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讀繼世 清白傳家|走進傳統村落之寧海梁坑村

耕读继世 清白传家|走进传统村落之宁海梁坑村

耕读继世 清白传家|走进传统村落之宁海梁坑村

一、歷史沿革

梁坑村位於深甽鎮北部,途徑深甽、長洋兩村,長洋-畈坑公路自東向西穿村而過。村落整體呈船型,是隋唐古道上的古村落。古時有梁姓居民始居於溪坑邊,故名梁坑;現梁姓已他遷,主居潘姓。 據該村《潘氏宗譜》記載,潘五福於南宋德祐年間(1275-1276)從深甽獨山遷此,至今已有700多年。

二、歷史風貌

梁坑背山面溪,環境幽美,人文底蘊深厚。村中有潘氏宗祠,依山而築,氣勢不凡;祠中有一隻半雞籠頂,為縣內罕見;有古溪欏樹,佇立村口,濃蔭覆蓋半畝土地;還有清代遺存下來的永福橋,拱屈如虹。

耕读继世 清白传家|走进传统村落之宁海梁坑村
耕读继世 清白传家|走进传统村落之宁海梁坑村耕读继世 清白传家|走进传统村落之宁海梁坑村

梁坑村

三、傳統建築

耕读继世 清白传家|走进传统村落之宁海梁坑村

潘祠宗祠佔地700餘平方米,建在村口的一座平崗上,左右及祠後都是山地和林木。由於地形限制,朝西的祠堂只能在南與北兩邊開二道邊門。而五開間的儀門,面對朝西的照牆,牆下與高達5米的石坎牆基相接,故從邊門進入後首先看到的是門內滿鋪卵石的前明堂和三道儀門。

儀門簷廊三間,捲棚頂,簷柱4條刻有“牛腿”,左右二間偏房圍有磚牆。由於簷廊採用二道柱拱,撐拱上有連楹木承託二重椽出簷,故簷廊特別深寬。進入儀門之後的中庭明堂中心有戲臺和勾連廊相連,戲臺四條木柱明顯側腳,屋頂翹角平緩,“牛腿”及座鬥、角科按古制。戲臺寬深各4.55米,設有圍欄。臺口高1.44米,左右廂樓各四開間。

據《宗譜》記載,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祠堂與戲臺重修,近150個春秋後,在2008年第12次重修宗譜時,再次重修了祠堂,但依然保留古制,仍不重漆飾,故顯得古樸而厚重。戲臺的頂與勾連廊連在一起,總長度有8米。

耕读继世 清白传家|走进传统村落之宁海梁坑村耕读继世 清白传家|走进传统村落之宁海梁坑村

在祠堂內,僅戲臺的藻井和勾連廊的藻井曾有彩漆精繪,今存殘跡。戲臺的頂部採用同心圓穹窿頂藻井構建,16條雕刻的小斗拱,從井口集中於頂部的銅鏡,四方的井枋內外都有三疊五攢斗拱承託。可惜精巧彩畫大多已經圖像不清。勾連廊頂部的藻井為三個小卷棚頂,四周有小斗拱承託。廊簷二角緩緩翹起的雙重角梁,也曾施漆彩畫,顯示了建築戲臺工匠精巧的手藝。

耕读继世 清白传家|走进传统村落之宁海梁坑村耕读继世 清白传家|走进传统村落之宁海梁坑村

四、歷史文化

梁坑潘氏

深甽鎮梁坑村雖然不大,但潘氏自定居至今近八百年間,繁衍生息,人口亦難以計算。合族信奉的是“耕讀繼世,清白傳家”,從未誕生過什麼著名人物,歷代以來皆是“甘心艱苦供賦役,但願屋底養兒孫”,沒有人奢望什麼青史留名。

豈知在《寧海縣誌》裡赫然記載著:“梁坑潘仁家,獨資建造桃源橋沿河的欄杆。”這在當時是何等浩大的工程。一個山村農民竟能獨資完成,無異乎驚天動地,所以縣太爺要賜匾嘉獎,城隍廟要刻石勒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