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定古代陶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一、鑑定古代陶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我國的陶器製作,歷史悠久,窯口眾多,產量極大,除了歷代流

傳下來的傳世品外,地下出土物中要數陶器最為豐富。但是歷史上某

些人出於各種動機,對古陶器也和對其它文物一樣,製作了一些複製

品或偽品,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一下子也難以搞清。為了保護祖國

的文物,就需要研究陶器的演變規律,對它的製作年代和真偽,進行

準確的科學鑑定。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辨別古代陶器的真偽及其藝

術水平的高下就叫作古陶器鑑定。

鑑定古代陶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鑑定古陶器,並非十分神秘而高不可攀,但必須認真實踐,從實

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有意識地對各種真品和偽作進行分析比較,搞清

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窯口的風格,各種複製品與作偽的種種表

現,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觀察、分析、比較,掌握其演變規律,就可

逐步地獲得鑑定的入門知識。鑑定陶器關鍵在於要多觀看、多接觸、

多實踐,從把握歷代陶器的典型風貌和基本特徵著手,作規律性的認

識,再加上運用現代科學測試手段,這樣就能獲得陶器鑑定的真知灼

見。當然,真正精通陶器鑑定也非一蹴而就,輕而易舉之事。我國自

古至今,流傳下來和出土的陶器不計其數,時代不同,陶器的風格面

貌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時代的器物,不同地區,製作的風格面貌也

有所不同。何況古陶器自有較高的經濟價值以來,就不斷有人仿造,

使盡各種方法來矇騙人呢!因此,從數量眾多的古陶器中,鑑定出某

件產品的年代、窯口、真偽及其藝術水平的高下就不那麼容易了。除

了需要專門知識外,還要有豐富的歷史、文學、藝術、物理、化學等

方面的知識。從這一點來說,古陶器鑑定又是一項比較複雜,有難度

的學問。

在 20 世紀 60 年代以前,陶器鑑定還只限於通過人體的感官(即

眼、耳、手等)進行辨偽、斷代及考。70 年代後,一些新的科學技

術手段在陶器鑑定中得到運用,從而使陶器鑑定進入新的境界。如用

碳 14 和熱釋光間接和直接測量陶器的年代,用光譜、質譜等分析、

比較陶器的化學成分,用電子自旋共振波譜法檢測陶器化學元素的含

量,用電子顯微鏡檢定陶器的質地、結構等等。但以上的設備投資大,

成本高,所索鑑定費也高,因此在鑑別陶器時人們常常憑感官,即是

說,用現代科學技術還不能代替人體的感官的作用。到目前為止,依

靠人體感官來鑑定古陶器,仍占主導地位。

鑑定古代陶器,主要是從古代陶器的產地、器型、圖案花紋、制

作工藝等入手。其基本原則和方法是:

1.產地

每一種古代陶器,都有一定的出土地點和分佈範圍。例如,仰韶

文化,1921 年首次發現於河南省澠池縣的仰韶村而得名,遺址中出

土不少非常精美的彩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藝術明珠。其後考古學家

又在黃河流域的陝西、河北、甘肅、青海等地發現類似仰韶文化遺址

多處,其中心地區有北首嶺、半坡、廟底溝、西王村四個類型。因此

一提起彩陶,或得著一件彩陶器就會立刻想到它的產地和範圍。在長

江中下游一帶的河姆渡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屬於

黑陶,尤其是山東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器壁極薄且光滑,

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凡遇漆黑光亮的蛋殼陶,肯定是山東

龍山文化之物。幾何印紋硬陶在商代和西周時期就很興盛,春秋和戰

國時期仍在繼續發展,盛行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和福建、臺灣、廣東、

廣西等地。凡遇胎質比一般陶器堅硬,燒成溫度比較高,叩之能發出

金屬聲,器表拍印有幾何紋飾的一些貯盛器的,可以說絕大多數為長

江中下游地區的產品。可見,掌握每件陶器的出土地點、分佈範圍和

流傳的經過等等,對鑑定陶器的時代、真偽和價值都會起很大的作用。

鑑定古代陶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2.器型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生活習慣及技術條件,制約著不同

時代陶器的造型。因此,弄清陶器器型產生、發展、演變和消失的歷

史,則為古陶器的鑑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礎。例如,新石器時代和商周

時期鬲十分流行,到了漢代鬲則無影無蹤。陶鼎和陶鍾等仿銅陶器,

流行於戰國和兩漢,到魏晉以後就徹底絕跡了。又如仰韶文化多見平

底器,缺乏袋足器、三足器和圈足器,龍山文化恰恰與仰韶文化相反,

器型多為三足器、圈足器、袋足器,平底或圓底的盆、缽極為少見。

除了掌握每個時代器型產生、發展、演變、消亡的歷史和地區特有的

器型外,還要對每件陶器的口沿、腹部、肩部、頸部、底部和柄、耳、

系、流、足、鈕、鋬、鼻等細部特徵進行仔細對比研究。掌握了器型,

再結合胎質、花紋、款識、製作工藝方面的特徵進行鑑定,在斷代和

辨偽時就不致失之千里。因此,形成準確的器型概念,善於體察各時

代器型的不同風貌非常重要。

3.圖案花紋

陶器上的紋飾,無論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與瓷器、玉器、古硯上

的紋飾一樣,都強烈地反映著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和情趣,都有鮮明

的時代風格和特點,都可以成為我們鑑定陶器時的參考因素。如商代

早、中、晚期的陶器在圖案花紋上都有比較明顯的區別。商代早期陶

器多見細繩紋,少見饕餮紋;中期則饕餮紋十分盛行;晚期饕餮紋非

常罕見,繩紋又重新興起,但比商周早期的粗。西周早期的繩紋與商

代晚期不同,成組的豎形粗繩紋增多;中期除了繩紋外,又出現了瓦

紋(即凹溝紋);晚期素面增多,繩紋較粗,且模糊不清。春秋時期

的陶器以素面磨光者為多,並盛行暗紋,繩紋不常見了。部分彩陶下

腹部有“十”、“一”、“○”、“丨”、“卐”等花紋符號的,肯

定是甘肅臨洮馬家窯的產品,而不是其它仰韶文化的產品。可見對各

時期陶器上圖案花紋的瞭解和研究,是有助於陶器鑑定的。

鑑定古代陶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4.製作工藝

陶器的成型和加工工藝,往往在陶器上留下痕跡。這些痕跡,亦

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地區特色。如新石器時代的製陶者,初時只會用

手捏塑一些簡單的實用器物,因此,器型不可能規整,器壁上常常留

有指紋。後來逐漸摸索出一種新的手工成型方法,即泥條盤築法。其

法是先將泥料製成泥條,然後圈起來一層一層地疊上去,並將裡外抹

平,製成所需陶器的雛形。如仰韶文化中的小口尖底瓶就是採用這種

方法制作的。在器底的內部都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今天雲南傣族、

佤族等少數民族地區,還有采用這種方法制陶的。輪製法是更進一步

的製陶工藝。用輪製法製成的陶器,器型規整,厚薄均勻,器物表面

留有圓環狀輪紋。在一些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內壁上,可以很清楚地看

到這種輪紋。從出土陶器上的輪紋來看,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輪制設備,

可分為快輪和慢輪兩種形式。慢輪修整的陶器往往遺有局部的輪紋,

例如仰韶文化的某些陶器上,輪紋大多出現在器口部分,這是慢輪修

整口沿留下的重要證據。到了大汶口文化時期,尤其是龍山文化時期,

輪制已普遍使用,從器物內外同心輪紋上看,無疑是在快速轉動的快

輪上製成的。又如同樣是黑陶,製陶的工藝也不一樣。河姆渡的原始

先民們為了減少泥坯收縮、破裂,而創造性地在泥土中加入炭末。由

於加入了黑色的炭末,燒成的陶器便呈現黑色,因此,有人以此為依

據而把它叫夾炭黑陶。山東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與河姆渡

文化的黑陶製法不同,是用摻炭還原焰燒造法制成的。即入窯後以

1000℃左右的高溫焙燒,在燒窯的後期加進適量的水,使窯內產生大

量濃煙,煙中的炭粒粘附在器物的表面上,滲入坯體的孔隙,燒成的

陶器便呈黑色。以上兩例,說明製作工藝的研究,對決疑辨偽也是非

常重要的。

5.胎質

陶器和瓷器一樣,都非常重視胎質的研究。分析胎色、胎質的摻

和料也是鑑定陶器的方法之一。道理很簡單,一些器物儘管在外形、

紋飾上比較相似,但一對比陶胳,就能找出差異。如商代白陶的胎質

和器表裡均呈白色,潔白細膩,質地堅硬。灰陶從胎色上看,中期的

陶器有黑皮泥質陶,早期和晚期不見黑皮陶。西周胎質以泥質和夾砂

灰陶為主,亦有少量的夾砂紅陶、泥質紅陶和泥質黑陶。春秋前期的

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但陶質與西周相比較為細膩;後期以泥質和夾

砂灰陶為主,但陶質比較粗疏。不看其它的條件,僅從胎質上即可分

出商代、西周和春秋前後期的陶器的時代性。

鑑定古代陶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6文字款識

款識是指刻、劃、印或寫在陶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時代、窯

口、製作者和使用者等等。因此,文字的款識,也是鑑定陶器的依據

之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時代,書款方法、書體和筆法,以至書款

的部位都有所不同,具備文字學知識的人或文字學基礎好的人,利用

文字款識來鑑別陶器比較容易,反之,困難比較大。

7.陶器的組合

如發現一座墓葬,除可依據陶器風格、墓葬形制等方面進行斷代

外,也可對隨葬陶器的組合形式進行斷代。如洛陽地區戰國早中期墓

葬最常見的陶器組合是鼎、豆、壺,晚期豆被淘汰,以盆代之而成鼎、

盆、壺。但由於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爭稱雄,加上各國曆史傳統不同,

各地墓葬出土陶器組合也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利用陶器的組合來斷代

並不如前面的條件直接,但作為參考條件來看,有時也會起到一些輔

助作用。

8、辨色

陶器要仔細觀察表面的顏色,各個時代因顏料用法不同,陶器的

顏色也不一樣。據有實踐經驗的人講,秦以前陶器以灰色為多,漢代

以青色為多,隋以後陶器以白色、綠色為多,元代以灰黑為多,現代

陶器以藍色為多。

9.辨鏽

真正的古陶器,土鏽與原物粘得很牢,用刀子刮也不容易脫落。

偽制的古陶器土鏽粘合得不緊,用指甲也能颳得下來。因此,辨別陶

器表面的土鏽、水鏽、土蝕等程度,也是鑑定陶器真偽的一個重要途

徑。

古陶器作偽的方法

鑑定古陶器,對古陶器的偽作,也要略知一二,不知假,也難以

知真。古陶器一般人也叫瓦器,過去的古董商和掘墓者都視為下等之

器,不是被打破就是棄廢。有識之士,也僅僅選擇一些完整之器或奇

異之器來保存。由於無利可圖,故在 1840 年以前幾乎無人偽制。鴉

片戰爭後,來中國的洋人日益增多,出於藝術上欣賞的需要,於是古

陶器的價值日漸增高,販賣陶器的古董商就逐漸多起來。當時的考古

事業不甚發展,出土物極少,供小於求,古陶器的貨源顯得有些緊張,

於是偽造古陶的匠人也就應運而生。其作偽的手法有如下幾種:

1.以真品作範模再做土鏽

作偽者首先選擇新出土的“生坑”中的稀見品或珍貴品,或“熟

坑”中的稀見品,用與原器同胎的泥土作成範模,曬乾後入窯焙燒。

燒成之後以竹籤略作修正埋入土中,使其生鏽。

鑑定古代陶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2.把殘器修補後再作舊處理

將一件支離破碎的陶器,修補成一件完整的器物後再入窯作舊處

理。

3.依樣仿製

按照史書記載的尺寸,或依圖片進行仿製。

以上三種作偽方法都需要生成土鏽,如果把偽造好的東西直接埋

入土中,讓它自然生鏽當然好,但熊掌難熟,沒有耐性的人等不及,

於是又想出兩種加速土鏽生長的辦法:一是把硫酸鉀與泥土合成後塗

在陶器的表面上再埋入土中,則生鏽的速度快。此種偽作,一旦用開

水衝之,腥臊臭氣馬上撲鼻而來。二是把偽作的陶器刷一層極稀的龍

須菜煮成的汁,把古墓中挖出來的土撒在上面,往返循環幾次,即與

墓中挖出來的陶器基本相似,即使是行家裡手,也不易辨認。

總的說來,陶器製作的歷史長,但方法簡單,價值高的陶器少,

偽作的東西也不多。現把幾種比較有價值的古陶器鑑定方法介紹於

後,以供同行愛好者參考。關於古陶器的鑑定問題,限於資料不足,

只能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南北朝為止。南北朝以後的個別器物,另

闢專章敘述。

鑑定古代陶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陶器,指用粘土成型,經 700℃-800℃的爐溫焙燒而成的無釉或

上釉的日用品和陳設品。具有音啞、不透明、吸水等特點。 按粘土

所含成分的不同,胚體呈白、青、褐、棕等色。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

代,有灰陶、紅陶、白陶、彩陶、黑陶等。隨著製陶術的發展和提高,

其後又出現了印紋硬陶、鉛釉陶、三彩陶等。陶器至今仍興燒不衰。

我國陶器比較重要的有: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器,主要是茶具、酒

具、文具等實用品;廣東石灣的陶器,多系陶塑的人物、動物及花果

等陳設品;安徽界首的三彩釉陶;山東淄博的降色陶;湖南銅官的綠

釉陶;四川崇寧的雕鏤釉陶和榮昌的素燒陶器;雲南建水及甘肅天水

的本色陶等。

【 紅陶】

新石器時代陶器的一種。因粘土裡含有鐵成分,焙燒時氧化成三

氧化二鐵,陶器就呈現土紅、磚紅或紅褐色,故名。

以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河北武安磁山仰韶文化的作品為最早,有泥

質和夾砂兩種,胎厚薄不勻,陶質鬆脆燒成火候低,以碗、缽、壺、

罐、鼎等製品為多。後期的紅陶因原料的精細淘洗,加入羼和料成型

後磨光,較前期器物質地細膩堅緻。

鑑定古代陶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 白陶】

陶器的一種。指用高嶺土製成、胎質細膩、色白者。最早出現於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時期,製品以陶鬹為多。至商代,白陶最為精

美,殷墟出土的壺、豆、瓿、碗,在古樸端莊的形體上刻有細緻的類

似青銅器上的饕餮、雲雷等花紋。

鑑定古代陶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 灰陶】

灰色和灰黑色的陶器的統稱。因成型的陶坯在燒製時,粘土中的

鐵發生還原作用呈現灰色,故名。灰陶最早見於距今六千多年前的陝

西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遺址。陶土中摻細砂的稱“夾砂灰陶”,不摻

砂的稱“泥質灰陶”。

鑑定古代陶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 黑陶】

新石器時代陶器的一種。因燒窯時的滲炭作用,使粘土含有遊離

的碳而呈黑色,故名。陶器出窯時趁熱塗上油脂或樹膠也呈黑色。最

早見於龍山文化時期,晚期龍山文化黑陶數量增多,製品有杯、盤、

碗、盆、罐、甑等。造型規整。胎體緻密,表面漆黑光亮。

鑑定古代陶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 夾砂陶】

新石器時代陶器的一種。指粘土中摻入細砂粒或其他羼和料,增

強陶器的耐熱急變性能,多用做炊煮器皿。最早見於河南新鄭裴李崗;河北磁山新石器時代的夾砂紅陶和夾砂紅褐陶,一般用泥條盤築法成

形,小件器皿用手捏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