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井岩和張氏木工傳承

張井巖,1962年6月出生於靜海縣王口鎮義和村。張氏木匠,家族技藝,有五代傳承。張井巖從小耳濡目染,接受了中國傳統木工文化的薰陶。1975年,張井巖才13歲,開始掄斧推刨、拉鋸鑿卯。1978年6月,張井巖初中畢業,主要是跟著爺爺學習木工技藝,也開始跟著家兄外出做活。1980年9月,張井巖跟著家兄來到天津,為天津電影製片廠電影《闖江湖》攝製組,趕製劇中人袁文會豪宅擺設,有龍床、太師椅、八仙桌、多寶閣等古式傢俱。一直幹到1983年3月。

張井巖和張氏木工傳承

(自右往左數,導演胡椿桐,木匠張井巖,師兄劉恩文,家兄張景奎,師弟王亞軍)

這一段經歷,使張井巖對古代木器製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這一段時間,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也讓張氏兄弟中很多木工師傅轉行轉業了。張氏兄弟十人,有八個木工師傅,最後堅持到現在只做木工的只有張井巖了。時光荏苒,日月如梭。撫今追昔,能無黯然?

張井巖和張氏木工傳承

(張井巖做的木門)

張井巖所傳承的榫卯工藝源自清朝光緒年間曾就職於皇家宮廷造辦處的孫師傅。孫師傅專門從事製作宮廷轎車和消防滅火設備—水龍,其榫卯技藝獨具一絕。當年八國聯軍攻佔了北京,孫師傅流落到王口鎮,與張氏木匠鋪結緣。因其技藝高深,眾人拜服,遂傳下真經。孫師傅真名也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了。

木工技藝傳承至張井巖,已經是第五代了。張井巖從事木工也有43年了。這麼多年,潛心木藝,痴心不改。為了不讓這項傳統工藝失傳,張井巖在王口鎮成人技術學校的支持下,開辦木工學校,專門傳授中國傳統木工技藝。全國各地的愛好者紛紛慕名而來,學成而歸。至今有七十多個學生畢業了。

張井巖和張氏木工傳承

張井巖和張氏木工傳承

張井巖和張氏木工傳承

張井巖和張氏木工傳承

中國傳統木工製作的核心技術是榫卯功夫。一個小小的卯眼,暗含著很多學問。所謂十分榫頭七分卯,指的是鑿制卯眼時,要根據木質的硬度做出不同的鎖腰。鎖腰的學問就在於縮度的分寸。(木質硬的縮度小一些,木質軟的縮度大一些)精密的榫卯工藝,可以承受上千斤拉力。張井巖曾選用5*5釐米的榆木木方,製作了一個直榫榫卯,用350塊紅磚垂拉測試。在近1500斤的拉力下,榫卯絲毫不動。張井巖深入學習和研究,查閱各種典籍資料,走訪各地民間榫卯高手,總結出了50多個榫卯模型。

張井巖和張氏木工傳承

張井巖和張氏木工傳承

近年來,張井巖研究中國古代轎車的九輞十八輻及車轂轄衛的製作工藝,以古樸典雅的風格,先後只做了三套仿明清木質花軲轆轎車,榫卯堅固穩定,特徵鮮明,受到了廣大業內人士的關注和認可,並得到業內專家的高度讚譽。這三輛轎車,分別被北京中華耕織文化園、“中國十大魅力鄉村”靜海區西雙塘民俗館及河北滄州某民俗館收藏。

張井巖和張氏木工傳承

張井巖和張氏木工傳承

張井巖和張氏木工傳承

張井巖和張氏木工傳承

在全社會熱切關注和推廣之下,北京木之友文化公司通過網絡平臺將中國傳統木工製作工藝進行公益交流,傳播海外。張井巖提供的《張師傅做刨子》《張師傅的榫卯工藝》等短視頻被網絡論壇熱捧,得到海內外木友的喜愛。

目前,張井巖正在整理清代水龍的製作工藝,構思成熟,開始籌備後期製作。

2016年9月,靜海區總工會授予張井巖“靜海工匠稱號”,靜海十佳工匠中,只要張井巖從事傳統木工,而其他九位,從事機械行業精加工。

張井巖和張氏木工傳承

2018年3月,靜海區民族宗教事務和文化廣播電視局給張井巖頒發了證書----靜海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張氏木工製作工藝。

張井巖和張氏木工傳承

2018年3月,靜海區民族宗教事務和文化廣播電視局給張井巖頒發了證書----靜海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張氏木工製作工藝。

張井巖和張氏木工傳承

張井巖和張氏木工傳承

張井巖和張氏木工傳承

張井巖和張氏木工傳承

張井巖和張氏木工傳承

張井巖和張氏木工傳承

張井巖和張氏木工傳承

張井巖和張氏木工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