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哪些文化名人?

用户68708500


[第28期]

中国铁路之父

Meeting

一条窄窄的麻石巷子,一座原汁原味的西关房子,太阳洒在满洲窗上折射出彩色的光线。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轻轻推开了面前的趟栊门。这是原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办公室副研究员胡文中先生(下称胡老师),这里是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42号的詹天佑故居纪念馆。

原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办公室副研究员胡文中先生

讲起詹天佑的生平和事迹,胡老师总是滔滔不绝。

1861年,詹天佑出生于广东南海县(今广州荔湾)的一个普通家庭。1871年,詹天佑父亲詹兴洪,从一位澳门经商的老朋友谭先生处得知,容闳要招考首批赴美留学幼童的消息后,起初是舍不得儿子远赴外洋。但见多识广的谭先生,觉得詹天佑资质聪颖,学成归国必大有发展前途,因此力劝詹兴洪送子投考,并承诺把自己的四女儿谭菊珍许配给詹天佑,待学成归国后成亲。詹兴洪这才同意了詹天佑报考。1872年,年仅11岁的詹天佑,成为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

1872年詹天佑(左)到达美国后与同学潘铭钟合照

1881年,詹天佑回国。1884年10月,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邀请其回到广东,在广州黄埔广东实学馆(后改名广东博学馆)任外文教习。正是在1884年10月-1885年2月的这段时间里面,詹天佑趁着空暇编修了家谱。这本家谱就成了后人考证詹天佑故居遗址以及事迹的重要依据。

詹天佑在耶鲁大学毕业照,第四排左三为詹天佑

1887年,詹天佑当真与谭菊珍结为夫妻。在纳妾风气浓厚的时代,他终生奉行一夫一妻。他专一的爱情观常常受到后人点赞。据记载,詹天佑看到夫人谭菊珍平时吃饭较慢,常常饭未吃完,饭菜先已冷了,就专门设计订造了一套保温餐具,供夫人专用。

詹天佑家庭合影

1888年,詹天佑转入了中国铁路公司,从此把毕生贡献给了中国的铁路事业。

1905-1909年,短短四年时间,詹天佑负责设计并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营运的主干铁路。就是这条铁路,让詹天佑闻名中外。

詹天佑

1911-1913年,詹天佑在广州黄沙任粤汉铁路(广东段)公司总理兼总工程师。在辛亥革命期间,他决心坚守岗位。在詹天佑的影响带动下,粤路公司无一人离去,保证了铁路的正常运转。此后,詹天佑北上继续推进铁路事业。

1912年商办广东粤汉铁路黄沙车站

詹天佑的8个子女出生于6个不同的地方,铁路修到哪,詹天佑就把家安在哪,工作敬业、居所简朴。胡老师指着一张老照片说到:“这个简陋的房子就在铁路旁,詹天佑就在房子前的吊床上休息。他一生为官清廉,从不接受钱财馈赠。他多次在工作上立功获奖,总是把奖赏分予辛苦工作的下属们。”

1899年在锦州路段工作时,詹天佑把家安在工地上

经历近百年的社会发展后,1993年詹天佑的孙子詹同济根据家谱记载,来到广东寻找爷爷的故居,到了今广东南海寻找“十二甫”,结果南海地志办说“十二甫”其实在今广州荔湾,于是他又找到了荔湾区地志办。胡老师表示,他们接到线索,称詹天佑的曾孙曾就读于广州市二中。结果他们在校友录中真的找到了詹同伟的子女,从而联系上了詹同伟。詹同伟提供了一本詹天佑编修的家谱《徽婺庐源詹氏支派世系家谱》复印件。胡老师说:“我们在家谱上查到,詹天佑祖父詹世鸾,为子弟申请入籍管辖居住地西门外十二甫的广州府南海县。这本家谱为我们提供了文物依据。但时隔这么多年,很多地貌与以前根本不一样,寻找工作陷入了僵局。”

直到1995年,詹天佑的外甥孙徐剑海先生找到胡老师,称自己能找到詹天佑的故居。徐剑海是詹天佑四姐詹和仙的外孙,幼时曾常和父母来此故居。当时他根据回忆,特意画了一幅草图。在草图上,他还注明“天佑天佐我舅公,世居西关柳坡涌。芽菜二巷出生地,柳坡桥向水月宫。”并特意带着地志办的人员到十二甫认证詹天佑故居。为慎重起见,胡老师还特意到广州市房地产档案馆,查阅了40年代十二甫西街经界图,一系列地名和徐先生描述的都能对上号。这才确认了詹天佑的故居遗址!

现在的广州詹天佑故居纪念馆就是在当年的故居遗址上建成的,建筑保留着西关屋的风格。据胡老师介绍,屋内陈设是参照一张北京詹天佑纪念馆的旧玻璃底片来布置的,一张八仙台、几张老木椅,一侧墙上还悬挂着一副对联“幽芳淡冶仙为侣,傲骨嶙峋世所稀”,这对联是詹天佑一生为人的写照。纪念馆内的镇馆之宝之一,是詹天佑珍藏的有自己传记的耶鲁大学同学录,另外就是詹天佑编写的家谱复制件,这正是詹天佑的嫡孙詹同伟提供的。

詹同伟今年94岁了,笑眯眯的脸庞,一身运动便装,简朴而精神。尽管詹天佑在他出生时已过世了,但爷爷传下来的精神和家风却影响着他的一生。“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这是爷爷留下来的总的家训,自小父亲也是这样教导我们的,认真学习,尽力建设国家。”

詹同伟先生

从父亲口中,詹同伟知道不少詹天佑的故事。詹天佑爷爷是暖男,他对妻子从一而终;他又是一个工作狂,总是废寝忘餐地工作,甚至曾在工作忘我之时,拿起茶杯喝茶却误喝了墨水。

让詹同伟印象最深刻的,是1982年作为嫡孙在北京参加了詹天佑迁墓仪式。詹天佑夫妇的棺柩清出土面后,从棺内捡拾的遗物有詹天佑翡翠帽花一枚,詹夫人首饰几件,仅此而已,别无它物。随后,夫妇二人的遗体连同棺柩一起被火化。“几天后,三叔詹文耀捧着爷爷的骨灰盒,我捧着奶奶的骨灰盒,送到新墓道。为了让后人知道这个事件,我写了一首诗:公元一九八二年,詹公天佑墓移迁。起棺火化捧灰盒,葬在青龙桥站边。碑文记载生平事,铜像屹立墓道前。一生业绩人敬仰,继承公志猛加鞭。”詹同伟回忆道。

北京詹天佑铜像及墓

詹同伟家里的摆设跟大多数老广别无二致,光亮、简洁的客厅,几件木质家具,老先生闲来喜欢看看电视打发时间。电视柜上放着孙子结婚时与二老的合照,还有一个詹天佑故居纪念馆建成开放的纪念碟,满是温馨。

由于生活工作的忙碌,过去,詹同伟很少跟子女提起自己的爷爷詹天佑。直到女儿詹佩霞三四年级时读到关于詹天佑的课文,好奇之下问了父亲,才知道詹天佑竟是自己的曾祖父,自豪感油然而生,也一直秉承着家训的精神做人做事,教育后人。

詹佩霞女士

2001年,为纪念詹天佑曾在黄沙的粤汉铁路工作,詹天佑铜像在黄沙落成。清明前后,詹佩霞夫妇都会到黄沙的詹天佑铜像前献上鲜花,作为后辈对先人的心意。而自己小家庭的清明祭祖,詹佩霞表示,其实他们跟大多数普通家庭都一样,准备些鲜花、烧肉和先人爱吃的食品就好了,没有特别的仪式,不需要很浓重,一切从简。

黄沙詹天佑像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者、游客慕名前往詹天佑故居纪念馆参观、学习,学校也会定期组织学生学习他的事迹和为人处世的态度。詹天佑留给我们的,不仅有一项项伟大的铁路工程,更有宝贵的精神财富。

游客在参观詹天佑故居纪念馆

出品:广州日报大洋网全媒体新闻中心

图文:吴雪莹

采访:罗枫霖、吴雪莹

部分图片由荔湾区地方志办公室、詹天佑故居纪念馆提供


大洋网


广州出产的文化名人真的不少

洪秀全(1814~1864)小名伙秀,族名仁坤,后因避讳天父爷火华而改名秀全。秀全出生于花县官禄㘵村一个农民家庭(一说出生于福源水村,后举家迁往官禄㘵村),其祖先洪㳂三于康熙年间从嘉应州石坑村迁来花县,洪秀全为第六代;其父镜扬,勤劳朴实,为人公正,曾任官禄㘵的“堡尊”,对掌管村中事务,调解族人纠纷,都有较高威信。

朱执信,名大符,字执信,祖籍浙江萧山,出生于广州。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读广州教忠学堂,与舅父汪精卫及古应芬等组织群益学社,探求新知。光绪三十年考取官费生留学日本,入法政速成科。留学东京期间,博览群书,广交朋友,结识了孙中山、廖仲恺等人,深受革命思想影响。光绪三十一年,经胡毅生介绍,参加了在东京举行的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并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评议部评议员兼书记。


张维屏(1778~1857),字子树,号南山,晚年又号老渔,广东番禺人。父亲张炳文,曾任四会县学训导,因而家学渊源,熏陶有素,幼即能诗。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时年十三,应县试。同里方姓者,家有园池一区,值白莲盛放,招集名士赏莲赋诗,张维屏时所作诗最好,方氏便以女许配给他。但尚未成婚,该女病逝,他写诗哀悼,词哀艳动人,为时人所传诵。嘉庆九年(1804),参加广东乡试,中举人。及至京会试,落第,返粤和番禺林伯桐、黄乔松、段佩兰,香山(今中山)黄培芳,阳春谭敬昭,南海孔继勋在白云山筑“云泉仙馆”,据蒲涧廉泉之胜,为日夕诗酒唱酬之地。广州知府伊秉绶,特为之书“七子诗坛”匾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