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道德約束能使官員都潔身自好嗎?

憑道德約束能使官員都潔身自好嗎?

《群書治要》講座第22講01節

【故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祿者。則欺而濁。知重其祿。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則竭而不足。知少其吏。而不知所以盡其力者。則事繁而職闕。】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四十七《劉廙政論》。

憑道德約束能使官員都潔身自好嗎?

這句話實際上是給我們講高薪養廉的必要性及其前提問題。

這句話翻譯過來意思是說,如果知道提倡清廉,而不懂得增加官員的俸祿,官員就會形成欺詐和貪汙腐敗的風氣;懂得增加俸祿,而不知道怎樣減少官吏,財力就會空虛不足;知道減少官吏,而不懂得如何使他們發揮能力,事情就會繁多而顯得職位短缺。

在反腐倡廉的過程中,大家一直在熱議一個話題,那就是高薪對於養廉是否必要。古人認為,從國家招攬人才的角度而言,對於真正的人才,除了要提供給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發揮他們的能力之外,使他們富裕起來、受到尊重,並且給予良好的榮譽,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群書治要·墨子》中就記載,說治理國家的人,都想使國家富裕、人口眾多、民心安定,但是卻難以達到這一目的。這是什麼原因?就是因為治理國家的人不能夠以“尚賢使能”的原則來辦理政治。他們沒有認識到,國家的賢良之士愈多,社會風氣就愈淳厚。

所以領導者的任務,就是要得到眾多的賢才。但是怎麼樣才能夠得到眾多的賢才?

道理很簡單,就像如果想讓國家善於駕車、善於射箭的人愈來愈多,那就讓這些人富裕起來、受到尊重,並且得到很好的聲譽。所以要想國泰民安,就要使賢德之人富裕起來、受人尊重愛戴,讓他們處於高貴的地位、受到讚譽。這樣,國家就會使賢德之士愈聚愈多。

憑道德約束能使官員都潔身自好嗎?

所以古代的聖王治理國家都奉行這樣一句話:不讓不義的人富裕,不讓不義的人尊貴,不親愛不義之人,不接近不義之人。

關於給官員很高的俸祿有沒有必要這一點,在《群書治要·傅子》中也說:“凡欲為治者,無不欲其吏之清也。不知所以致清而求其清,此猶滑其源,而望其流之潔也。”這句話說得很好,說凡是想治理好國家的人,誰不希望官員個個廉潔?但是不知道怎樣使官吏廉潔,而一味地要求官吏廉潔,這就好比是攪渾了水源,卻希望水流很清潔一樣。

《傅子》上還做了一個比喻,它說,即使像伯夷、叔齊這樣廉潔的人,讓他們任官做事,但是給他們的俸祿(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工資)卻很微薄,結果他們既不能夠養活自己,也難以奉養家人,結果必定會導致他們營取私利。從孝道的角度而言,他們的做法無可厚非,因為骨肉之道不能虧失,他們要贍養父母。但是從國家法制的角度出發,營取私利又觸犯了刑法,要受到處罰。這樣就會使他們處於兩難的境地,久而久之就會對君主滋生怨恨。怨恨心一產生,仁義的道理也就衰落了。

所以在《群書治要·崔寔政論》上,對這種情況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對於俸祿不足的官員而言,希求他們奉公執法,就如同是像“渴馬守水”、“餓犬護肉”一樣的困難。你想想,讓飢渴的馬去守護水源,讓飢餓的狗去看護肥肉,還想讓牠們不越雷池,那幾乎是不可能的。雖然世間存在著有傲骨、夠清廉的人,但百中難覓其一。僅憑道德修養的約束,不能夠使所有的官員都潔身自好,聖王必須明白這個道理。因此,國家必須給官員豐厚的俸祿,以防止其不必要的貪心。貪心止住了,為官者便不會與百姓爭利。

他們還舉了一個歷史上的例子,譬如說歷史上的晏子,他做宰相的時候,俸祿足夠養活五百家的人口。也就是說,在這種俸祿豐厚的條件下,他完全沒有必要去貪汙受賄、以權謀私,他自己的俸祿都花費不了。所以首先要解決官員經濟上的後顧之憂,才能夠使他們竭忠盡力、心無旁騖。

憑道德約束能使官員都潔身自好嗎?

在《群書治要·袁子正書》中也提出,假如官吏的俸祿很厚重,他們靠俸祿便可以奉養自己,那麼就沒有必要去與民爭利了。“無求於民,奸宄息矣”,如果對人民無所求,作奸犯科的事情就不會產生。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貪汙受賄了,就會失去官位,你這麼多的俸祿也隨之失去,這就會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得不償失,官員也就不會輕易地去權錢交易了。所以在這裡他說,『故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祿者,則欺而濁』。

但是下面接著講道:『知重其祿,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則竭而不足』。你也懂得增加官員的俸祿了,但是卻不知道精減官員的數量,就會使國家的負擔過重,財力就會空虛不足、入不敷出。所以還要怎麼樣?必須“少其吏”,也就是要精減官員的數量。因為如果官員的人數太多,很多官員人浮於事,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提高他們的俸祿,人民的負擔就會加重,對高薪養廉的措施自然也會產生不滿。

所以你要增加官員俸祿的前提,就是必須少其吏,也就是要使官員的人數減少。

憑道德約束能使官員都潔身自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