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看見柴靜的《看見》

柴靜《看見》:柴靜的文筆、對閱讀的飢渴、對觀點的整合能力、講故事的技巧,在國內媒體人中絕對是一流的。

您是否看見柴靜的《看見》

央視知名記者、主持人柴靜,首度出書講述十年央視生涯。個人成長的告白書,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

柴靜個人成長的自白書。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嚐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央視最受歡迎的女記者和主持人,柴靜從未停止反思和追問,《看見》告訴你柴靜何以成為柴靜,她經歷過什麼,思考著什麼,又記下了什麼

我們自己的故事。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在柴靜的節目和文字中,無論是汶川地震、徵地拆遷、家庭暴力,還是盧安克、藥家鑫,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在他們身上,也可以看到我們自己,他們的故事,某種意義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您是否看見柴靜的《看見》

前言

《看見》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我試著儘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已。

您是否看見柴靜的《看見》

內容簡介

您是否看見柴靜的《看見》

柴靜照片

十年前她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臺新聞主播,卻因毫無經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場記者後,現實生活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她一點一滴脫離外在與自我的束縛,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地震、兩會報道、北京奧運……在每個重大事件現場,幾乎都能發現柴靜的身影,而如華南虎照、徵地等剛性的調查報道她也多有製作。在書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為時代留下私人的註腳。一如既往,柴靜看見並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三重內涵:

1.柴靜個人成長的自白書: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嚐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央視最受歡迎的女記者和主持人,柴靜從未停止反思和追問,本書告訴你柴靜何以成為柴靜,她經歷過什麼,思考著什麼,又記下了什麼。

2.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華南虎照事件、藥家鑫事件……在新世紀頭十年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靜的身影,通過她在新聞熱點第一線的真實記錄,我們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讀懂中國,瞭解我們身邊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的與我們的命運休慼相關的大事,知道它們如何發生,我們又該怎樣面對。

3.我們自己的故事: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在柴靜的節目和文字中,無論是汶川地震、徵地拆遷、家庭暴力,還是盧安克、藥家鑫,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在他們身上,也可以看到我們自己,他們的故事,某種意義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經典語錄

  1.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
  2. 要想看見,就要從矇昧中睜開眼來。
  3.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意識,那才相當於死。
  4. 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矇昧中掙脫,這才是活著。
  5.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
  6. 道德,不是沒有弱點,而是看清它,然後抑制它。
  7. 什麼是人文主義者?人文主義者,就是不往地上砸瓶子。
  8. 你生活得太塑料了,不真實。
  9. 別當了主持人了,就不是人了。
  10. 你問一個問題的時候,你期待答案嗎?你要不期待,你就別問了。
  11. 人在關口上,常是一些看上去荒唐的事起作用。
  12. 你可小心,別變成最初你反對的人。
  13. 用你的皮膚感覺新聞。
  14. 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 才會忘記自己。
  15. 你可以選擇不當記者,但是你當了記者,就沒有選擇不去的權利。
  16. 我摸著血管,這就是最原始的東西。活著就是活著。在所有的災難中,這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
  17. 回憶太痛苦,但痛苦也是一種清洗,是對犧牲人的告慰。
  18. 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輕慢。
  19. 人在那種苦快意的痛苦裡毛髮直豎,電子樂裡失真的人聲像在金屬上兇狠的刮刺,繩索突然全都繃斷了,我睜開眼,像一隻重獲自由的小獸,久久的凝視著這個新的世界。
  20. 我們都痛恨用馬賽克壓在人臉上的醜陋和不尊重。
  21. 對遭受的侮辱,不需要憤怒,也不需要還擊,只需要蔑視。
  22. 什麼樣的人能理解人?聽別人說話的人。
  23. "我們的社會為什麼不接受同性戀者?""因為我們的文化裡,把生育當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愛情,應該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度,而不是一個器官對另一個器官的反應。
  24. 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門吱呀一聲關上後,在這裡人們如何相待,多少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基本面目。
  25. 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到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
  26. 今天你的權利受到損害,你不說話,明天你就會失去更多的權利。
  27. 準確是記者這一工種最重要的手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之中,我們需要提醒自己:決不能走到探尋真相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