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千年古寺苦竹寺

苦竹,為一地名,在湖北省松滋街河市街西頭,現在松滋二中校園內。其苦竹被人伐了不少,沒有以前的枝繁葉茂,井也封了,亭子也沒有以前光彩奪目。

松滋千年古寺苦竹寺

故事還要從很久說起,街河市西邊有座古寺。寺旁一眼清泉,長流不絕,其水甘洌異常,謂之甘泉。泉畔幾簇修竹,四時常綠不凋,其枝形如龍爪,故稱龍爪竹,又名苦竹。此地景緻幽美,風物俊逸,古人譽為松滋八景之一。

松滋千年古寺苦竹寺

相傳北宋紹聖年間,黃庭堅因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謫,從京城赴黔州貶所,途經松滋。行至街河市,見一草菴,遂往庵中投宿。庵中住持長老,法名通慧,見有遠方來客,熱情相迎,安頓食宿,周全備至。用罷晚膳,黃庭堅帶上香燭,來到前廳拜佛。三叩已畢,庭堅抬眼前望,但見香爐中倒插一支中楷狼毫,不覺蹊蹺,趨前近看,頓然大驚。眾人見狀,盡皆愕然。

不一會兒,庭堅轉過身來,朝通慧拱手道:“敢問長老,此筆從何而來?”

通慧道:“此乃貧僧浚井而得。”

庭堅道:“此極似晚生所遺之管。”

“如此說來,請大人細觀。”

通慧取下狼毫,遞與庭堅。“果如其然,長老請看,此處所鐫二字便是晚生敝號。”

通慧接筆,果隱見管尾“山谷”二字跡痕。

“大人此筆何處所遺?”

“蜀中蝦蟆賠。一日書罷濯筆,不慎墜入井中。不期今日在此尋得,真乃異事!”

眾聞此言,愈覺驚奇。

通慧尋思:“蜀鄉遺物,楚地復得,莫非吾井與蜀中泉脈相通?”

遂命小僧從井中打來泉水。庭堅連品數口,果與蝦蟆賠泉味相同。

通慧捧筆上前:“既是大人之物,理當奉還。”

庭堅道:“晚生情願相贈,懇請笑訥!”

松滋千年古寺苦竹寺

送走客人,通慧手持狼毫,踱至井邊,凝視泉湧,暗自思忖:“區區三寸之管,小小文房之物,何以能輾轉黃泉之下,流徙千里之遙,穿山過嶺,自蜀入楚?”百思不解,心中茫然,信手將筆插入井畔溼潤之地。不想這筆管著土即活,頃刻泛青,不過半個時辰,已長出幾根芽來,幾日後便筍乾森然,枝繁葉茂。此竹節生五枝,獨具一格,全不似楠、桂、金、水諸竹。尤可怪者,是其長於此地,終年欣欣向榮,移植他方,立時凋零枝敗。鄉人爭相觀看,因聞其種於迢迢千里之外,艱苦流止至此,故稱之“苦竹”。通慧為酬敬神靈功德,乃遊方化緣,重修寺院,命名“苦竹寺”。

星移斗轉,冬去春來,不覺五個寒暑過去,黃庭堅遇赦歸來。再經街河市,但見此處寺宇軒昂,塔樓巍峨,疏竹搖擺,佳木蔥蘢,景象大非從前。想自己幾載備遭坎坷,一朝重受天恩,不禁感慨萬端,詩興大作,遂題七律一首,以抒情懷。詩如下:

雲生草履踏芒鞋,

雙手摩娑醉眼開。

竹苦鳴柯招野趣,

泉甘濡筆寫詩才。

梵聲高處群鴉唱,

塔影空中落雁回。

通慧老僧能識我,

當年山谷又重來。

感謝您光臨松滋映像!

您的閱讀、點贊、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拓展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