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兩化」合併呼聲愈濃 雙方優勢能否互補

「深度」“两化”合并呼声愈浓 双方优势能否互补

注:圖片為廣告,與文章內容無關

「深度」“两化”合并呼声愈浓 双方优势能否互补

近日,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合併重組的消息,在社會上掀起短暫的聲浪後,因合併雙方及相關部門均未就合併一事公開表態而回歸平靜。但隨著中組部和國務院國資委對寧高寧的任命宣佈,“兩化”重組被認為不會產生變數,只是具體合併方案尚未公開。

對於“兩化”合併,社會公眾以“化工巨無霸”“全球最大化學品公司”“第四桶油或將消失”等字眼,表達自己的驚歎與期待。

「深度」“两化”合并呼声愈浓 双方优势能否互补

源於併購先正達?

坊間流傳,中國化工與中化集團的合併,是因其併購先正達而起。

2017年,中國化工以430億美元的價格,完成了全球最大的農藥、第三大種子科技公司——瑞士先正達的收購,加上先正達幾十億美元的外債,中國化工實際花費490億美元,從而完成中國央企最大的全球併購案。

事實上,從2009年的密切聯繫與關注,到2015年6月首次提出全資收購,及2017年6月完成交易。中國化工集團用6年時間進行佈局,經過幾番艱難的談判,以超高起點進軍生命科學領域。

“收購先正達這麼大的體量,僅憑中國化工很難消化。”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院長劉紀鵬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但這個農業項目是中國的支柱產業,其意義甚至重於作物產出、就業、環境保護等,收購勢在必行,所以就要聯合中化集團。

相關人士透露,當初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的一個預設,就是在收購完成後,中國化工和中化集團實施合併,主要是為化解中國化工收購過程中使用的巨大槓桿。如今,卻因為先正達前途未卜,為“兩化”合併披上一層朦朧的色彩。

相關材料顯示,中化收購先正達的490億美元中,250億美元來自股權融資,240億美元為債權融資。銀團貸款均為一年期過橋貸款,最多延期半年。

收購先正達使中國化工負債規模大增。來自該集團2017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中國化工總資產達7915億元,總負債為5865億元;而在2016年末,公司總負債為3058億元。

事實上,在2017年6月先正達交易正式交割之後,“兩化”合併就曾提上日程。因雙方的公司資產、業務都很龐大、複雜等因素,重組一度難以推進。

在這樣情況下,中組部與國務院國資委相關負責人,於6月30日到中國化工集團宣佈: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兼任中國化工黨委書記、董事長,任建新到齡退休。

在宣佈人事任命之後,有關方面並未公佈具體的“兩化”合併方案及操作方法。

“在‘兩化’合併這件事上有些猶豫與憂慮也是正常的。”劉紀鵬稱。

體量太大,金融風險就很高。劉紀鵬表示,比如美國政府對先正達採取的部分法律措施,是我們早先沒想到的。

2017年6月26日的消息顯示,先正達因向美國堪薩斯州出售未經中國批准的轉基因玉米品種Agrisure Viptera,被當地農民告上法庭,法院判決先正達支付2.177億美元的損害賠償金。在當前中美貿易戰撲朔迷離之際,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不確定因素。

“目前來看,併購先正達充滿了艱難險阻。”劉紀鵬說。

歷史選擇了寧高寧

相對於以上糾結的問題,中國化工與中化集團合併更令人玩味。

中國化工起源於清洗工業鍋爐的藍星清洗公司。1984年,擔任原化工部化工機械研究院團委書記的任建新,帶領7名共青團員,借款1萬元下海經商。在蘭州創辦中國第一家專業化清洗公司——藍星,被譽為開創了“第361行”的中國化工清洗業。

彼時,我國約有工業鍋爐42萬臺,而每年增加的850萬噸煤產量,幾乎多用於燒鍋爐。在沒有清洗鍋爐專業團隊的年代,有人算了筆賬,如果一臺鍋爐結垢4毫米,一天就多消耗原煤720千克,42萬臺一年就浪費原煤1750萬噸,相當於全國煤礦工人兩年血汗增產的原煤總和。

置身於這片藍海,從西寧、青海到山西等地,藍星清洗在一間破舊的工棚迅速發展壯大,於1996年登陸深交所,並遷址北京。這一年成為藍星的一個重大轉折。

在上世紀90年代全國掀起國企脫困的浪潮下,藍星清洗以重組江西星火化工為起點,開啟併購上百家國有化工企業的進程,進入化工新材料領域,並迅速發展壯大。在成為中國化工行業領軍企業後,中國藍星(集團)總公司於2000年4月交由中央管理。

2004年,國務院批准組建中國化工集團公司,藍星成為化工集團麾下專業公司,並先後收購法國安迪蘇、羅地亞有機硅及硫化物,以及澳大利業凱諾斯,成為國際化企業。

在此後的十年間,中國化工也開啟海外擴張模式,通過一路併購,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從最初的300億元總資產,發展到現在的8000億元,併成為中國最大的基礎化學制造企業,2014年登上世界500強榜單,位列276。

目前,中國化工形成了以化工新材及特種化學品、基礎化學品、石油加工及煤化產品、農用化學品、化工裝備等6大主業板塊。在全球14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生產、研發基地,以及完善的營銷網絡體系,有112家生產經營企業、控股9家A股上市公司,以及24個科研、設計院所等,成為國家創新型企業。

然而,體量迅速膨脹的中國化工,並未獲得相應的盈利。

今天,在被認為合併大局已定之時,寧高寧如何操盤中國化工?

社會公眾把寧高寧與任建新的運營管理風格及履歷,進行抽絲剝繭的對比,以期管中窺豹,獲知一二。

任建新被媒體稱為國企中不可多得的“白手起家”創業型人才,併購風格以財務投資“不整合”為主;寧高寧則相反,在其曾任職中糧董事長的11年間,從蒙牛、福臨門食用油到長城葡萄酒等,共發起50起併購,以穩健、擅長併購、大手整合而著名。

“寧高寧是完全可以勝任這項工作的。”劉紀鵬表示,寧高寧是今天的國企領導隊伍中比較有開拓思想、有豐富企業管理經驗的領軍人物。

“中國化工是靠多次購併成長,是有混合包容併購文化的央企集團,中化集團是有著50多年曆史的央企集團,兩家基因配型還是可以的。”劉紀鵬說,在今天現代經濟股份公司的構造中,大多央企已基本具備健全的公司治理規則,又具有堅強的黨對國企領導基礎,“兩化”融合不會存在大問題。

劉紀鵬同時提醒說,中化是以商貿為主的企業,中國化工是以製造為主,兩家企業文化不同,孰優孰劣沒有定算。合併後運營順利與否的前提,是雙方的企業文化不能被互相牽制,而應當互相補充。中化的商貿體系與能量,完全可作為中國化工通往終端市場的通道與工具,使其迅速到達理想的彼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