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书写新时代法治拥军答卷(张全连 赵丽)

海门:书写新时代法治拥军答卷(张全连 赵丽)

灯火阑珊夜海门

建立“军人军属法律援助中心”,通过完善信息通报、案件办理、联络员例会等制度,使法治拥军有章可循;发放“法律拥军联系卡”,在各街区、乡镇司法所、村(居)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及时处理涉军纠纷;开辟“绿色通道”,选派“名优律师”坐阵“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专题解答军人军属涉法难题……

军地携手行,共筑强军梦。近年来,海门市司法局找准汇聚强军正能量,传递法治好声音结合点,不断创新思路,拓展法治拥军领域,构建起具有海门特色的全覆盖、多层级、标准化、高效能的法治拥军新体系。

海门:书写新时代法治拥军答卷(张全连 赵丽)

央视报道海门拥军工作

“海门是一座有着爱国拥军光荣传统的城市,1984年7月,全国首个‘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在这里诞生,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及《人民前线报》等新闻媒体,曾对海门市双拥工作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新华社曾播发长篇通讯《海门双拥启示录》、光明日报以《海门再掀双拥潮》、解放军报以《双拥奇葩绽放江海之畔——来自江苏省海门市的双拥工作报告》为题,全面讲述了海门市实现经济发展与军事建设同步迈进的情况。” 海门市司法局局长茅敏勇介绍。

海门:书写新时代法治拥军答卷(张全连 赵丽)

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陆续报道海门拥军工作

进入新时期,海门双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坚持法治拥军护航强军征程不动摇,全市先后依法受理涉军维权案430多件,累计为军人军属挽回经济损失670多万元。凭借对法治拥军的执着坚守,先后两度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获得“江苏省双拥模范城”七连冠,捧回首届全国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工作先进单位奖牌。如今,法治拥军的“海门模式”、“海门经验”品牌在全国叫响。

海门:书写新时代法治拥军答卷(张全连 赵丽)

海门被国家授予“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搭建平台,维权网络全覆盖

“不用我操心,你们就帮我父亲讨回公道,让我安心部队工作。”7月19日,正在部队服役的海门籍士官高某平回家探亲时,专程来到海门市法律援助中心,握着法援中心主任陆恺的手不停地道谢。

原来,高某平的父亲于今年初去农贸市场买菜途中,不慎被一辆违章逆行的货车撞倒,致其头部受伤、多处骨折。高父伤愈出院后,数次与肇事司机协商赔偿无果,无奈之下,老人拿着住院病历、交通事故认定书等资料到市法律援助中心求助,陆恺核实情况,立即指派专职律师承办该案,最终双方当庭达成赔偿协议,高父顺利拿到了赔偿金。

海门:书写新时代法治拥军答卷(张全连 赵丽)

现役军官现场申请办理法律援助

“ 民无防不安,国无防不强。依法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事关国防和军队建设。”陆恺说,近年来,海门市司法局着眼“整盘棋”,做好法治拥军制度设计,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军人军属法律拥军工作的意见》,定期邀请军人、军属召开“军地座谈会”,收集意见和建议。出台《为现役军人及军属提供法律援助实施方案》等制度,明确法律拥军工作的指导思想、机构设立、工作职责等内容;明确义务兵、供给制学员及军属,烈士、因公牺牲、病故军人的遗属,军队文职人员、在编职工随军家属、军队管理的离退休人员、以及执行军事任务的民兵预备役人员免于经济困难条件审查,让更多军人军属受益受惠。

海门:书写新时代法治拥军答卷(张全连 赵丽)

涉军维权工作站工作场景

打牢法治拥军基础,在江苏首创“组、办、庭、站、所”维权工作组织模式,形成横向到党政军各部门,纵向到市乡村三级的维权工作网络。专门建立16个综合服务、矛盾调解、信访接待、法律援助一站式服务平台,做到“一个大门进来,多个窗口服务,一幢楼内解决”,打通军人军属依法维权“最后一米”。

在此基础上,开通远程视频调解系统、依法维权专线通道,做到问题网上反映、调解网上指导、维权网上完成,使法治拥军工作步入信息化“快车道”。去年以来,全市借助现代信息手段,依托三级实战服务平台,先后接待来访140多人次,协调处理涉军纠纷50多起,受到军人军属点赞。

海门:书写新时代法治拥军答卷(张全连 赵丽)

南通推广海门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

多策并举,撑起法律“保护伞”

今年6月,现役军人章华向海门市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军人军属法律服务接待岗”律师反映,其父亲于去年1月在某建筑公司做瓦工,当时约定“工程结束后结清工资”,谁知完工后包工头麻某写了一份欠条并“失联”。

中心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立即启动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并指派曹红霞律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服务。曹红霞结合相关证据,在法庭从法理、情理入手,详细陈述包工头麻某的侵权事实,在法官和律师的帮助下,章华父亲最终拿到被拖欠的血汗钱。

海门:书写新时代法治拥军答卷(张全连 赵丽)

法治文艺表演进军营

“像章华这样通过法律援助解决涉军纠纷的今年已有8例。”海门市律师协会会长尹秀刚告诉记者。

为让法治阳光照亮军人军属心坎,近年来,海门司法局大力推进法治惠军项目,建立涉军法律援助跟庭监督、结案回访等制度,对行动不便的伤残军人、军烈属和复转军人实行上门服务。加强与人民武装部、部队政治部门在涉军案件调处、法律释明、判后回访答疑等过程中的协调配合,依法做好涉案官兵及军属的思想工作,确保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海门:书写新时代法治拥军答卷(张全连 赵丽)

海门成立军人军属法律顾问团为现役军人提供法律服务

注重动态前移,每年新兵在入伍,将《维权知识手册》、“法律援助卡”和“联络员服务卡”发到新兵手中。健全涉军维权诉调对接机制,出台《关于做好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把涉军维权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安建设范畴、纳入社会创新治理目标考评体系,为军人军属撑起法律维权的一片蓝天。

从全市律师事务所选派优秀律师,定期进驻“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对军人军属申请法律援助坚持咨询电话优先解答,来访优先接待,案件优先受理原则。组建“律师顾问团”和法律志愿者队伍,对涉及军人军属婚姻家庭、土地承包、劳动合同、侵权等纠纷,注重运用教育、疏导、协调等方法,强化调解,确保案结事了,把各类纠纷隐患消除在萌芽,增强了军人军属的法治获得感。

海门:书写新时代法治拥军答卷(张全连 赵丽)

涉军维权工作站为军人军属答疑解惑

军地携手,绽放法治拥军花

“军民一家人,鱼水情更深;鱼在水中游,有鱼水长流……”这首流传在海门民间的童谣,既是海门法治拥军的一个缩影,也是海门市司法局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持之以恒抓好法治拥军的生动注解。

“唱响法治歌,奏强惠军曲。”海门市司法局副局长施建胜告诉记者,将双拥意识作为国防意识的重要组织部分,将双拥融入城市的血脉,成为海门独特的城市精神。近年来,海门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法律拥军工作特点规律,不断延伸法律服务触角,310多个公共法律服务岗和司法行政服务站,1400多名法律服务志愿者遍布全市12个镇区、295个村居,为新时代法治拥军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海门:书写新时代法治拥军答卷(张全连 赵丽)

海门市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相关规章制度

坚持以法律人,以文化人。与部队签订《军地法治拥军共建协议》,定期培训驻军法律骨干,定期组织心理咨询师深入军营开展“心防护国防、同心保长安”主题活动。制作劳动争议、医患纠纷、征地搬迁、“军人军属优抚优待政策规定”等“普法套餐”,深入开展“法律援助进军营”系列宣传活动。选派优秀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志愿者,组建“法律拥军宣讲团”,利用新兵入伍、转业复员、战备训练等时机,开设“军营法治讲堂”,通过定期组织“法治图片展、赠送法律书籍、开设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文艺巡演”等“送法进军营”活动,将法治植入到官兵心中。

近年来,全市先后组织法律进军营活动60多场(次),帮助驻海部队清理借用、租赁给地方单位和个人的土地房屋等20余起,向部队赠送法治书籍1000多套,官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显著提升。

海门:书写新时代法治拥军答卷(张全连 赵丽)

海门市举办“送法进军营”法律服务活动

“富国与强军好比鸟之双翼,只有同频共振方能展翅腾飞。”茅敏勇向记者表示,海门司法行政系统将顺应军人军属美好生活新需求,立足司法行政职能,唱响法治拥军主旋律,巩固江海“绿色长城”,全力打造新时代法治拥军“升级版”,让法治拥军之花在素有“江海门户”之称的海门大地尽情绽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