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道德约束能使官员都洁身自好吗?

凭道德约束能使官员都洁身自好吗?

《群书治要》讲座第22讲01节

【故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禄者。则欺而浊。知重其禄。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则竭而不足。知少其吏。而不知所以尽其力者。则事繁而职阙。】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四十七《刘廙政论》。

凭道德约束能使官员都洁身自好吗?

这句话实际上是给我们讲高薪养廉的必要性及其前提问题。

这句话翻译过来意思是说,如果知道提倡清廉,而不懂得增加官员的俸禄,官员就会形成欺诈和贪污腐败的风气;懂得增加俸禄,而不知道怎样减少官吏,财力就会空虚不足;知道减少官吏,而不懂得如何使他们发挥能力,事情就会繁多而显得职位短缺。

在反腐倡廉的过程中,大家一直在热议一个话题,那就是高薪对于养廉是否必要。古人认为,从国家招揽人才的角度而言,对于真正的人才,除了要提供给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发挥他们的能力之外,使他们富裕起来、受到尊重,并且给予良好的荣誉,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群书治要·墨子》中就记载,说治理国家的人,都想使国家富裕、人口众多、民心安定,但是却难以达到这一目的。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治理国家的人不能够以“尚贤使能”的原则来办理政治。他们没有认识到,国家的贤良之士愈多,社会风气就愈淳厚。

所以领导者的任务,就是要得到众多的贤才。但是怎么样才能够得到众多的贤才?

道理很简单,就像如果想让国家善于驾车、善于射箭的人愈来愈多,那就让这些人富裕起来、受到尊重,并且得到很好的声誉。所以要想国泰民安,就要使贤德之人富裕起来、受人尊重爱戴,让他们处于高贵的地位、受到赞誉。这样,国家就会使贤德之士愈聚愈多。

凭道德约束能使官员都洁身自好吗?

所以古代的圣王治理国家都奉行这样一句话:不让不义的人富裕,不让不义的人尊贵,不亲爱不义之人,不接近不义之人。

关于给官员很高的俸禄有没有必要这一点,在《群书治要·傅子》中也说:“凡欲为治者,无不欲其吏之清也。不知所以致清而求其清,此犹滑其源,而望其流之洁也。”这句话说得很好,说凡是想治理好国家的人,谁不希望官员个个廉洁?但是不知道怎样使官吏廉洁,而一味地要求官吏廉洁,这就好比是搅浑了水源,却希望水流很清洁一样。

《傅子》上还做了一个比喻,它说,即使像伯夷、叔齐这样廉洁的人,让他们任官做事,但是给他们的俸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工资)却很微薄,结果他们既不能够养活自己,也难以奉养家人,结果必定会导致他们营取私利。从孝道的角度而言,他们的做法无可厚非,因为骨肉之道不能亏失,他们要赡养父母。但是从国家法制的角度出发,营取私利又触犯了刑法,要受到处罚。这样就会使他们处于两难的境地,久而久之就会对君主滋生怨恨。怨恨心一产生,仁义的道理也就衰落了。

所以在《群书治要·崔寔政论》上,对这种情况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对于俸禄不足的官员而言,希求他们奉公执法,就如同是像“渴马守水”、“饿犬护肉”一样的困难。你想想,让饥渴的马去守护水源,让饥饿的狗去看护肥肉,还想让牠们不越雷池,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世间存在著有傲骨、够清廉的人,但百中难觅其一。仅凭道德修养的约束,不能够使所有的官员都洁身自好,圣王必须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国家必须给官员丰厚的俸禄,以防止其不必要的贪心。贪心止住了,为官者便不会与百姓争利。

他们还举了一个历史上的例子,譬如说历史上的晏子,他做宰相的时候,俸禄足够养活五百家的人口。也就是说,在这种俸禄丰厚的条件下,他完全没有必要去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他自己的俸禄都花费不了。所以首先要解决官员经济上的后顾之忧,才能够使他们竭忠尽力、心无旁骛。

凭道德约束能使官员都洁身自好吗?

在《群书治要·袁子正书》中也提出,假如官吏的俸禄很厚重,他们靠俸禄便可以奉养自己,那么就没有必要去与民争利了。“无求于民,奸宄息矣”,如果对人民无所求,作奸犯科的事情就不会产生。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贪污受贿了,就会失去官位,你这么多的俸禄也随之失去,这就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得不偿失,官员也就不会轻易地去权钱交易了。所以在这里他说,『故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禄者,则欺而浊』。

但是下面接着讲道:『知重其禄,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则竭而不足』。你也懂得增加官员的俸禄了,但是却不知道精减官员的数量,就会使国家的负担过重,财力就会空虚不足、入不敷出。所以还要怎么样?必须“少其吏”,也就是要精减官员的数量。因为如果官员的人数太多,很多官员人浮于事,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提高他们的俸禄,人民的负担就会加重,对高薪养廉的措施自然也会产生不满。

所以你要增加官员俸禄的前提,就是必须少其吏,也就是要使官员的人数减少。

凭道德约束能使官员都洁身自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