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太极拳名家真的仅有“四两力”吗,你怎么看?

冯学余


“四两拨千斤”这句话见之于清末的一片武学著作中,《太极拳论》大约是17世纪的中期。原话是“查四两拨千斤之句 显非力胜。”这篇文章相传是一个叫王宗岳的人写的,但实际上这篇文章是由武禹襄拿出来,给杨露禅品评的。因此后世对这篇文章的作者都有争论。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只讨论四两拨千斤,这句出自这篇文章的名句。

今天大多数练武术者,多以招式或者拳法的丰富性为主。虽然大家也都知道劲路这个概念,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李小龙曾经在他的训练中就强调过这样一个观念,没有劲力的招式是毫无用处的。因此,我们很多人也都看过一些李小龙的截拳道训练资料,在他的训练资料中,有大量的力量训练,柔韧度训练,速度训练。在李小龙的著作中,这些都是他对提高劲力的综合训练。

那么劲力是什么?和四两拨千斤有什么关系呢?

四两拨千斤是一个,表面看充满了量化单位,而本质上明显带有东方哲学色彩的语言。四两和千斤虽然是数量单位,但是我们作为今天的人,完全有理由忽略数据,而把焦点集中在数据背后他所要表现的内涵上。四两就是200克,而千斤我们都知道是500000克。这两个数据之间的差距才是这句话的重点。他代表了两个有着巨大差距的质量在进行对抗,而那个渺小的只有200克的质量,却能轻松拨动那巨大的500000克。这个惊人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这其实正是古人要告诉我们的事实,或者说古人希望用这样的语言启发我们去思考,什么叫“四两拨千斤”?怎么才能做到?

“四两拨千斤”就是一种发力方式,也就是李小龙所说的劲力。(但要说明,李小龙并没有真正得到这种他所最求的劲力。这个问题另开文章讨论)

还是用李小龙做个例子,他在长岛武术节时曾表演过寸拳,把人击出数米,跌坐在椅子上。那么他在打寸拳的时候有几个特点,第一,拳头的距离离对手很近。第二,身体的动作很小。并没有像拳击那样的出拳动作。


第三,我们几乎看不到李小龙的爆发力有多大?


但是我们却能从被打者摔出去,并跌坐在椅子上的结果来反衬出,李小龙这一拳的威力。

就是典型的中国武术的特征。


他不会像拳击或散打,攻击时那样虎虎生威。



它所有的威力都体现在结果上。甚至还有更极致的表现,就是旁观者,甚至都看不出效果的时候,而被打者可能已经崩溃了。

讲这个例子是为了解释劲力,尽力是一个目前还很难,用科学标准的语言来描述的东西。只能说劲力就是一种不同于我们习惯的发力模式。但本质它仍然是属于一种发力。这种发力有它自己的标准,技术要求,训练要求。是一个在传统武术界,几百年上千年来口耳相传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技术和技巧。

那么“四两拨千斤”这里的数量单位,不要成为我们现代人理解古文时的执拗。四两并不是真的200克,而千斤也不是真的500000克。在回顾一下李小龙的寸拳,那很像是,用500000克再打200克的效果。是不是?

一位专家曾经说过,表面看是四两拨千斤,实际上是千斤打四两!

那么在解释一下古人为什么要说四两拨千斤?这是古人的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相信。在清朝的时候,现代科学,还没有被被清朝接受并引入到中国。中国的文学语言,就是这样的一种形容和比喻的语境。这种语言结构的束缚,是那个时代的古人无法跳脱的历史原因。


姚宇


太极拳是一种"学力而有为"的拳术,不是以强力抗强力的,也不是用蛮力强打的,和"四两力"没有关系。它是一种运用力量的学问,是变化力量用的,是巧妙运用物理力学三原理的最佳方法。它是一种运用力量的科学学说。

仔细来说,就是指不推不动,一推就动,不推还动三种状态。

一,不推不动,也就是牛顿第三定律,讲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正向力就有反向力,指出两者的力量大小相等,一方向相反。比如太极拳讲的"以静制动”和"一静无有不静","立如抨准",“支撑八面",‘’静若山岳",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二,一推就动,是牛顿第二定律,磨擦力和推动力,也就是推力和阻力,有多大的推动力就有多大的磨擦力,有多大的推力就有多大的阻力,两者成正比,不成反比。例如太极拳中讲的"一动无有不动",“人不动,我不动,人一动,我先动","力从脊发""发力须中正安舒,专注一面""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千变化,而理为一贯。讲求以静制动。

三,不推也动,也就是牛顿弟一定律,惯性定律。一旦物体受到外在力量的推动之后,就会产生一定的运动轨迹,均减速运动,既便推力(外力)消失,也会继续运行。太极拳谱讲,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引进落空,偏沉则随,粘即是走,走即是粘。而反对双重不动,不能变化之病。重心在我不在人。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不明白惯性定律(比如不倒翁),则不会懂得力量运行方法的。

所以,我们不要狭獈理解太极拳的用力方法,而是应以科学及全面的方式认识它,才能深刻把握真正的太极拳奥妙。


丰丰224616993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之一,属于内家拳。讲究的是少力胜多力,以柔克刚。

太极拳包含着道家的思想,老子《道德经》所言: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那么太极拳中所说的“四两拨千斤”真的是用“四两力”来战胜“千斤力”吗?

其实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的。

所谓“四两拨千斤”只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形容以柔克刚的道理,讲究的是以少力胜多力,而不是无力胜多力,在力量悬殊过大的时候,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事情,就好比一个学习几年太极拳的10岁毛头小子和一个没有武术基础的1米87大汉对打,根本不会有悬念,因为想要四两拨千斤,至少得有那四两力。

我虽然没有学过太极拳,但是也曾跟过一个自幼学习武术的老师傅学过几招咏春拳,咏春也算是内家拳,所以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多共同的道理。不管是太极还是咏春,招式之间都会有“圆”,这个“圆”就如同画一个太极,通过这样的招式将别人的蛮劲巧妙地带出去化解,甚至会让这个打过来的力回到击打者自己身上,这就做到借力打力的效果。

再加上各种招式的灵活,做到敌强我弱的形式,有一个叫做“引进落空”,以柔劲对抗蛮劲,甚至故意引诱对方击打自己某个部位,然后在对方来的时候,突然将自己放空,化空,沾着对方的劲,来摧毁对方。

师傅曾经说,不管是学习咏春也好,太极也好,任何武术也好,最重要的是不要流于形式,学会一个花架子,所谓乱拳打死老师傅,就是因为太注重招式,学习武术应该要锻炼自己的反应能力,和自己的内在的“意”“武学精神”。

现在的传统武术之所以落寞,就是因为把心思都放在一招一式上,变成了表演好看的花架子武功,把武学真正的精髓丢了。还有一点就是,以前的传统武学是真正的搏杀之技,而不是用来对打对抗的,所以传承是非常严格的,有些武学就因为难以找到品性合适的传承者而失传,所以也造成了传统武学的凋零,结果如今落得个人人皆可欺辱的地步,虎落平阳被犬欺,可叹啊!

【闻尘杂说】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带你探寻中国古代各个学说的思想与魅力。


闻尘杂说


谢友邀,对此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个人认为他们不但有力而且还有远超常人的很大的力,一种非同寻常的力,说它非同寻常是因为它是用特殊方法或者说特珠手段练出来的。我的老师教我的太极拳,无门无派,不进行体能训练,不举重,不长跑,不打砂袋,不抖大杆,于技击不练出拳速度擒拿摔打,甚至在思想上要放弃对博击技术乃至养生疗疾延年益寿的欲求,不求有功,不求有效,不求有法,太极者无为也。

历史上的太极名家应该都有超常之力,这种力的质量随练者对太极之理的理解不同,功法不同,功夫长短而有区别。在众多太极著述中有一篇当今各门派公认的被奉为经典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有两句叙述:“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里所说的四两拨千斤,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练就千斤力,只用四两功。没有千斤力的后盾,四两拨千斤只是个空谈。可以想见,一个静止或高速旋转的乒乓球,被一个体积小一半的铁球直线攻击时是个什么样的结果,反之一个直线攻击的乒兵球碰到一个高速转动的体积较之小一半的铁球上,又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这个实验不难做,这大概就是四两拨千斤的前提,客观的说,既便是有千斤力,同时也要有技术上和(与对手在搏击运动中)时空上的配合,能做到所谓“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唯理一贯”,“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否则也不能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至于这几个条件在实际运用中如何才能协调配合的天衣无缝,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得靠师传和自悟了。作为太极爱好者,以上属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敬请见谅!


上善若水125944379



谢邀。历史上的太极拳名家真的仅有四两力吗?传武太极拳,四两力来自拳谚,四两拨千斤。并非太极拳名家真的只有四两力。少林十八罗汉中有两句拳谚,(前推十匹马,倒拉九头牛)。真的能这样吗,绝对不能。四两力真正的深层次的理解是,修练太极拳的武者,面对挑战者,能用以小胜大,以弱胜強。用技巧来战胜对手。


去年初太极雷与打假狂人的对擂,现代搏击秒杀太极雷,在绝对的力量不对等的情况下,想用传统的太极拳中的四两力和技巧来取胜,太极雷的惨败,足以能佐证。想用太极拳的四两力,太极拳的技巧,来取胜绝对力量強大者那是办不到的。对此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阅读头条号永远的搏击迷写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有专业,理性的分析,值得欣尝。

旧时的传武太极拳名家,有很強大的武术力量基础。自太极拳问世以来,他们吸取了太极拳中的精华,改良,創编了以自己姓氐命名的太极拳。这就有了现在的(陈,杨,孙,吳…),各派太极拳的存在。各派太极拳有各自的特点,陈式太极拳讲究,上下,左右缠絲劲,杨式太极拳以舒展大方,轻柔舒缓见长,孙式太极拳,对呼吸的要求有吸开呼合的要求。吳式太极拳以拳架各式紧密配合为要。在现代搏击,科学的训练方法未传入当时,传武太极拳各家门派,占山为王,囗传身授,有传武的过硬基础,配合传武太极拳的技巧融合,能以小搏大,以弱杀強。这就有了四两拔千斤之说。这就是你要的历史上的太极拳名家真的只有四两力的回答。正确如否,欢迊点评。


小天使FB


历史上的太极名家真的仅有“四两力”吗?

过去的前辈肯定不止是有这四两劲。不过现在的太极拳大师很多只有这四两劲了。

首先这“四两劲”是牵动对方重心的劲力。不需要太大。可以说是劲力游戏。要练出这“四两劲”不容易,能练出来的可以说太极拳有一只脚进了门槛。

但是过去的拳师是与人性命相搏,这种东西根本接不住外家拳的鞭稍劲。

前辈如何练拳笔者看不见也不想找传说来说事。只是想各位看官瞧瞧摔跤手如何练习的。然后想想自己练的拳和人家比如何就心里有数了。

祝身安体泰福寿安康。


紫云观涛


太极拳有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个人理解两层意思。一是像物理的杠杆力一样,巧力是建立在实力上的运用。二是从品质说,要会动脑筋以心击之方显功力。总之,太极拳博大精深,不费功夫,不结良师难有易成之法。谢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