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問世間情爲何物的解讀

對於問世間情為何物的解讀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話。每每都用在男女之間的感情問題上。原本它是描述大雁為配偶殉情的故事,後來推廣至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到底這個情是個什麼東西?怎麼就叫人死了活了的?

在世俗層面,佛陀也是承認感情的,在《長阿含經》、《善生經》、《法句經》中都有關於感情生活的教言。所以,並不是說學佛就要出家,也不是學佛都要斷絕感情的。佛陀說感情歸根結底是一種執著。當執著於一個人,一件事的時候,暫時會有一些快樂,但是痛苦馬上就會來。人的一生中,無論多麼的順利、風光,細數下來,痛苦總是多於快樂的!而且感情是最能體現無常的。

《四百論》中講過:無常定有損,有損則非樂,故說凡無常,一切皆是苦。無常的法一定會壞滅,有壞滅的則非真正的安樂,所以凡屬無常的一切法,皆是痛苦的本性。比如,兩個人關係挺好,後來因為某些原因,一方變心了,這種無常就會給對方帶來痛苦。佛陀曾提醒阿難:“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與色公即禍生。”意思是千萬不要依賴你的分別心,你的分別心根本不可信;千萬不要貪執美色,否則就會帶來無窮禍患。不過,大部分的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在感情問題上飽受折磨、痛苦。

對於問世間情為何物的解讀

那如何不這麼痛苦呢?佛經中講過一個故事,說摩鄧女愛上了佛的弟子阿難,想盡了辦法想讓他還俗陪著她。佛問此女:“你到底喜歡阿難哪裡?”摩鄧女說:“我愛他的眼睛,愛他的鼻子,愛他的嘴巴,愛他的聲音,還有他走路的姿勢。”佛說:“阿難眼睛裡有眼淚,鼻子裡有鼻涕,嘴裡有唾液,身體中有屎尿......。”說到這裡,此女已經明白佛陀要告訴他什麼了,從而當下就滅了對阿難的愛戀之心。這個故事說明什麼?感情中,貪執對方的身體,貪執對方的好,其實都是自己認為的好,自己感覺良好而已。再好也是一副臭皮囊,都會變化,最後都只是沒有了,空的。身體是這樣,萬物是這樣,愛了半天,痛苦了半天,也只是一個空殼。有何意義?

其實人的很多想法,一大部分都是受環境影響的,從小就是這樣的社會,這樣的環境,天天給你看瓊瑤,天天告訴你,人活著就是為了男人或者女人,人活著就是為了錢等等,那自然的覺得感情最大,金錢至上。如果生下來就在寺院生活,或者受著大乘佛法的教育,那就不一樣了,看問題,做事情,都是從所看到的,所學到的耳濡目染的佛法道理去生存,那和世間人的想法肯定是不一樣的。看待感情也就覺得只不過是痛苦而已,不必去執著,不必苦苦追求。而覺得最快樂的事情是修行,是暢遊在佛法的海洋中,享受著無所羈絆的自在。

那話返回來說,哪有幾個有這個緣份生下來就在修行的環境中?不活在俗世間?高僧又有幾個?對,沒有幾個。身在俗世就要做俗世的事,雖然出身不能選擇,但是學習之後可以選擇做或者不做啊。明白執著是感情痛苦的根源。為什麼還去執著呢?都痛苦得要死要活了,還要去執著著做,豈非自討苦吃?

當然了,佛教不是讓人和木頭一樣去生活。開頭我就說明了。電視劇裡說的那些,只是為了劇情需要而已,有時是不對的。什麼遇到挫折了就出家,喪夫棄子也要出家,這些要有分辨的能力,並不是正確的說法。追求正法的出家人,在家人,修行人很多,都是為了學習佛法,難道他們都是木頭人?

在世間修行,就是要兼顧著世間的身份、責任和義務,放棄我所執著的一切,一個人來到世間時是一個人,離開的時候也是一個人,所以不要覺得沒有了感情,我就活不下去了。感情只是活著的一部分而已。在行為上應當發乎情、止乎禮,正確對待感情問題,如此才不至於迷失自己而傷害到他人。

用佛法的智慧指導我們生活,行為,這樣才能慢慢的從痛苦中解脫也來,擁有自在!

對於問世間情為何物的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