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化」拓新路智造新動能

溫多利遮陽材料(德州)股份有限公司引進吸收國內外高端技術,自主研發綠色環保節能遮陽面料——

“两化”拓新路智造新动能

趙國華(中)和員工查看新產品

不久前,美國遮陽行業龍頭企業負責人來到位於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溫多利遮陽材料(德州)股份有限公司,洽談合作事宜。吸引這家美國公司的是溫多利的高科技產品:改性高分子複合材料,這款產品依託該公司的核心技術,可使遮陽面料的包覆性能實現裡外一種材料,進而實現可回收利用。“溫多利是國內第一家、全球第二家掌握這項技術的企業。 ”溫多利遮陽材料(德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國華自豪地說。

小布料做成大生意年銷售收入1.5億元

“眼下,溫多利的市場遍佈世界各地。 ”趙國華介紹,從去年開始,企業產能大幅增長,2017年比2016年利潤增長50%,去年銷售收入1.5億元,純利潤3000多萬元。

成立於2004年的溫多利遮陽材料(德州)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檔遮陽面料專業製造商,專業研發、生產高品質陽光面料、全遮光面料及相關特殊面料。

提及創業的緣起,大學學外語、研究生學教育學的趙國華表示,自己投身紡織行業非常偶然。

趙國華1964年出生於經開區趙虎鎮,1990年研究生畢業後進入著名國企中化進出口公司工作,1995年和妻子移民新西蘭。

2002年,澳大利亞一家企業的供貨廠家不穩定,委託趙國華從中國尋找化纖面料。當年12月,趙國華回國,不懂紡織的他找到了彼時在德棉集團的朋友王朝明幫忙,最終選中了南方一家企業。

這家企業生產的化纖面料,獲得澳洲企業好評。

於是,趙國華開始從南方企業購進化纖面料,再發往澳大利亞。“起初,南方企業的產品質量非常好,後來質量不穩定,影響了澳洲廠家的生產和供貨,為此我自掏腰包賠了20多萬美元——那是我全部家產。 ”趙國華說。

此舉卻讓他贏得了澳大利亞企業負責人的信任:你這個人有能力講信用,這個面料別找別人做了,你自己做。

對方的話激起了他回國創業的熱情。2003年,趙國華將新西蘭的房子抵押,貸款50多萬美元,回到中國開始創業,從比利時採購了8臺最適合生產那種面料的設備,2004年,工廠順利建成投產。質量過硬的產品獲得客戶的認可,溫多利的市場逐漸穩定。“只做化纖一種基本原料,沒有自己品牌,發展空間受到限制,我們要開發陽光面料。 ”趙國華說,公司利用兩年時間,攻克技術瓶頸,開始生產歐美流行的一種既可擋光又能看景的新型面料,擴寬了發展空間。

2010年起,溫多利公司通過到國外參展等途徑,開拓更廣的國際市場,2011年,澳大利亞的客戶成了溫多利的股東,公司實力進一步增強。“現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只有順勢而為,主動出擊,才能贏得主動。 ”趙國華說,近幾年,公司搶抓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機遇,積極在“一帶一路”國家搶注商標,開拓市場。目前已在歐盟、阿聯酋、沙特阿拉伯、黎巴嫩、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註冊了一系列商標,市場遍及全球40多個國家。

吸收改進新技術綠色產品受歡迎

“綠色環保的產品才是真正好的產品,我們要給子孫後代留下青山綠水。 ”自建廠第一天起,趙國華就秉承環保理念,企業生產必須沒有廢水沒有廢棄物,安裝最好的油煙處理設施,主動讓環保局來檢測。“我的根在德州,做企業有汙染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對不起鄉親們。 ”趙國華說,在溫多利公司,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公司現在近一半的電力來自太陽能發電,產品本身不含鉛、無有害揮發物,已取得了歐洲OEKO-TEX認證、美國GREENGUARD認證。

可降解產品——改性高分子複合材料是溫多利公司運用先進技術研發的一種綠色環保產品。“一般的面料裡面是化纖,外面是聚氯乙烯,不是一種材料,不能回收,我們公司專業技術人才經過2年的刻苦攻關,投入500多萬元,根據遮陽材料的功能進行相應的改性並採用新的技術與工藝成功地研發出了“TPO彈性體包覆PP纖維絲的遮陽材料”,實現了遮陽材料可回收利用,屬國內唯一、世界領先。 ”趙國華說,作為綠色環保節能遮陽面料領域的佼佼者,其產品遠銷歐洲、澳洲、亞洲、非洲、北美洲,聯合國總部大樓、亞洲開發銀行、烏拉圭總統府、北京市政府行政中心等國內外知名建築的遮陽系統都是選用的溫多利遮陽面料。

信息化自動化助力企業動能轉換

“企業新舊動能轉換最關鍵的是創新求變的精神以及一絲不苟的態度,對我們來說,信息化與自動化的‘兩化融合’是重要支撐。 ”趙國華介紹,當前,公司正深入實施“互聯網+”計劃,打造數字化工廠。

“在我們企業任何設備都有編碼,生產過程實現數字化,同時實現了無紙化辦公。”趙國華說,2017年,溫多利公司與北京艾克公司合作,以半遮光高分子複合遮陽材料的生產為試點,建立了符合公司實際需求的製造執行系統(MES),並將MES系統與ERP系統、WMS系統、PDM系統進行數據集成,實現數據共享,構建了一個高效的數字化工廠。還引進OA系統,實現了辦公自動化、無紙化。“管理更加有效,設備自動記錄工作狀況,這一天誰上的哪個班,生產多少,哪裡有次品,一目瞭然,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 ”趙國華認為,藉助信息化,讓機器長手,讓設備長腦,讓信息、數據在公司設備之間、部門之間共享,將傳統制造升級為信息化自動化製造,為生產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質量的提升提供堅實的基礎與保證。

與此同時,公司還注重自動化生產,今年6月,從瑞士進口全球最先進的自動穿系統設備到貨。該設備的使用將代替穿線員工。原來需要人工一個個穿出花型,自動穿系統上線後,將節約20多個勞動力。

“我們一直在創新,目前能同時生產聚氯乙烯陽光面料、丙烯酸複合陽光面料,這兩種面料需不同工藝,不同原料,目前我們是國內唯一一家同時能擁有兩種技術的企業。 ”趙國華說,信息化和自動化的技術,讓公司可以為客戶“量身定做”訂單,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現在行業與行業、國家與國家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經濟實力的競爭,其源頭還是企業之間的競爭。企業不僅要做大,更要做精做細做強,提升核心競爭力。 ”作為一名海外華人,趙國華表示,在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業15年,親身感受到這裡優越的營商環境和發展環境,很幸運有機會融入到改革發展的大潮,願為經開區的發展盡一份力。

□本報記者王志強本報通訊員李翔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