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洋幣背後的辛酸——砧板上爲魚肉的中國

坐洋幣的剛鑄造時的名稱是:法屬印度支那貿易銀圓,只是被人們簡易稱之為:坐洋,是清末民初在中國流通的外國銀圓之一。

坐洋銀幣正面為自由女神坐像,背面的裝飾圖案為麥穗,法文有"貿易銀元"和"法屬印度支那"等。

坐洋,據1952年在人民銀行內部出版的《銀元圖說》,其正式名稱應為安南銀元,亦稱"坐人"、"法光"、因為這種銀幣正面所鑄的自由女神坐像頭上的花圈有光芒七束,俗稱"七角",而在中國流通最為廣泛。

法屬印度支那位於東南亞印度支那半島東部,包括法屬東京、安南、交趾支那、老撾和柬埔寨等地(相當於現今的越南、老撾和柬埔寨)。總面積741,242平方公里。

印度支那居民的祖先,是公元二世紀由中國黃河流域南遷者,1858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入侵安南(今越南),1884年,強迫安南簽訂第二次《順化條約》,安南淪為法國殖民地。

銀元正面希臘自由女神坐像,這也是"坐洋"得名的原因。坐洋的前身為法國政府在交趾支那(南部越南政權)於1879年開始鑄造10仙、20仙、50仙、1皮的交趾支那銀幣。時至1885年,法屬安南政府為抵制墨西哥銀幣及美國貿易銀幣,於1885年開始鑄造一元銀幣。

實際上法國國內使用的是法郎,而坐洋幣在法國人的眼中主要是用於對外貿易所使用的錢幣,鑄造地在“安南”,銀子也是在殖民地所取,然後運到鑄造廠中鑄造。

清末民初的中國的狀況為:半封建、半殖民地,所有外國人都對當時的中國虎視眈眈,雙眼冒光,而使用此種錢幣來進行貿易,就是希望對當時的中國進行“經濟侵略”。

坐洋幣的價值所在,就在於此,能夠反饋當時中國社會,外國人對中國的野心。

無論是什麼錢幣,價值那麼高,是因為其的背後的歷史,背後的研究價值,還有以後的升值空間。

鑑定、出手、估價,聯繫廖老師:LGC18128800487

目前還是有很多人士不瞭解坐洋幣的價值有多高,我特意整理了近年來坐洋幣的拍賣成交記錄:

坐洋女神幣——成交價: 418.00萬——拍賣日期: 2018-01-31

坐洋幣背後的辛酸——砧板上為魚肉的中國

坐洋、站洋銀幣 (一組兩枚)——成交價: 350.00萬——拍賣日期: 2018-04-28

坐洋幣背後的辛酸——砧板上為魚肉的中國

大清銀幣/坐洋造——成交價: 330.00萬——拍賣日期: 2018-05-23

坐洋幣背後的辛酸——砧板上為魚肉的中國

坐洋造——成交價: 330.00萬——拍賣日期: 2018-05-23

坐洋幣背後的辛酸——砧板上為魚肉的中國

坐洋造——成交價: 308.00萬——拍賣日期: 2018-05-23

坐洋幣背後的辛酸——砧板上為魚肉的中國

坐洋幣——成交價: 178.20萬——拍賣日期: 2018-05-23

坐洋幣背後的辛酸——砧板上為魚肉的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