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換貨的主要構成原因

退換貨的主要構成原因

私企內務管理研究/潘文富

每家公司的倉庫,多少都有塊地方,堆放了不少從客戶那裡退回來的貨物,有些已經殘損汙染,有些已經臨期甚至是過期的了。這貨,送出去的是貨,退回來的時候也許就是垃圾了,甚至就連扔掉都還得花處理費。這退回來一件貨,至少有三五件貨是白賣了,雖然有些上游企業也有些補損,但比例都很少,一般也就是千分之幾的樣子,流通商和零售商的實際損耗比,往往是超過一個點的。那點補損是能頂多大事。

導致倉庫出現這麼多的退換貨,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決或是說緩解退換貨過多的問題,同樣得要從多個層面同時下手

一, 產品本身的適銷度

拍腦袋進貨情況仍然時常出現;為了享受特定的進貨政策,加大訂貨量;因為人情關係而硬著頭皮進來的貨也有;當然,更多是老闆並沒有進行市場試銷,完全憑藉自己的主觀判斷,直接貿然下單進貨的情況。

萬一產品的適銷度有問題,必然帶來後期的大量退貨,這就需要在新產品全面上市鋪貨前,建立小範圍的試銷機制,確認效果再進行全面鋪市。

二, 鋪貨的針對性

一些有特性的產品或是高端產品,並不是所有的終端都能承銷。否則,鋪進去不動銷,過段時間還是得退回來。可是,有些經銷商的客戶檔案系統都很簡陋,沒有對下游客戶的銷售特性進行分析和類別劃分,在新產品鋪市時,往往是無差別鋪貨,管他三七二十一,能鋪就都給鋪下去,再加上廠家往往也會派遣地面隊伍支持鋪貨工作,更多是隻要鋪貨數量,壓根顧不上鋪貨的針對性。

這得要對當前的客戶進行銷售特性分類,在此基礎上,進行針對性鋪貨,避免出現大量鋪貨,再大量退貨的情況。

三, 發貨準確性

物流部門工作不嚴謹,發貨時出現偏差,客戶要求退貨,司機有時候也沒有及時處理,先放在客戶那裡,下次再說,導致後面出現臨期貨。這種情況雖然不多,但屬於典型的內部管理出問題而導致的臨期退貨。

四, 銷售動作簡單化

按說,銷售人員對下游客戶的進貨、陳列、動銷、結算等工作要進行全程覆蓋。但是,真正能做到全程覆蓋的業務人員著實不多,往往也就拉單送貨結算而已,貨丟給終端就沒怎麼管了,反正賣不掉再退回來就是了。

若是銷售工作結構完整,跟進及時,發現銷售狀態有問題時,及時想辦法,調整陳列、加綁贈品,或是做些促銷動作,實在不行,那也可提前退回來,減少損失,別等到都快臨期再退。

五, 客情差

貨到了終端之後,是否能及時上架、是否能給個好點的陳列、是否能給主推一下,除了拿費用砸之外,更多的要看客情了,但這個客情是來自長時間積累的,而且是通過一個個特定事件的積累,在這個方面,業務人員的自身意識和技術能力普遍較弱,必須得要公司來主導,設置客戶客情的持續建立機制。

能否主推你家的產品,乃至退貨還是不退貨,客情完全可以左右,在客情上有所投入,也就是減少退貨的損失。

六, 業務人員的個人狀態不對

有些業務員看起來每天也在跑終端,其實心思壓根沒放在自己公司的產品上,而是在給其他公司做兼職,甚至自己再帶私貨賣,至於公司的產品嘛,能賣就賣,賣不了退回去就是了。

業務人員敢這麼幹,也是看到公司的客戶管理體系不健全,公司與客戶之間沒有直接信息溝通渠道,對業務人員的日常工作也沒有監管。

七,退貨核算機制

按說,業務人員經手退回來的貨物,在計算銷售業績時,相關退貨金額要在該業務員的總銷售額中扣除,若是不扣除,業務人員必然對這個退貨無所謂。當然了,大多數公司都會減掉退貨金額,不過這個扣減的比例是退多少減多少,也就是1:1。看起來正常,其實有問題,因為這退回來的貨,價值已經摺損了,甚至是報廢了,再加上來回車輛物流的成本,公司損失的更多。所以,這就不能簡單的按照1:1來給業務員衝減銷售業績了,而是得要翻倍!

當然了,若是產品質量問題,倉庫發貨發錯了,客戶關門結算,或是公司主動要求退回來的,可以按照1:1,若是非產品原因的,那起步就得按照1:2來衝減銷售額,若是退回來的貨物已經是報廢狀態,那得按照1:3來衝減銷售額。

通過這個翻倍的衝減比例,來促使業務人員在個人主觀意識上設法減少退貨。

退換貨的主要構成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