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周禮之鄉,禮儀之邦,鳳鳴岐山,千年不竭!

薄霧輕籠若岐山,

鏡水便是渭水邊。

原何忘卻凌雲志,

翠竹要學釣勾彎。

岐山,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發祥地,是民族醫學鉅著《黃帝內經》、古代哲學宏著《周易》誕生之地。周文化積澱而成的禮儀道德、民風民俗,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岐山人民。在岐山的每一個村落和社區,都有著古老禮儀文化的印痕。

岐山|周禮之鄉,禮儀之邦,鳳鳴岐山,千年不竭!

1.岐山社火

岐山社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岐山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春節要熱鬧,鑼鼓加社火。”岐山社火由四部分組成,一是旗隊,二是銃隊,三是鑼鼓隊,四是社火。在形式上以戲劇和傳說等為題材裝扮人物,配以鑼鼓,只演不唱,故謂之“耍社火”。

岐山|周禮之鄉,禮儀之邦,鳳鳴岐山,千年不竭!

2.岐山臉譜

岐山臉譜與社火緊密相關聯,全稱應該是“岐山社火臉譜”,它以誇張的手法、大膽運用色彩表現人物特徵,使得忠奸善惡各具特色,既單純又細膩,充分顯示出了廣大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智慧。

岐山|周禮之鄉,禮儀之邦,鳳鳴岐山,千年不竭!

岐山社火臉譜傳承著中華五千年的淵源文明,記載著周秦文化最輝煌的民俗過程。

以它神秘、深厚的文化內涵,

深受海內外人士的喜愛。其美學裝飾效果極佳,不失為一件極為珍貴的手工藝術收藏品。

3.岐山剪紙

岐山剪紙花樣精美,代代相傳,從年逾花甲的老太婆到十三四歲的小姑娘,幾乎人人都能剪下生花。在多種剪紙藝術中,窗花的藝術頻高,它造形生動,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

岐山|周禮之鄉,禮儀之邦,鳳鳴岐山,千年不竭!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種民間藝術已登上了藝術的大雅之堂,全縣成百上千篇作品多次參加過民間展覽,

有許多幅作品被國家、省、市群眾藝術館及專家、學者收藏。

4.岐山轉鼓

岐山縣被陝西省文化廳,命名為:“轉鼓之鄉”,據考證,鼓居古代八音之首,周代的“大武”就用鼓伴奏。周公在晚年制禮作樂,從那時起就有鼓流行於西岐民間。岐山轉鼓古時為戰鼓,為軍事所用。後在歷代相傳中增加了舞蹈等藝術動作,鼓手繞鼓而轉,全場皆轉,於是形成今天的“岐山轉鼓”。

岐山|周禮之鄉,禮儀之邦,鳳鳴岐山,千年不竭!

轉鼓是岐山鑼鼓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一種,民間稱之為“跑鼓”或“跑轉鼓”,是根據民間鼓譜“二槌”、“三槌”打法和民間鼓舞特色改編。風格以粗獷豪放、激昂雄壯見長,氣勢磅礴,震撼人心,給人以視覺、聽覺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振奮。

5.岐山皮影

皮影戲,岐山人常稱“燈影戲”、“牛皮影影”,是用牛皮精心加工製作的人物剪影,用來表演戲劇故事。據歷史記載,皮影戲在岐山發展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其鼎盛時期始於明崇禎年間。岐山皮影技藝精湛,風格獨特,堪稱岐山民間藝術的一顆明珠。

岐山|周禮之鄉,禮儀之邦,鳳鳴岐山,千年不竭!

6.岐山刺繡

岐山民間刺繡歷史悠久,民國以前是農村姑娘必修之工。它作為裝飾品附於枕頭、裹肚、鞋及禮物上,多為小型刺繡。刺繡不但是美的藝術,而且寓意深刻。隨著時代的發展,刺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成為美化城鄉生活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尤其是近年來,有不少農家婦女走出家門闖市場,辦起了刺繡工廠或刺繡店,與經銷商鑑定購銷合同,產品暢銷海內外,充分展示了岐山對外開放的風彩。

岐山|周禮之鄉,禮儀之邦,鳳鳴岐山,千年不竭!

7.岐山面花

北方人喜麵食,而把麵食做出花來的,當屬關中西周文化的淵蔽之地岐山人也。岐山人自稱為“天子的選民”,連老者也不忘在腰間繫上根黃腰帶,以示這個身份特徵。他們吃的麵食就乾脆叫“岐山面”,他們說這是從周文王時就傳下來的吃食。“面花”不是說用面做的花,而是指花樣繁多,種類豐富。把麥面經過攪拌、搓捏、削剪,精心加工成五花八門的工藝品,這才稱之為“面花”。

岐山|周禮之鄉,禮儀之邦,鳳鳴岐山,千年不竭!

面花既可觀賞送禮,也可創造效益。吃起來香酥可口,口味無窮。目前,岐山面花已成為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

歷史曾經無比眷顧的西周古地,千年以後依舊生生不息。“周禮”賦予了周人強烈的使命感和自強不息的精神,也孕育塑造了中華文化的基本性格。

關於岐山您還知道哪些故事?如果有,可以關注公眾號 翩千匯 ,把您的想法告訴我,讓更多的人知道岐山的故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