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津貼,你領了嗎?

7月17日,入伏,這意味著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到來。記者瞭解到,近日,我市最高氣溫一直在35℃左右徘徊,熱浪滾滾,“出門五分鐘,流汗兩小時”成為不少人調侃炎熱天氣的段子,與此同時,高溫津貼也再次成為市民關注的話題。

政策:高溫津貼進入發放期,每人每天可領12元

記者從市人社局瞭解到,根據2013年頒佈的《關於調整高溫津貼標準有關問題的通知》,結合我省氣候特點,我省將2007年制定的8元/天高溫津貼標準調整為12元/天,執行時間由原7、8、9三個月調整為6、7、8、9四個月。目前,已進入發放期。

市勞動監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高溫天氣下(日最高氣溫達到35℃以上)露天作業以及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應當向勞動者支付高溫津貼。

由於一天中溫度有高有低,中午氣溫較高,可能超過35℃,早晚較涼爽,溫度並未達到35℃,這種情況下該如何判斷是否發放高溫津貼?據瞭解,發放高溫津貼應以日最高氣溫為依據,而不是以所有時間段為依據。

“在辦公室工作的發高溫津貼嗎?”經常坐班的王女士發出疑問,高溫天氣下,每天上下班都是一身汗,但是辦公室有空調。市勞動監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室內有空調,溫度可以降到33℃以下的情況,用人單位不發高溫津貼。

此外,因高溫天氣停止工作、縮短工作時間的,用人單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勞動者工資。用人單位不得因高溫津貼增加而降低勞動者工資。最低工資標準不包含高溫津貼,高溫津貼從成本中列支,計入工資總額。

走訪:部分人領到高溫津貼,部分人未聽說

近日,記者走訪了城區一些戶外工作的地點或工作溫度較高的場所。

上午9時許,天氣已十分炎熱,在路上走幾分鐘全身出汗。記者在位於城南新區的忠勇路看到,一名環衛工人正在打掃馬路。

“我們每年都發高溫津貼,好像有幾百塊,具體多少就不清楚了。”一郭姓環衛工人告訴記者,單位每天會給他們發水。炎熱的夏季,她每天仍需“全副武裝”,“一是為了安全,我們都穿帶反光標誌的工作服,另外就是穿長袖長褲可以遮陽。”

在白雲大道的一個快遞網點,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規章制度較為規範,除了計件的提成工資外,天氣超過35℃以上,都會給員工發放高溫津貼,“上級公司每個月都會發一份統計郵件過來,標註符合發高溫津貼的日期。”

“我們單位大部分員工在車間工作,每年都發高溫津貼,今年一人是1000元的標準。”我市一家規模較大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是一次性發放高溫津貼,比12元/天的標準要高一些。

此外,記者在一些建築工地、餐館等走訪發現,大部分人沒有領到高溫津貼。

“我在工地上做木工,工資按天結算,沒聽說有高溫津貼。”當日上午11時,城區一工地,張師傅剛剛停下手上的活,身上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他表示每天上午、下午都有人送西瓜、冰水、綠豆湯、藿香正氣水等。

據建設方相關負責人介紹,一般會避開中午高溫時段作業,到下午三四點再開工,晚上晚點下班。記者瞭解到,張師傅雖然沒有高溫津貼,但因為天氣炎熱,他們每天的工資比之前要高。

疑問:高溫天氣下因工作中暑,算工傷嗎?

“天氣這麼熱,萬一工作時中暑,算工傷嗎?”不少市民發出疑問。

2012年,國家安監總局、人社部等部門聯合下發《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其中第十九條規定:勞動者因高溫作業或者高溫天氣作業引起中暑,經診斷為職業病的,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市人社局工傷保險科相關負責人介紹,中暑可以算工傷,但是有個前提,就是經診斷為職業性中暑。何為職業性中暑?即在高溫作業環境下,由於熱平衡和(或)水鹽代謝紊亂而引起的以中樞神經系統和(或)心血管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

我國《職業病目錄》將物理因素所致中暑列入職業病範疇。這類從業者一般長期在高溫環境下作業,有高溫接觸史,如鋼鐵工人、建築工人和環衛工人等。

投訴:未領到高溫津貼,可向勞動保障監察機構投訴

市勞動監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規定,防暑降溫飲料不能充抵高溫津貼,高溫津貼屬於勞動報酬(工資)的組成部分,該發而不發屬於違法行為。

記者從市勞動保障監察局瞭解到,近段時間以來,暫未接到未發放高溫津貼的投訴。去年,市勞動保障監察局處理了4起投訴未發放高溫津貼的案件。

為保障高溫天氣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7月2日—8月3日,我市勞動保障監察部門在全市集中開展專項檢查,重點檢查招用農民工較多的各類在建工程項目,加工製造、餐飲服務等勞動密集型企業以及勞務派遣等用人單位高溫津貼發放情況,未按規定發放將被嚴處。如勞動者未領到高溫津貼,可向勞動保障監察機構舉報投訴,市勞動保障監察局舉報投訴電話2376376。

據瞭解,對於群眾舉報投訴和在日常巡視檢查中發現未按規定發放高溫津貼的用人單位,按照《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相關規定,責令用人單位按時足額髮放;逾期不整改的,處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罰款;對於情節嚴重,造成社會不良影響的案件給予公開曝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