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不願離開家的原因,聽說是竟與心理相關!

歌裡有唱: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穀香。事實並非如此,山西土地貧瘠,經濟落後,但山西人多不願意離開家出去闖蕩。所以人們在傳唱這首歌的同時,也在訕笑山西如此之窮困,老西兒們就是這麼沒出息,情願守在貧困的家鄉不願意出去。人們一讀歷史,更有了新發現,明清晉商興盛500年,有了錢後,不管商業帝國是在張家口、歸化城、恰克圖還是俄羅斯,老西兒們都要在老家蓋起大宅大院,家眷們留在山西,承受離別相思苦,一生難得幾次見,看來山西人不願意離開家的傳統由來已久,確非今日才有。

山西人不願離開家的原因,聽說是竟與心理相關!

是什麼原因讓山西人如此守家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守家是山西人的集體無意識。

心理學上把人的心理結構分為意識和無意識,意識是什麼人人均可理解,是我們的感知覺與思維等我們能夠感知、操縱的部分,無意識就是我們看不到、感覺不到,但在冥冥中左右著我們生活的那部分,又名潛意識。無意識又分為個人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個人無意識是由於個人經歷特別是童年經歷進入無意識的部分,對人的一生有巨大的影響;而集體無意識位於無意識的深層,與群體、種族、民族等的經歷有關,是藉由遺傳和教育傳承來的。

讓我們一起來回顧山西人守家這個集體無意識內容的由來。

山西人不願離開家的原因,聽說是竟與心理相關!

山西位中中國的中部,多山地,土地貧瘠,十年九旱,是個多災多難的地方,先天條件造就了山西人對土地精耕細作、節儉、勤勞、會過日子的特性,過慣了苦日子的山西人先天就有給點陽光就燦爛的樂觀。但山西也不總是那麼悲摧,比如元末明初的戰爭中,山西倖免於難,幾乎沒有經歷什麼大的戰事,人口、經濟基本得以保全。而同時,河北、河南、山東等省卻苦於戰亂、黃河水患、瘟疫等,十室九空,千里沃土無人耕種,一個縣有的只有一萬多人甚至幾千人。

所以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 ,洪武三年(1370年),政府啟動了史無前例的大移民,明朝政府先後數次從山西的平陽、潞州、澤州、汾州等地,經由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下辦理手續,領取"憑照川資"後,向全國廣大地區移民。歷時20餘年,移出人口達500多萬,移民遍佈全國各地,以河北、河南、山東最多。當時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遷移,將山西人家裡的大部分人移離了故鄉熱土。當時移民出發地即為山西洪洞大槐樹下,至今洪洞大槐樹文化園不時有人尋根祭祖。骨肉分離、前途未卜,不願意離開家園的山西人被兵丁綁了手強行帶走了,押往移民地。這個事件甚至留下了很多相關的詞彙,如“解手”代表解開綁著的手去如廁,“聯手”(手綁在了一起)代表因共同利益而採取合作態度等等。移民後裔有兩個特徵:“走起路來背抄手,小踇趾甲是兩個”。背抄手走路,那是因為兩手被成年累月反綁,遂成習慣。小拇趾甲是兩個,說的是腳的小拇趾甲蓋兒上有一道豎紋,乍一看像是兩個指甲。

山西人不願離開家的原因,聽說是竟與心理相關!

總之,移民當時之悽慘,無可言狀。一旦分別,骨肉分離,可能終生不得相見。富裕人家,兄弟幾個一家一支玉鐲作為今後相逢的信物,紋理相同即為兄弟親人;窮苦人家摔破一個瓦罐,一家一塊瓦片作為相認的標誌。哭聲千里,一路都是山西人的血淚。而後幾年,勤勞的山西人不僅適應了當地的環境,把精耕細作的傳統和節儉計劃的理財習慣帶到了全國,為當時中國經濟復甦、國力強盛做出了巨大貢獻,還帶去了山西的神——義勇雙全的武聖關公,從此山西人的信仰影響著全國及東南亞,也為明清晉商興盛提供了人脈基礎,這是後話。當時留下的人也就是現在山西人的祖先無奈送走親人,守著自己的祖屋田產,等待離家兒女、兄弟、親人歸來探親,一年又一年,父母老去,留下的人恐怕自己離開讓遊子們找不到家,就這樣,歲歲年年,生生世世,固守著、建設著自己的家園,代代傳承。也許一代代後人們在相傳中已經不能清楚地記得當時的使命,甚至祖先移民之事也日久漸遠,但“守著家園”這個信念已經深入了山西人的集體無意識,成了我們心靈深處的一顆種子傳遞下來。

山西人不願離開家的原因,聽說是竟與心理相關!

所以,山西人願意守著家,並非因為沒有出息、沒魄力,而是骨子裡對親人濃得化不開的祝福,是對骨肉團圓的一份堅守和執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