼能做那麼好?最近抽時間看了7-11的一些資料,總結如下:

一 、7-11的變與不變

7-Eleven的經營方針自創業以來一直遵循“靈活應對變化,貫徹基本原則”。7-11把自己定位為顧客的生活據點,在“創造便利”的宗旨下,不斷的挖掘目標顧客的需求,關注時代和社會的變化,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產品。構建出差異化的商業模式,從而他的毛利可以秒殺同業。

二、不設數字目標,不追求規模

現階段的很多企業喜歡給自己設定經營的數字目標,7-11就從不給自己設數字目標。

在2003年成立30週年的時候,日本國內的7-Eleven便利店總數突破了1萬家,到了2013年則突破了1.5萬家,但是7-11從未訂立過類似於“要在××年內建立1萬家便利店”的目標。”

他們認為,連鎖便利店的關鍵並不在於門店總數的多少,最優先考慮的理應是提升每家店鋪的品質。而公開宣佈“要在幾年內開設幾家門店”的做法,無疑會讓經營陷入歧路。

如果公司全體成員充分理解把開店目標定為1萬家的用意所在,那麼公開宣佈也未嘗不可。不過絕大多數情況都與此相反。如果沒有任何把握就貿然提出了一個模稜兩可的數字,顯然是不可取的行為。因為無論是誰,說過的話都會對行為產生影響。

話一出口,“目標是1萬家店鋪”的消息就會不脛而走,最後往往會在外界的壓力下進退維谷,為了達成目標,勉強增設店鋪。這樣一來,即使最後完成了目標的店鋪數,也會導致每家門店的質量參差不齊,因小失大,破壞消費者的信任感。

經營絕對不是簡單的數字遊戲。個人的工作生活亦是如此,在尚不具備明確的根據時,最好不要公開宣佈業績目標。否則“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容易陷入為了目標而不顧工作品質的怪圈。

所謂欲速則不達,工作中,應當沉下心思考應該做的事,仔細探討前進道路中必須面對的問題,並逐一進行解決,像這樣專心而腳踏實地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

7-Eleven能擁有今天的成績是憑藉日積月累打下的堅實根基,而並非建立誇張的目標,在盲目的擴張中得到的虛高數字。

雖然人們普遍信奉“大者為佳”,但是大隻是結果,核心因素是產品的品質和服務的內容,與店鋪規模的大小與數量並無直接聯繫。

三、以消費者為導向

判斷一項事業是否具有可行性,更應該從消費者的立場出發,以消費者的視點,深入考察是否符合需求。最後,一旦決定開拓某項事業,就一定要堅持到底。

1980年至1990年,各種品牌的連鎖便利店紛紛開疆拓土,在全日本擴展各自的版圖,可謂是便利店文化在日本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之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上班族開始把鄰近的24小時便利店視為“自家的另一個冰箱”

7-Eleven以品質二字作為立身之本。不能給消費者帶來價值感的產品無法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雖然讓顧客形成衝動性消費的契機數不勝數,例如令人瞠目結舌的低價、突出產品新奇感或打造熱門話題等等,但倘若這一切沒有建立在品質這一重要根基上,則必將失去顧客二次消費的機會。

人這種生物,只要享受過一次“便利”,就會有更進一步的期待。7-Eleven認為:如果門店只是單純地售賣產品,而不能為顧客的生活提供必要的服務,那麼即使具備地理位置上的優勢,也稱不上是一家便利的店。因此決定在提升產品品質的同時,充實和完善服務的內容。為了貫徹這一理念,7-11還成立了自己的銀行。但是隻限於結算,也就是7-11店又atm機。

四、本分與信任

人們總是習慣性地以為市場上的競爭對手越少越對自己有利,但是,一旦沒有了競爭對手,生意往往會止步不前。以零售行業為例,如果一家店鋪的周圍沒有任何同業競爭者,那麼顧客可能只是由於受到交通上的限制,無奈地進店消費,久而久之,店鋪經營者將變得得過且過,產生麻痺懈怠的情緒,失去對產品和服務進行變革創新的動力。7-11認為其真正的競爭對手並不是其他品牌的便利店,而是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

2013年,7-Eleven在日本共有160家專有代工廠,但幾乎沒有向任何一家投過資金。這些生產工廠的為便利店代工,如果產品暢銷,加盟店盈利,訂貨數量自然直線上升。而訂貨數量增加了,生產方的利潤也會水漲船高。這種相互獨立的關係,讓廠家時刻保持緊張感,自覺以嚴格的眼光審視產品的研發情況。

7-11認為在和其他企業攜手共進之時,需要注意不能成為關係過於親密的夥伴,而應該在信賴對方的基礎上隨時保持緊張感。

小結

看的公司越多,發現成功的企業的特質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各有各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