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凌家滩玉人隧孔的钻磨技术是远古玉作技术的文化之谜。

古代钻孔技术大致可分为管钻和实心钻。管钻作为古代治玉钻孔技术中的一种,源远流长。其原理为:用空心圆形状的钻具对玉料进行钻孔,同时加水和解玉砂,钻孔完成后玉芯与玉器分离。有学者认为古代管钻的工具为竹子或者骨头,但是由于从未有管钻工具出土,并不能证明钻具的材质。

凌家滩微观管钻以其“微”闻名。以凌家滩出土的一件坐姿玉人为例,其背后有一隧孔,孔径仅为1.5毫米,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得知隧孔的形成经过7道工序。其制作工序为:首先垂直在玉人背面管钻一个孔,在第一个孔的基础上斜着钻一个孔,然后在第二个孔的基础上在斜着钻第三个孔,这样以三道工序钻好右边的隧孔,左边同样是三道工序,两边都打好后,斜向对钻一孔使两半穿通。在高倍放大镜中可以看到孔中留有一段玉芯,其直径居然仅为0.15毫米,孔壁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同心圆,确定为管钻无疑。管钻的外径约为1毫米,内径约为0.5毫米。如此精巧的钻孔显然不可能是竹子或骨器所致,那么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古代先人到底是使用的是什么样的钻头?

通过凌家滩文化馆藏玉人的微图分析,展示一下凌家滩文化的琢玉技术。

一、玉人整体图(图1)

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图1-1

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图1-2

二、玉人局部微图(图2):

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图2

分析: 可以看出,原来的玉质为淡绿色玉质。

三、钻孔微图和传说中的0.15毫米孔径的玉芯儿(图3)

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图3-1

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图3-2

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图3-3

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图3-4

分析:打孔为管钻痕迹,而且孔径的确十分微小。

四、耳部钻孔微图(图4):

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图4-1

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图4-2

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图4-3

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图4-4

分析:耳部为管钻痕迹,孔壁有不规则的螺旋痕迹,并有台阶很。

五、颈部打洼部位微痕(图5):

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图5-1

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图5-2

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图5-3

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图5-4

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图5-5

分析:颈部打洼部位痕迹为左右磨蹭的痕迹,这与玉工手持琢磨工具使力的方向一致,并被自然风化橘皮纹切断。

六、两臂之间微痕(图6):

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图6-1

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图6-2

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图6-3

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图6-4

古玉学步(82):凌家滩文化玉人的微观图像解析

图6-5

分析:两臂之间打洼部位痕迹为上下磨蹭的痕迹,这与玉工手持琢磨工具使力的方向一致,并被自然风化橘皮纹切断。

凌家滩玉器上高超的微观管钻是否使用了金属钻头我们不得而知,有学者认为从诸多线索可以判断当时已经存在砣具,但这些都还没有得到定论。今天的我们需要借助诸多科学仪器才能窥探到当初制造这些玉器留下的蛛丝马迹。而在那个科学如此落后的年代,工匠们要克服多少障碍才能将坚硬的玉器琢磨成理想的形态实在是难以想象。凌家滩玉器留给世人诸多未解之谜,管钻之谜只是其中一个闪光点,仅仅透过这一点我们就能窥见史前先民文化的高深莫测。还有许多谜题如凌家滩出土玉龟玉板的宗教意义等等待我们去探索。史前先民的智慧总是超出我们的预料,而正是这迷人的智慧引导我们不断去接近那个遥远的史前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