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学佛的一些方法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期间,佛祖讲说了八万千法门,它可摄于九乘法门、三乘法门等,或者分为显宗、密宗的法要。这些都是佛祖留给世间人的宝贵财富。

现在很多人在学习不同的法门,有的学密宗,有的学显宗,这都是到达彼岸的一条路,一个途径。就像人们经常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对于一个用心学修佛法的人来说,无论学习哪个宗派,都应该将知识圆融贯通,不应该互相排斥,有的学了密宗了说显宗不殊胜,有的人学了显宗了觉得密宗是邪教邪说,这些都是不完整的。在没有全面了解,融会贯通之前所下的定论都是自己的分别念,都是妄念。同时对自己和想要了解佛法的人有一个误导,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不对的。凭添许多罪业。无论是藏传佛教、南传佛教还是北传佛教等等,都有其殊胜之处,我觉得还是恭敬视之比较好。

分享学佛的一些方法

那佛法应该如何去学习呢?索达吉堪布上师给总结了三个方法:一、依止善知识。二、发菩提心。三、次第闻思修行。

一、依止善知识。这个依止就是皈依上师,听从上师的教诲。不仅仅像世间的学生听从老师的教诲一样,而且还要以上师的教言为准则去修行。那问题来了,这个上师靠不靠谱呢?《事师五十颂释》里面讲过,依止上师之前,师徒之间要互相观察六年或者十二年。可见要是依止一位上师是个很慎重的行为,不是一激动,一看到穿着僧衣的人就匆匆忙忙的去顶礼,去依止。那是对自己不负责任。那是不是能发光,有神通,有威望的上师就是善知识呢?主要的衡量标准是要看他能否引导众生断恶行善。《大般涅槃经》中说: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有一些人今天依止一位上师,过两天觉得不好,又换一位去依止,然后说前面那位上师如何如何不好,这样的行为不可取。还有一些人觉得没必要依止善知识,自己修学就可以了,《华严经》中说: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说明了善知识的重要性。有上师的指引才不会走错路。

二、发菩提心。学修佛法其实修的是这颗心,无论是想要发财的,治病的,解脱的,都要在这个佛法的学堂里找方法,但是最终是要用这颗心去实现的。如果学修了半天,想得都是自己如何如何发财,如何如何有权势,甚至是诅咒他人等等,这些发心是得不到佛法的甘露的。也不可能“得偿所愿”的。《华严经》中说:欲得一切佛,明净智慧灯,应建弘誓愿,速发菩提心。想要得以解脱,首要条件就是要发心正确,而且能够将这颗菩提之心利益他人。这样才能有修行的力量,就像学校里面教的共鸣、共振的道理有些相同,只有发一上等的菩提心才能与佛法相应,有共鸣,有共振。

三、次第闻思修行。这一步就是要具体去做了。咋做?先干啥?后干啥?

先听闻,再思维,然后去实修。一步一步来,饭不是也得一口一口的吃嘛!听离就是学习,这个学习要广泛,多接触佛经,研究佛理。有师父教的,就多听师父的教诲。当然了,依止上师,不是依止他的身体,他的心 ,而是依止上师所传的法。整天学着上师吃饭、睡觉,法理一句没学会,没听进去,这不是依止。

当听到殊胜的法要时,自己都会思维,就会想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道理?以前自己怎么没想过?同时也会在判断,这个过程是正常的,不是在质疑法理,而是做内心的“辩论”,这样才能将疑惑排除掉。如果听完了和没听一定,没啥感觉,那当然也不会有疑问了。思维的过程就是慢慢在消化法要、法理。让自己更加明白佛法要告诉自己什么?要改变自己什么?

分享学佛的一些方法

最后一步就是实修了,这步有些难,大多数人听闻了明白了就完事了,觉得自己明白就行了呗,还有啥可修的。这个明白的过程不就是修了吗?其实不是的,明白道理了,不一定真正能像道理讲得那样去做。要调伏我们这颗刚强、不柔软的心,是需要一定力度的改变的。学得好,讲得好,但是做不到,那是学者。学得好,讲得好,做得到,是修行。有一个小故事:佛陀的时代,有两个比丘,两个都闻思了得,其中一个去实修了,证得了果位。另一个没有实修,而是成了有名的拥有很多弟子的讲法的三藏法师,其弟子对证果的那位比丘多有为难之处,想要抬高自己师父的身份,佛陀为了让这个三藏法师也能得果,不再有恶业,于是就赞叹证果的比丘,三藏法师的弟子就问佛陀,为何不赞叹我们法师的功德?佛陀说:在我的教法中,你们的法师犹如被雇来看管牛的人,而这位证果的比丘,犹如独自拥有牛的主人一般。弟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只说不修是不行的。

那修什么?修从上师那里学到的法,将其融入自己的心,指导自己的行为。上师告诉你修的方法,如是修行就对了。其它的别多想,想了也是自己的分别念。那不按照规矩跳着修习,也是不对的,上学还得从小学、中学、大学这样一路上过来呢,何况要修习佛法,也需要按步就班的,按照次第的学习。

在学佛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认识佛法,了解其内容,然后依靠上师或者师父的教诲、开示,自己带着菩提之心,一心修行,这样才能稳步向前。最终学有所成,到达彼岸!

分享学佛的一些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