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高官辞职回乡下,只为陪父母慢慢变老

郭东:明代大孝子

◆◆◆

文 |石禄生

前言

中华五千年,华夏文化一脉相承,厚积薄发,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东方哲学体系。至明末清初,中华儒文化的积累已然抵达了历史的高峰,儒家知识沉淀闪耀着智慧的光华。

也就是从这一时期起,广大读书人的家庭乃至士大夫阶层的宅第,兴起了儒家文化字板刻制之风:即以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木板为载体,在其上刻制儒家经典语录或记述儒家圣贤格言,用于家中摆设,以自勉或激励家人遵守儒家为人之道。

这些字板文化,可谓字字珠玑,无不是儒家智慧的结晶。对于今人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启示意义。

这位高官辞职回乡下,只为陪父母慢慢变老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现藏有一套制于清代的儒家文化八屏字板。抚去灰尘,颇为惊艳。该套字板记述了宋明清三个时代一些理学名家或儒风大家的哲理思想,每一屏单独记载一个人物,总计八屏八个人物。

因此,该套字板每一屏都是独立成篇的启示格言,屏块之间可忽略次序。笔者试着分别予以解读。

1

在中华儒家文化体系中,孝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儒家价值观,或者说是伦理根基也不为过。

历史上最著名的孝子当然要数禹舜,他是后世儒家学子倡导孝亲的典范人物。

在舜之后,中华历史中涌现的大孝子比比皆是,但能上升到禹舜那种孝亲高度,四海八荒皆尊其为榜样的人,并不多见。

判断一个古代的孝子,是否有历史影响力,要看他是不是进入了古人载述的文本,如纸质史料、木质字板等。

这位高官辞职回乡下,只为陪父母慢慢变老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现藏于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的儒家文化八屏字板,其中有一屏记载的就是关于孝亲的文本:“郭开符曰:事父母能尽孝,则我生之子看我榜样,自然孝顺。古有云,形正则影正,形邪则影邪,必无差也。”

这位高官辞职回乡下,只为陪父母慢慢变老

这屏文字很好理解,“郭开符”说:“一个人如果能孝顺父母,那么受他的影响,其子将来也会孝顺他。

古人说:身正影子就正,身邪影子就邪,这个道理真是对极了。”文中用身形和影子的关系,来比喻父子之间的孝亲观念传承。

这个叫“郭开符”的人也提到了,“身正则影正,身邪则影邪”,这是一句老古话,即由更早的古人说的话。那么这个“古人”是谁呢?

这位高官辞职回乡下,只为陪父母慢慢变老

有一句俗话我们都熟悉:“身正不怕影子斜。”其实这句话就是从“身正则影正,身邪则影邪”演变出来的。历史上说这句话的人,是蒙元时期道家全真教的教主祁志诚。

祁志诚在少年时期遭遇战乱,成了孤儿,后来长大后就做了道士,经过修炼,成为一代道学大家。

这位高官辞职回乡下,只为陪父母慢慢变老

后来元朝吏部尚书张无智向祁志诚请教治国方略,祁志诚就说出了闻名千古的几句话:“身正则影正,身邪则影邪。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治大国若烹小鲜。”

关于祁志诚,本文不赘述。我们还是言归正传,视线集中到前述字板中写到的孝亲理论上来。

这位高官辞职回乡下,只为陪父母慢慢变老

显而易见,文中提到的主人公郭开符,必定是某个历史情境下的大孝子,唯有如此,他的影响力才能上升到榜样的高度。

那么,这个“郭开符”是哪个朝代的人呢?关于他的孝亲,浩如烟海的历史文本中是否有过记述?

这就涉及到历史线索的探究和发现了,这同样是文物“考古”的一部分,只不过不是从实物的角度,而是从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入手。

通过强大的互联网信息文本检索,我们可以发现,在广东澄海县一支芮氏族人的宗谱中,以及湖北十堰市一支蔺氏族人的宗谱中,均有关于“事父母尽孝,则我生之子看我榜样”的家训内容表述。

这位高官辞职回乡下,只为陪父母慢慢变老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不同地域、不同姓氏的宗族祖训中,都有明确记载,该孝亲理论的提出者是“郭开府”。

显然,字板文本中的“郭开符”,和芮氏、蔺氏宗谱中的“郭开府”,无疑是同一个人。符和府,一字之差,其中必有一个是笔误。

众所周知,通假字是中国古代文本中常见的用字现象之一,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本质上是属于错字或别字,通常是行书人笔误造成。

这种现象出现得多了,也有不少书者有意模仿前人用别字替代本字,这就形成了更为广泛的通假字现象。

在前述字板中,“郭开府”误作“郭开符”,即为典型的由笔误造成的通假字现象,而不是书写人有意为之。

那么,郭开府又是何许人也?我们由历史常识判断可知,“开府”并不像是人名,而是古代高级官员的代称。

在古代,位居三公、将军、长史、丞、主薄、布政司参政、督抚等行列的官员,均可被称之为“开府”, 即可以开设府署,还能自选僚属人员。

这位高官辞职回乡下,只为陪父母慢慢变老

换用今天的语境,一个姓李的局长可被称为“李局”,一个姓王的处长可被称为“王处”;更有甚至,即便没有达到局或处级的官员,也有可能被人“尊称”为局或处。

所以说,“开府”这种称呼,在古代算是比较常见的,但也不像现如今的“某局”、“某处”那样普遍,毕竟,在古代符合“开府”等级条件的官员,还是限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关于开府等级条件,不同的朝代各有不同,有的严格限制,有的比较宽泛。

那么,作为家训文化的一部分,前述字板简单地以“开府”来称呼这个郭姓的孝亲典范人物,谁又能知道它指的是谁呢?这不是开了个“历史玩笑”吗?

显然,如果我们这么想,必然是站在现代人的思维立场去看的。

实际上,我们可以断定,这个人物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内,必定是响当当的著名人物,一提起孝亲,人们就能想起这个名字,一提到这个名字就能想到孝亲,唯有如此,书写人才会轻松地写下“郭开府”而不至于担心家中后人不识得此人。

这个道理很简单,时至今日,提起“李中堂”,我们就能想到这是在说远在清代的李鸿章;说到“张大帅”,我们能知晓这是在说民国军阀张作霖,而不是别人。

因此,“郭开府”是特指某个人物,这在以前的历史情境下,是断不会产生身份歧义的。

2

前面说了这么多,我们仍没有揭开“郭开府”这个人物的真实身份之谜。那么,此人到底是谁?

其实揭开谜底很简单,只要符合三个条件者,就是其人。这三个条件是:姓郭;古代高级官员,达到“开府”等级资格;孝亲典范。

根据这三个条件,在历史烟海中搜索,一个名字就此浮出水面:明代中晚期的郭东。用今天的眼光去看,郭东算不上有名,但在明代中后期,此人却是名震遐迩的大孝子。

郭东是山西高平县人,出生于1523年,自他族谱上有记载以来的始祖,是唐代大名鼎鼎的宰相级人物郭子仪。

这位高官辞职回乡下,只为陪父母慢慢变老

但从郭子仪以来,郭家并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直到郭东这一代,才又名震四海了一把。

1556年,郭东三十三岁,他考中了进士。后来历任浙江嘉兴知县、河南嵩县知县。四十一岁那年,郭东升任大明朝廷留都南京刑部主事,这个官职相当于今天的中央部委中的处级干部,当然还不具备“开府”等级条件。

郭东在南京任职,年迈的父母在山西老家,两地相隔千里之遥。如果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办法:有的人会说“忠孝不能两全”,放任父母在家乡老去;有的人会想方设法把父母接到自己的工作之地来赡养照顾。

这位高官辞职回乡下,只为陪父母慢慢变老

郭东是个孝子,他当然第一考虑是把父母接到身边来了。无奈郭东的父亲死活不肯离开故土,只有他的母亲在他的再三劝说下,来南京住了三个月。但是三个月之后,他的母亲也不干了:“我非回家乡不可,俺不想死在他乡。”

其实郭东的母亲身体硬朗得很,她离故去还早着呢。上了年纪的人嘛,就是不想在他乡生活。

这跟今天好多老一辈的父母,不愿意去北上广跟随子女生活是一个道理;当然了,按今天的房价形势,在北上广的子女,有能力接父母来生活的,怕是也不多。

这位高官辞职回乡下,只为陪父母慢慢变老

除了不想在他乡生活,郭东的母亲牵挂在老家的老伴儿,这是她闹着要回家的另一个主因。郭母的牵挂是有道理的,因为郭父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说不定哪天就走了。

郭东没有办法处理眼前的困境,他只好让母亲回去了。又过了一些日子,郭东心想这不是办法:“父母跟子女,骨肉亲情一场,有今生没来世的,我得回去照顾他们啊。”

虽然他也留恋官职,但跟父母比起来,他觉得官职是浮云。于是郭东主意一定,立马向朝廷打报告,请求停职,回家给父母养老送终。

这位高官辞职回乡下,只为陪父母慢慢变老

就这样,郭东从南京卸职归去,回到老家,安心侍奉双亲。过了不久,郭父果然就去世了,郭东在悲痛之余也颇感安慰:“好在我归得家乡来给父亲送了终,不然就遗恨终生了。”

这位高官辞职回乡下,只为陪父母慢慢变老

郭父走了,郭母还是不愿意跟随郭东去他乡。郭东也想好了:“只要母亲健在一日,我绝不外出为官。”就这样,郭东在家乡一住就是十八年,这是一段何其漫长的日子。郭母在他的照顾下也确实长寿,直到晚年安然过世。

这位高官辞职回乡下,只为陪父母慢慢变老

3

1586年,年已六十六的郭东,终于回到了阔别十八年的官场,补任官部主事。不得不说,大明朝廷确实尊重中华孝道伦理,对于像郭东这样久别仕途的普通官员,只因他是个大孝子,概不嫌弃他疏于朝政,重新给予他原职务等级待遇。

实际上大明朝廷不但不嫌弃郭东脱离朝政太久,反而大力弘扬他的孝道行为:“郭东真是个大孝子啊,朝野上下要提倡向他学习。对于这种官员,不但不该嫌弃他,还要大力重用他。”

这位高官辞职回乡下,只为陪父母慢慢变老

于是乎,郭东作为大孝子的声名不胫而走,获得了满满的荣誉。反过来,天下的读书人都掀起了向郭东学习的热潮。

一时之间,郭东成了名副其实的“感动大明”人物。由此,郭东的孝亲事迹影响力延续到了清代。

又过了不久,孝子荣誉等身的郭东,顺利升任尚书司丞、顺天府丞、南京太常寺卿等高级官位。

按照大明律例,到了司丞和府丞级别,就可以“开府”了。由此可推知,就是从这时候起,郭东被世人亲切地称为“郭开府”。

这位高官辞职回乡下,只为陪父母慢慢变老

“郭开府”的声名大响,归根结底不是因为郭东的官位有多高,而是他的大孝子形象深入人心,世人为了尊敬他,称之为“郭开府”。久而久之,郭开府的名头就彻底响亮了。

明代戏曲大家汤显祖,对,就是他写过万古流芳的《牡丹亭》,他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养龙歌·送谢玄瑞吴越游兼呈郭开府》。汤显祖写这首诗,主要是送给贵州籍才子谢三秀的,顺便呈送给“郭开府”这个人。

这位高官辞职回乡下,只为陪父母慢慢变老

汤显祖画像

诗中写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题中的“郭开府”是否为郭东?笔者的观点是肯定的。

原因很简单,汤显祖跟郭东几乎身处同一时代,而且比郭东年轻二十来岁。当郭东以孝道闻名江湖并被世人敬称为“郭开府”的时候,汤显祖四十来岁,正值人生当年。

在这种情况下,汤显祖没有理由在诗中称另一个姓郭的高官为“郭开府”,一是有逆郭东声名大噪的文化潮流;二是几乎不可能这么巧,同时代还有另一个姓郭的达到开府级别的高官,而且汤显祖刚好跟他认识还很熟悉,这种概率太低了。

这位高官辞职回乡下,只为陪父母慢慢变老

由上综述,历史上以孝道闻名且被称为“郭开府”的人,就是明代的郭东无疑。郭开府的身份之谜,说到底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年轻人扎堆涌入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奋斗的今天,乡村“空巢老人”现象在普遍上演,明代郭东的孝亲往事,想必能给予我们深远的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