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南泥灣 滿目青山似畫圖

“自力更生”南泥灣 滿目青山似畫圖

1940年底,359旅進駐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荒涼的南泥灣從此變成了“陝北的好江南”;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過度開荒,亂砍濫伐,“好江南”又變成了黃土溝。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國家實施退耕還林政策後,南泥灣再次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植樹造林活動。如今,“黃土溝”又重新披上了綠色的外衣……

把開荒砍的樹補回來

在南泥灣退耕還林中,三臺莊村的侯秀珍走在了前列。1961年,侯秀珍嫁給了丈夫張金龍,他的父親曾是359旅9團9連副連長。當年,令父親驕傲的事就是和戰友一起通過開荒將南泥灣變成了好江南。如今,令侯秀珍驕傲的事則是在父輩開荒的地上種滿了樹。

侯秀珍說,上世紀60年代,駐南泥灣的部隊早已離開,村裡的百姓為了多些收成,一哄而上砍樹開荒、放羊,一個生產隊最多時有上千只羊散佈在南泥灣的山頭上。肆意開荒和隨意放牧在南泥灣一時愈演愈烈。讓村民沒料到的是,開荒放牧沒能讓收成和收入有所增加,反而把山上的植被全破壞了,一下雨,雨水就裹挾著黃土衝下山,南泥灣肥沃的土地變成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八十年代後,環境更加惡化,南泥灣成了荒草遍地的黃土溝,只要有風,就是漫天的黃沙,陝北好江南的景象只有在歌聲裡才能重現。

1999年,國家實施退耕還林政策,正在南泥灣鎮三臺莊村擔任村幹部的侯秀珍立即響應,扛起了鐵鍁與钁頭來到山上。“父輩當年保家衛國,不開荒站不住腳;現在我們要把樹補回來,給子孫留個好生態。”侯秀珍如是說。

侯秀珍一次性將自家十多畝山地全部退耕,並發動7名村幹部上山植樹、舍飼養羊。2000年,侯秀珍和7名村幹部領到了退耕還林補助的錢和糧食。“村民看到種樹比種糧受苦少,而且效益也好,都搶著報名。2000年,三臺莊村需要退耕的土地全部退完。”談起退耕還林,侯秀珍自豪地說。

南泥灣鎮黨委書記趙東告訴記者,從1999年開始,南泥灣鎮歷年退耕還林面積達44833畝,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80年代的35%上升到了87%,又重新變回了美麗的“水韻江南”。

把養殖業搬到樹林下

南泥灣九龍泉是一眼“革命泉”,在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中,曾滋潤過八路軍359旅戰士的身心,就在離九龍泉不遠的大南溝,林下養殖如今成了南泥灣村民致富的一條新路。

過了九龍泉,順著大南溝山間的小路,記者來到了劉小平的林下養殖基地。在該基地,記者看到樹林裡幾百頭黑毛豬散養在林間,有的在地上打滾,有的在樹下散步,有的來回追逐。

基地工作人員史應東告訴記者,隨著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森林覆蓋率越來越高,林子裡的野豬也越來越多,他們就是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於2014年辦起了這個佔地30多畝的森林豬養殖基地。在他們的基地裡,沒有種豬,所有的豬全是家豬散養進入林區後和野豬的雜交品種,這裡的豬生活在無任何汙染的林區,吃的是野草、樹籽、雜果,喝的是林區泉水。

說起森林豬的效益,史應東更是來了精神:“森林豬太划算了,因為是野豬的雜交品種,加上又是放養狀態,活動的又多,豬基本上沒什麼病,防疫費全省下了。豬吃的絕大多數都是林子裡的東西,豬糞又給林子上了肥,林子也越來越好,豬和林子進入了良性循環,飼料錢也省了不少,省下的就是賺下的。”說完了飼養,他又介紹了森林豬肉的銷售情況,“森林豬瘦肉率達70%以上,不含農藥殘留物和任何飼料添加劑,銷路很好,一斤肉就能賣到40元錢,一頭豬大概能賣4000多元,一頭豬仔也能賣到1000元,比羊肉還貴。2017年,基地共出欄260多頭森林豬,收入近80萬元;今年的存欄在500多頭左右,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據介紹,類似的林下養殖戶在南泥灣共有11戶,南泥灣的森林豬存欄達3015頭。森林豬的銷售市場已經走出延安,銷往10多個城市。

把退耕還林地管護好

“山還是那座山,林不再沒人管,我是永久的護林員……”在南泥灣鎮三臺莊村,記者剛剛提起了退耕還林管護,村主任張憲義就唱起了村民們自編的護林歌。

張憲義說,退耕還林後,村民拿到的退耕補助遠遠高於種地的收入,南泥灣人“與山斗、與地鬥”的熱情再次被激發。“當初就是憑藉著戰天鬥地的精神,南泥灣變成了陝北好江南;如今三臺莊人又把這種精神用在了退耕還林管護上,退下來的地管護不好,不如不退。”為此,三臺莊村還組建了專門的退耕還林管護隊伍。

剛剛開始退耕還林時,村民栽上的刺槐苗較小,瘋長的黃蒿和樹苗爭水、爭肥、爭陽光,樹苗往往沒有黃蒿長得高。為了保證成活率,村民便上山砍起了黃蒿。黃蒿被砍掉了,有了陽光雨露滋潤的樹苗便歡快地長了起來。可是剛剛長起的樹苗又被部分村民趕上山的羊啃死了。“戰勝了黃蒿,又來了羊災。”剛剛當完“砍草人”的村幹部又帶領大家變成了“牧羊人”,看到山上出現了村幹部,村民又將放羊時間改到了晚上,幾番“鬥智鬥勇”後,村民才把羊全部圈養起來。為了讓樹長得更好,及早成林,村幹部又帶領大家給樹木擴冠,經過“理髮”的樹,很快就成了林。然而新的問題又來了,山上到處都有墳地,一到祭祀先人的日子,香燭紙火就會在林間點燃。為了守住林子,村幹部和村民又變成了避免火災發生的“消防員”。隨著退耕還林管護期任務的轉變,三臺莊村村民和村幹部的“身份”也一直在改變,但不變的是三臺莊村民把退耕還林地管護好的責任心。

當年,英雄的359旅在南泥灣靠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一手拿槍,一手拿鋤,既保衛了黨中央,又渡過了經濟難關。現如今,南泥灣人又是憑藉這種精神,走在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前列。(記者 鄭 鵬 通訊員 王婭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