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得过商海绞杀更要忍得住媒体捧杀

挺得过商海绞杀更要忍得住媒体捧杀

茅侃侃再次出现在大众聚光灯下,没想到是以这种形式。

第一次知道这个人是因为2006年他登上《中国企业家》封面,那时候我还上初中,刚开始接触到互联网、创业、80后等名词标签,知道茅侃侃是通过央视的一个电视节目,具体名字不记得了,当时和他一起的还有三个人(戴志康、李想、高燃),他们被众多媒体报道后红极一时,一夜之间从默默无闻的创业者成为全社会的焦点。

那时对他们的印象只有:创业领军人物、叱咤风云人云、青年中的佼佼者,后来因为大学学的计算机专业,所以零零散散的也知道戴志康以Discuz!产品为支柱的康盛创想被腾讯收购,李想创办的汽车之家一路波折,对于其他人便没有更多了解。

茅侃侃正值壮年,35岁,一个好像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的年纪,他却选择自杀离世,让人惋惜。

或许真的是因为商海绞杀让他不堪忍受了,或许是事业失败让他心灰意冷,但是有很多人在商海被绞杀后再次东山再起,即使没有东山再起,也最终落得个平静生活,其实创业失败带来的痛苦并不比我们平时上班带来的痛苦多多少:每天被迫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时时警惕却无奈参与公司内耗站队、面对各种无聊的事项虚度光阴,还得强颜欢笑鼓励自己那是在和公司一起成长。

再苦再烦,不都一天天熬着呢吗?

我觉得茅侃侃最终走向极端还有一个原因,没能承受住心理的落差,少年成名看似好事,但也是在一个需要坐冷板凳锻炼心性的时候过早得到了本该在稍晚些时候才能得到的虚名、掌声和关注度,可能他本来就没有做好这个准备,得到了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一旦失去了,便会很难痛快地放下,更别谈如何再次拾起了。

从茅侃侃的经历来看,是很有想法很能折腾的人,高中辍学,但却拥有精湛的IT技术,并取得了顶级认证证书,从做小网站到创办游戏公司;从电视台一直做到政府职业单位;从IT开发到医疗交通文创行业,茅侃侃确实挺能折腾,但是他的奋斗轨迹并不是很独特,有很多人是这样一路走过来,但是为什么偏偏是他在商场失意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落差太大了。

作为普通创业者来讲,多少人不都是一遍遍在泥坑里摸爬滚打摔出来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失败了无非是从头再来,但是作为茅侃侃来讲,少年成名,那些曾经一起志在四方的少年们,如今公司被收购的被收购,创业上市的山市,再看看自己,干这个没成,干那个没成,三十而立,如今35岁了,创业再次失败,清算后手头就剩下十几万块钱,和意气风发相比较,自己的灰头土脸似乎无法面对。

一个人能吃3两米饭非要吃1斤,这可能是贪吃;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吃3两米饭,却非要吃100斤,那胃被撑爆是必然的。

《朱子治家格言》中有句话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差不多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了,没有能够驾驭的能力却要给他,对人不一定是好事,就像去年饱受争议的神奇百货95后创始人王凯歆,被碰上云端,两三年后又被踩到脚下;更有甚者,前几个月被热捧的崇才科技00后CEO李昕泽,更是今天被捧,第二天就被踩在脚下,这对于他们本身来讲并不是好事,在过小的年纪承受这些,对他们来说,太重了。

挺得过商海绞杀更要忍得住媒体捧杀

事业起伏对于创业者、企业家来说再正常不过了,强大如巨人网络,也曾有一夜崩塌的时候,但是史玉柱沉寂几年便能再次东山再起;年龄大如褚时健,74岁时还在坐牢,但是84岁依然可以凭借种橙子重造亿万基业,这些人都是一点点成长起来的,在史玉柱最困难的时候,面对的是墙倒众人推的境地,但是他能够承受,这是因为他的名声是跟随他的努力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当然也可以伴随事业崩塌而崩塌,大不了老子重新来过罢了。

但是对于少年成名的人来说,这份虚名过于沉重,是一把名副其实的双刃剑,如何把握,非常重要。茅侃侃如果没有2006年曾经的那段一夜成名,可能他的每一次失败不过是他的又一块垫脚石,但是一旦有了一夜成名,每次失败似乎都如芒刺在背,如骨鲠在喉,无法摆脱这份虚名给失败带来的杠杆加成。

另外,当有了那份虚名傍身之后,玩法都变了,虚名傍身之后,没有了白手起家的那份苦楚,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是资本的绑架,不是一点点的扎实成长起来,突然被裹挟在资本的蜜罐里看似好事,但是这初生牛犊却并没有驾驭这些资金的能力,也没有和这些资本斡旋的经验,到最后可能并无法驾驭这把利剑,反而伤了自己。

我们想想可能很简单,花钱谁不会啊,错!花钱还真不是谁都能做的事情,资本的筹码都是带血的,资本做的永远是锦上添花的事,没有人会雪中送炭,如何能驾驭突然降临的远超出自己管理能力范围的资金,这就很考验个人成长能力。

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一课了。

慢慢成长似乎是这个世界最好的安排。

我们总是那么着急,五岁的孩子就着急能够像大人一样,这怎么可能呢,力量不够、心智不足,小孩子就是要慢慢成长。

比如吃饭,在不知道自己饭量的时候,只有慢慢吃,才能慢慢找到自己合适的饭量;比如运动员训练,在不知道自己能力的时候,只有慢慢调整,才能慢慢找到自己合适的强度;比如拳击手参赛,在不知道自己段位的时候,只有从最低段位慢慢升级,才能慢慢找到自己适合的段位。

当你想要快速的时候,你的麻烦就来了,吃饭过多可能一次就撑爆了脾胃;训练强度过大可能一次就撕裂你的韧带;段位选择过高可能被对手一拳KO再无上场机会。

对待媒体捧杀也是一样的,所有人都可能会有机会得到被捧杀的机会,如果机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一夜成名,那么一定一定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跳出那个圈,把自己和那个获得虚名的自己区别开来,将那个一夜成名的自己看作是未来的自己,看作是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的一次对话。

商海的绞杀虽然无情,但是总是会留给你试错的机会,错了大不了从头再来;但是媒体的捧杀却一定要忍受得住,那种捧杀来的突然,不会给你排练的机会,像是《黑镜》第一季中那个被媒体所裹挟了的首相,如何处理媒体舆论及自身的判断,这是非常考验人的。

正确处理心态问题在现在这个新媒体时代简直没法更重要,不一定你什么时候就出名了,比如那个为了等丈夫拦高铁关门的女教师,比如那个宰客打人的雪乡老板,比如那个接群众报警按规定出警打狗的人民警察,比如妖娆风骚的一根面厨师……

每个人都可能在无意间获得一夜成名的机会,或好或坏。

好不过喜,坏不过忧,如何能够正确处理自己的心态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说不定下一秒你就在网络上出名了,平和对待很关键。

挺得过商海绞杀更要忍得住媒体捧杀

《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中,司马懿在和诸葛亮对峙过程中神游幻境,司马懿问诸葛亮:“孔明,人这一辈子,依依东望望的是什么?”遭到诸葛亮的反问,司马懿答:“依依东望,望的是毕其一生的抱负,是毕其一生的荣耀,是毕其一生的最大成就。”

幻境瞬转,司马懿看到老年的自己,老司马懿说:仲达,依依东望,望的不是成就,望的就是毕其一生,望的是时间。

一切成就、抱负、荣耀都是身外之物,唯有活着才有无限的可能。

《无问东西》中讲: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我觉得是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