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日子有奔头”

通讯员郑家云

“你看这块白菜长得多好,蔸蔸饱满,水分充足,站在地边上都闻有一股菜香味儿。”7月24日中午,在宣恩县椿木营乡莲花台村2组单家湾大白菜种植基地,村脱贫尖刀班成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汤清江向笔者介绍。

当天,在宣恩县椿木营乡惠民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莲花台村蔬菜基地里,热闹非凡,右边是产业工人正在有序地上装刚刚采收的大白菜,左边是蔬菜经纪人亲自过秤和指挥装车,准备开往贵州贵阳蔬菜批发市场。

笔者一行跟随汤清江行走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庄、山是青黛的、天空格外的甚蓝,水也是清靓的,弯弯曲曲的青砂石道路,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极目远眺,青翠欲滴的高山蔬菜,道地中药材、优质烤烟,把小山村装扮得像诗画一般,格外美丽而壮观。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汤清江见证了莲花台村的发展变化。

“日子终于有奔头”

说起莲花台村的产业发展,汤清江打开了话闸子:“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我们尝试了多种办法,给贫困户送物资,送资金都不行,有的贫困户送多少物资还是老样子,有的很懒散,给他送的种子,他干脆卖了。”

为了让全村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能真正脱贫致富,驻村尖刀班5名干部在挨家挨户征求贫困户意见之后,引进对接4家市场主体,最终确定发展药材、蔬菜等产业。

发展蔬菜产业,缺技术、缺订单是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村里引进宣恩县惠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对全村进行帮扶,由村民出土地,出劳力,合作社出肥料、种子、技术、管理、包市场的办法,打造莲花台村错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并吸纳精准扶贫户50户。同时村里引进实施设施农业示范项目,治理土地1200亩,整修沟渠1700米,积极改善基础设施,经过几年的实验种植,由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七姊妹山上的空气无污染,所种植的无公害蔬菜品质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目前全村已建成蔬菜基地600亩,辐射带动50户贫困户发展蔬菜,每户种植面积达3亩以上,户均增收2万元左右,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我家有4口人,以前我和妻子靠种7亩地供养2个子女上学,农闲时打点零工补贴家用,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日子终于有奔头了,家门口有了合作社,光我一个人务工一年就能挣到8000元,加上5亩土的大白菜收入,一年下来也能收入3万元以上。”1组贫困村民吴让清放下手里的薅锄,美滋滋地给笔者算着收入帐。

“以前莲花台村是椿木营乡比较贫穷的小山村,这几年借着精准扶贫的政策东风,村里有了自己的产业,变成了全乡比较有钱的村。”说话的空间,不时有过路的村民们前来打着招呼或者询问事情,从村民舒展的容颜中,流露出群众对脱贫尖刀班和村“两委”干部的信任与希望。

“山更青水更秀”

来到距离村委会2.5公里的5组最高处麻家湾,一座塘坝格外显眼,塘坝里的清水碧波荡漾,和远处青翠碧绿的七姊妹山群峰相互辉映,和大自然绝妙的融为一体。

由于莲花台村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姊妹山核心区域,地形落差大,干旱缺水,下雨天水大,每年主汛期山土都要闹涝灾。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村尖刀班积极争取补短板项目资金240万元修建沟渠1700米,不仅彻底解决了水畅的问题,还硬化了2.4公里水泥道路,大大改善了基础设施。

“刚开始有部分村民因占山占地并不同意修筑沟渠,我们就召开党员会,先给党员做工作,通过党员再一户一户给群众去做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在最后召开的全体村民代表会议上,大家都一致同意修建沟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汤清江欣慰地说。

“不修筑沟渠就没有人流转土地,发展产业无保障,涉沟范围内的60多户人家永远都变不了样子,现在看着这塘坝里的水又青又亮,再也不怕大水冲毁田土了,心里甭提有多踏实。”村民麻平三说出了群众的心声。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这条沟渠修筑和道路硬化好后,不仅解决出行难,保障了山土安全,还能够加快主导产业的连片发展,感觉这2个组的特色经济一下子就活跃了许多。”汤清江说。

土地流转后,村民不但有租金,村里的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外出打工,或在家门口的合作社里务工,村民的收入大幅增加,村民的精神面貌一下子改变了很多。“我家有17亩地,现在流转出去一年有5000多元租金,我在合作社里一年能挣1万多块钱,这几年下来,我家的房子也改造了,三轮车也买回来了,我们的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54岁的精准扶贫户汤祚海告诉笔者。

“致富路上一个都不掉”

“以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汤清江回忆:“以前本地的姑娘宁可远嫁他乡,也不愿意嫁到莲花台。”这几年在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关怀下,村里道路修到了村民们家门口,太阳能路灯装上了,文化广场建起来了,走在平坦坦的砂石化道路上,心里别提有多舒服。

目前,全村组组户户道路完成砂石化,水电网络实现全覆盖,文化广场,村卫生室正在提档升级建设之中。全村连组入户道路23.3公里,6条断头路,6口水池,10户危旧房屋改造等项目基本完成。一个由贫困村转型的美丽乡村呼之欲出,为贫困村的华丽“蝶变”探索出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我们打算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让城里人来我们这里感受原生态的生活,下一步,我们将着重特色产业带动,积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并将村里集体经济收入的70%以上用于公益事业和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让我们的村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掉……”说起未来的发展,汤清江思路清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