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高官辭職回鄉下,只爲陪父母慢慢變老

郭東:明代大孝子

◆◆◆

文 |石祿生

前言

中華五千年,華夏文化一脈相承,厚積薄發,最終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的東方哲學體系。至明末清初,中華儒文化的積累已然抵達了歷史的高峰,儒家知識沉澱閃耀著智慧的光華。

也就是從這一時期起,廣大讀書人的家庭乃至士大夫階層的宅第,興起了儒家文化字板刻制之風:即以長方形或正方形的木板為載體,在其上刻制儒家經典語錄或記述儒家聖賢格言,用於家中擺設,以自勉或激勵家人遵守儒家為人之道。

這些字板文化,可謂字字珠璣,無不是儒家智慧的結晶。對於今人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啟示意義。

這位高官辭職回鄉下,只為陪父母慢慢變老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現藏有一套制於清代的儒家文化八屏字板。撫去灰塵,頗為驚豔。該套字板記述了宋明清三個時代一些理學名家或儒風大家的哲理思想,每一屏單獨記載一個人物,總計八屏八個人物。

因此,該套字板每一屏都是獨立成篇的啟示格言,屏塊之間可忽略次序。筆者試著分別予以解讀。

1

在中華儒家文化體系中,孝親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儒家價值觀,或者說是倫理根基也不為過。

歷史上最著名的孝子當然要數禹舜,他是後世儒家學子倡導孝親的典範人物。

在舜之後,中華歷史中湧現的大孝子比比皆是,但能上升到禹舜那種孝親高度,四海八荒皆尊其為榜樣的人,並不多見。

判斷一個古代的孝子,是否有歷史影響力,要看他是不是進入了古人載述的文本,如紙質史料、木質字板等。

這位高官辭職回鄉下,只為陪父母慢慢變老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現藏於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的儒家文化八屏字板,其中有一屏記載的就是關於孝親的文本:“郭開符曰:事父母能盡孝,則我生之子看我榜樣,自然孝順。古有云,形正則影正,形邪則影邪,必無差也。”

這位高官辭職回鄉下,只為陪父母慢慢變老

這屏文字很好理解,“郭開符”說:“一個人如果能孝順父母,那麼受他的影響,其子將來也會孝順他。

古人說:身正影子就正,身邪影子就邪,這個道理真是對極了。”文中用身形和影子的關係,來比喻父子之間的孝親觀念傳承。

這個叫“郭開符”的人也提到了,“身正則影正,身邪則影邪”,這是一句老古話,即由更早的古人說的話。那麼這個“古人”是誰呢?

這位高官辭職回鄉下,只為陪父母慢慢變老

有一句俗話我們都熟悉:“身正不怕影子斜。”其實這句話就是從“身正則影正,身邪則影邪”演變出來的。歷史上說這句話的人,是蒙元時期道家全真教的教主祁志誠。

祁志誠在少年時期遭遇戰亂,成了孤兒,後來長大後就做了道士,經過修煉,成為一代道學大家。

這位高官辭職回鄉下,只為陪父母慢慢變老

後來元朝吏部尚書張無智向祁志誠請教治國方略,祁志誠就說出了聞名千古的幾句話:“身正則影正,身邪則影邪。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治大國若烹小鮮。”

關於祁志誠,本文不贅述。我們還是言歸正傳,視線集中到前述字板中寫到的孝親理論上來。

這位高官辭職回鄉下,只為陪父母慢慢變老

顯而易見,文中提到的主人公郭開符,必定是某個歷史情境下的大孝子,唯有如此,他的影響力才能上升到榜樣的高度。

那麼,這個“郭開符”是哪個朝代的人呢?關於他的孝親,浩如煙海的歷史文本中是否有過記述?

這就涉及到歷史線索的探究和發現了,這同樣是文物“考古”的一部分,只不過不是從實物的角度,而是從文物所承載的歷史信息入手。

通過強大的互聯網信息文本檢索,我們可以發現,在廣東澄海縣一支芮氏族人的宗譜中,以及湖北十堰市一支藺氏族人的宗譜中,均有關於“事父母盡孝,則我生之子看我榜樣”的家訓內容表述。

這位高官辭職回鄉下,只為陪父母慢慢變老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不同地域、不同姓氏的宗族祖訓中,都有明確記載,該孝親理論的提出者是“郭開府”。

顯然,字板文本中的“郭開符”,和芮氏、藺氏宗譜中的“郭開府”,無疑是同一個人。符和府,一字之差,其中必有一個是筆誤。

眾所周知,通假字是中國古代文本中常見的用字現象之一,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本質上是屬於錯字或別字,通常是行書人筆誤造成。

這種現象出現得多了,也有不少書者有意模仿前人用別字替代本字,這就形成了更為廣泛的通假字現象。

在前述字板中,“郭開府”誤作“郭開符”,即為典型的由筆誤造成的通假字現象,而不是書寫人有意為之。

那麼,郭開府又是何許人也?我們由歷史常識判斷可知,“開府”並不像是人名,而是古代高級官員的代稱。

在古代,位居三公、將軍、長史、丞、主薄、布政司參政、督撫等行列的官員,均可被稱之為“開府”, 即可以開設府署,還能自選僚屬人員。

這位高官辭職回鄉下,只為陪父母慢慢變老

換用今天的語境,一個姓李的局長可被稱為“李局”,一個姓王的處長可被稱為“王處”;更有甚至,即便沒有達到局或處級的官員,也有可能被人“尊稱”為局或處。

所以說,“開府”這種稱呼,在古代算是比較常見的,但也不像現如今的“某局”、“某處”那樣普遍,畢竟,在古代符合“開府”等級條件的官員,還是限制在比較小的範圍內。關於開府等級條件,不同的朝代各有不同,有的嚴格限制,有的比較寬泛。

那麼,作為家訓文化的一部分,前述字板簡單地以“開府”來稱呼這個郭姓的孝親典範人物,誰又能知道它指的是誰呢?這不是開了個“歷史玩笑”嗎?

顯然,如果我們這麼想,必然是站在現代人的思維立場去看的。

實際上,我們可以斷定,這個人物在古代相當長的時間內,必定是響噹噹的著名人物,一提起孝親,人們就能想起這個名字,一提到這個名字就能想到孝親,唯有如此,書寫人才會輕鬆地寫下“郭開府”而不至於擔心家中後人不識得此人。

這個道理很簡單,時至今日,提起“李中堂”,我們就能想到這是在說遠在清代的李鴻章;說到“張大帥”,我們能知曉這是在說民國軍閥張作霖,而不是別人。

因此,“郭開府”是特指某個人物,這在以前的歷史情境下,是斷不會產生身份歧義的。

2

前面說了這麼多,我們仍沒有揭開“郭開府”這個人物的真實身份之謎。那麼,此人到底是誰?

其實揭開謎底很簡單,只要符合三個條件者,就是其人。這三個條件是:姓郭;古代高級官員,達到“開府”等級資格;孝親典範。

根據這三個條件,在歷史煙海中搜索,一個名字就此浮出水面:明代中晚期的郭東。用今天的眼光去看,郭東算不上有名,但在明代中後期,此人卻是名震遐邇的大孝子。

郭東是山西高平縣人,出生於1523年,自他族譜上有記載以來的始祖,是唐代大名鼎鼎的宰相級人物郭子儀。

這位高官辭職回鄉下,只為陪父母慢慢變老

但從郭子儀以來,郭家並沒有出過什麼大人物,直到郭東這一代,才又名震四海了一把。

1556年,郭東三十三歲,他考中了進士。後來歷任浙江嘉興知縣、河南嵩縣知縣。四十一歲那年,郭東昇任大明朝廷留都南京刑部主事,這個官職相當於今天的中央部委中的處級幹部,當然還不具備“開府”等級條件。

郭東在南京任職,年邁的父母在山西老家,兩地相隔千里之遙。如果碰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理辦法:有的人會說“忠孝不能兩全”,放任父母在家鄉老去;有的人會想方設法把父母接到自己的工作之地來贍養照顧。

這位高官辭職回鄉下,只為陪父母慢慢變老

郭東是個孝子,他當然第一考慮是把父母接到身邊來了。無奈郭東的父親死活不肯離開故土,只有他的母親在他的再三勸說下,來南京住了三個月。但是三個月之後,他的母親也不幹了:“我非回家鄉不可,俺不想死在他鄉。”

其實郭東的母親身體硬朗得很,她離故去還早著呢。上了年紀的人嘛,就是不想在他鄉生活。

這跟今天好多老一輩的父母,不願意去北上廣跟隨子女生活是一個道理;當然了,按今天的房價形勢,在北上廣的子女,有能力接父母來生活的,怕是也不多。

這位高官辭職回鄉下,只為陪父母慢慢變老

除了不想在他鄉生活,郭東的母親牽掛在老家的老伴兒,這是她鬧著要回家的另一個主因。郭母的牽掛是有道理的,因為郭父的身體狀態每況愈下,說不定哪天就走了。

郭東沒有辦法處理眼前的困境,他只好讓母親回去了。又過了一些日子,郭東心想這不是辦法:“父母跟子女,骨肉親情一場,有今生沒來世的,我得回去照顧他們啊。”

雖然他也留戀官職,但跟父母比起來,他覺得官職是浮雲。於是郭東主意一定,立馬向朝廷打報告,請求停職,回家給父母養老送終。

這位高官辭職回鄉下,只為陪父母慢慢變老

就這樣,郭東從南京卸職歸去,回到老家,安心侍奉雙親。過了不久,郭父果然就去世了,郭東在悲痛之餘也頗感安慰:“好在我歸得家鄉來給父親送了終,不然就遺恨終生了。”

這位高官辭職回鄉下,只為陪父母慢慢變老

郭父走了,郭母還是不願意跟隨郭東去他鄉。郭東也想好了:“只要母親健在一日,我絕不外出為官。”就這樣,郭東在家鄉一住就是十八年,這是一段何其漫長的日子。郭母在他的照顧下也確實長壽,直到晚年安然過世。

這位高官辭職回鄉下,只為陪父母慢慢變老

3

1586年,年已六十六的郭東,終於回到了闊別十八年的官場,補任官部主事。不得不說,大明朝廷確實尊重中華孝道倫理,對於像郭東這樣久別仕途的普通官員,只因他是個大孝子,概不嫌棄他疏於朝政,重新給予他原職務等級待遇。

實際上大明朝廷不但不嫌棄郭東脫離朝政太久,反而大力弘揚他的孝道行為:“郭東真是個大孝子啊,朝野上下要提倡向他學習。對於這種官員,不但不該嫌棄他,還要大力重用他。”

這位高官辭職回鄉下,只為陪父母慢慢變老

於是乎,郭東作為大孝子的聲名不脛而走,獲得了滿滿的榮譽。反過來,天下的讀書人都掀起了向郭東學習的熱潮。

一時之間,郭東成了名副其實的“感動大明”人物。由此,郭東的孝親事蹟影響力延續到了清代。

又過了不久,孝子榮譽等身的郭東,順利升任尚書司丞、順天府丞、南京太常寺卿等高級官位。

按照大明律例,到了司丞和府丞級別,就可以“開府”了。由此可推知,就是從這時候起,郭東被世人親切地稱為“郭開府”。

這位高官辭職回鄉下,只為陪父母慢慢變老

“郭開府”的聲名大響,歸根結底不是因為郭東的官位有多高,而是他的大孝子形象深入人心,世人為了尊敬他,稱之為“郭開府”。久而久之,郭開府的名頭就徹底響亮了。

明代戲曲大家湯顯祖,對,就是他寫過萬古流芳的《牡丹亭》,他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養龍歌·送謝玄瑞吳越遊兼呈郭開府》。湯顯祖寫這首詩,主要是送給貴州籍才子謝三秀的,順便呈送給“郭開府”這個人。

這位高官辭職回鄉下,只為陪父母慢慢變老

湯顯祖畫像

詩中寫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詩題中的“郭開府”是否為郭東?筆者的觀點是肯定的。

原因很簡單,湯顯祖跟郭東幾乎身處同一時代,而且比郭東年輕二十來歲。當郭東以孝道聞名江湖並被世人敬稱為“郭開府”的時候,湯顯祖四十來歲,正值人生當年。

在這種情況下,湯顯祖沒有理由在詩中稱另一個姓郭的高官為“郭開府”,一是有逆郭東聲名大噪的文化潮流;二是幾乎不可能這麼巧,同時代還有另一個姓郭的達到開府級別的高官,而且湯顯祖剛好跟他認識還很熟悉,這種概率太低了。

這位高官辭職回鄉下,只為陪父母慢慢變老

由上綜述,歷史上以孝道聞名且被稱為“郭開府”的人,就是明代的郭東無疑。郭開府的身份之謎,說到底其實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年輕人扎堆湧入北上廣等一線大城市奮鬥的今天,鄉村“空巢老人”現象在普遍上演,明代郭東的孝親往事,想必能給予我們深遠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