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影院不把以前的電影再拿出來播放?

吐壕


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老電影大部分人都已經看過了,很難吸引大量的觀眾去影院觀看,這樣影響票房收視率,其商家收益減少,自然不願意推出。

其二,眾所周知,目前一部電影上映兩三個月以後,就會在各個網絡平臺看到新片,如愛奇藝、騰訊等等,要想看老電影,直接在家看就可以了,既不花錢,也不浪費時間。


其三,經典電影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導演有時候寧可選擇翻拍,根據個人的理解,加上新的元素。給原電影再加一個“新”字,既有老片的回顧,又有新片的欣喜,如《新龍門客棧》、《新上海灘》等。

其四,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有些動作、技巧和效果以前達不到的,現在都可以,尤其是3D電影,其效果是老電影無法比得上的,那麼,重新拍的效果,一定比過去好。就像《西遊記》系列,因為新科技的出現,讓電影更完美的呈現出神話帶給人的想象空間。

其五,當然,也有將老電影拿出來的播放的,如 內地1998年上映的影片《泰坦尼克號》,又在2012年4月10日登陸中國電影院,但是以3D形式再次亮相大銀幕。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因為受《阿凡達》啟發,決定用這一高科技手段重新制作當年由凱特-溫斯萊特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主演的《泰坦尼克號》。因為此片曾轟動一時,兩位主角也由此而出名,影片中場面宏大,一座座海上冰山,倘若用3D製作出來,效果一定更震撼,但製作過程也很不容易,整個製作過程耗時約一年至十四個月。

即使如此,此片上映的效果也沒有想象中的火爆。


所以,如果不是非常有價值的電影,更難重新到電影院上映。畢竟新電影太多,老電影再經典,已經根入人心,大部分人會去懷念,追憶,卻不想再花時間和金錢去電視院觀看。


鯨魚電影


在中國,為什麼影院不把以前的電影再拿出來播放,關鍵在於,這個事不是影院一家說的算的。

影院只是一部電影的播放場所,一部電影要想在影院公開放映,主要涉及到兩方面的許可,一是版權方的許可,二是文化主管部門的許可。版權方的許可,無非就是通過一家發行商簽下發行合同,這是有年限的。主管部門的許可,就是某部電影獲得放映許可證書,我們在公映的電影前都看到一條龍飛過,然後下面蹦出一行字。這就是俗稱“龍標”的放映許可證。經典老片子要想合法公開放映,也必須拿到這兩個“許可”。如果搞不齊兩項許可,電影哪怕再經典,影院也不敢違法放映的。

如果放映版權已經過期,光憑影院是不可能搞定的,因為影院沒有發行資質。除非有一家發行公司願意去做這個事,去重新和經典老片的版權方商談、獲取發行權。但是,發行公司幹嘛要幹這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呢!

再者說,一些經典的老片子,甚至已經在網絡或衛星頻道播放了N次,要是真的需要你掏錢到影院來觀看,勢必是寥寥無幾的。

電影院作為常規的商業性質娛樂場所,盈利必然是首要任務,影院的盈利只要來自票房,也就是靠買票,上座率。

老影片的需求分散,雖然想重溫老影片的人總體數量可能不少,但是需求分散在各個時間段,不集中,所以影院的成本高。影院很難看到利潤,自然也就沒有興趣。現在的經濟大潮中,誰會幹虧本的買賣呢!更何況,現在新片如此之多,放著票房更有保證新片不上,去放老片,影院就更不會幹了!


咖咖爆米花


不請自來,近些年來,老電影重映已經不是新鮮事了。比如《泰坦尼克號》《大話西遊》等經典電影,重映過很多次。

下面,以專業的角度為你解答這個疑問,仔細看哦。

影院的權限問題(根本原因)

先講這個問題的主體影院,在外行人看來,電影院放映什麼電影是由院線決定的,這個觀點大錯特錯。電影的播放版權屬於電影出品方,不是影院,如果沒有出品方的允許,影院是無法放映影片的。舉個栗子,如果某影院想放映《功夫》,就必須得到《功夫》出品方的授權,才可以安排排片。如果沒有授權,擅自播放,屬於侵權行為,而且期間的票房收入不合法,《功夫》出品方有權要求賠償。

電影收益問題

“老電影”顧名思義,就是已經上映過的電影,這意味著很多人都已經看過了。而且想看的話,在各大視頻網站都能找得到。那麼問題來了,普通觀眾還會心甘情願的買票嗎?一般來說像《少林足球》這樣整體水平一般的電影,很少人願意掏錢去影院看。只有像《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泰坦尼克號》這樣情懷滿滿的經典片,才會有部分人願意去影院再刷一次。普通老電影,賣不出票房,影院又是盈利機構,不會做賠本的買賣,所以不會放映老電影。

老電影重映的成本問題

就算是經典電影重映,並不是原原本本的放映老版本,都後期處理過(如《大話西遊》)。一般會做修復,至少畫面得清晰,有些會做重新剪輯(比較少)。後期處理的費用不低,如果重映票房不理想,就意味著賠本。還有老電影重映,會佔一定數量的排片,這樣一來新電影的排片會受到打壓,一般來說,新片的票房潛力更大,如此一來,損失很大,影院是不可能幹賠本買賣的,所以不會放映老電影。

換一種思路,如果放映老電影比放映新片更賺錢的話,影院早就那麼做了。影院沒那麼做,說明這條路根本行不通。




漫影像


以前的電影已經有了大量網絡視頻和下載資源,電影院作為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為什麼要冒這風險?其次,再放映的版權分賬也得重新談;第三,任何一個院線都不足以覆蓋全國,僅僅大城市重映,票房沒法保證;第四,即使幾大院線聯手,如何與正在熱映的新片協調排片也是個難題,若放映時間都在上班日白天,能有幾個人看到?

從歷史上看,我國重映大片最成功的是2007年的《泰坦尼克》,破20億。且不論影片內容的殺傷力,單是卡梅隆3D製作就有了足夠的噱頭。後來的如《大話西遊》《一代宗師》《功夫》也重映過。

《大話西遊》想賺情懷錢懷舊錢,幾乎原封未動上映。想想當年大學生看本片時的一臉幼稚,現在成家帶孩子,有感動也在心裡那一句臺詞“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假如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的話,我願意對她說我愛你;假如非要給這份愛情加上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一萬年”。格瓦拉票務當時結論,“《大話西遊》的關注度達到6萬人次,但最終購票人數僅有3000多人,簡言之轉化率低,大多數可能會去看片的人發現,自己的住處和上班地點附近的影院都沒有排片,這大大影響了他們貢獻票房的動力。”最終結果,上映10天票房2500萬。

《一代宗師》《功夫》都是3D重映。據說,周星馳將獲得《功夫3D》上映後17.5%的收益,而轉制3D的花費約為2000萬。《一代宗師》經過重新剪輯,分成和轉制費沒有具體透露,只是王家衛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光轉制的費用就足夠拍一部新片了。結果《一代宗師》上映一週報收6000萬,《功夫》3000萬。

結論就是,電影不同於文學和音樂,文學和音樂儘管有火爆的新作品,經典仍然被大量購買,電影基本做不到,因為它就是個很大眾的娛樂,不屬於曾經知識分子和精英壟斷的產物。


消炎藥兒


這個說法其實只是在國內比較普遍,比如在美國,院線會分為主流院線和藝術院線(獨立院線),藝術院線一般會上映一些小眾的獨立電影,而不是每天都是超級英雄拯救世界。


這也能讓一部分只想看法國電影,想看小眾電影的文藝青年有了很好的去處。基於國內院線還沒有分級制度,所以沒辦法和其他國家一樣,院線能有獨立話語權,一切的權力掌握在廣電總局手裡。

關於重映,也不是沒有,像《泰坦尼克號》,《東邪西毒》,《2012》等片子,就有重新大範圍上映過。


另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國內延長上映日期,也算是一種變相的不斷上映,一般情況而言,一部電影的上映排片是呈衰減趨勢,畢竟每週都會有一部大片上映,因此一部電影一般能在電影院存活近一個月的排期。

而最近大火的《戰狼2》,從7月17號上映,一直到現在還沒下映,已經超過7個月,這應該算是重映了好幾個月了吧。


從成本角度來看,上映一部電影之前,需要大量的宣發投入,比如街邊海報製作,流媒體廣告投放,互聯網宣傳等等。到頭來還不知道票房的收入,能不能盈利。一般一部電影的票房,要達到三倍於投入成本,才算回本。

而且,新的電影量在今天與日俱增,看看眼下剛過的國慶檔,去掉國外電影,光國內電影的排片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焦灼程度,此時還要上映一部之前的電影,觀眾可能也不願意看到。

更何況,別看現在電影琳琅滿目,但是大電影製片公司其實兩隻手就能數完,很多以前經典電影的製片公司,當下還有新電影要發佈和宣傳排檔期,哪有時間估計以前老電影重新上映的問題。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是,你覺得懷念以前諾基亞的某款經典手機,你會拿出來用嗎,不會,你只會回憶,這手機真好,真經典。

當然了,如果市場成熟,一定會有很多獨立的院線,時不時小範圍上映一些曾經經典的影片,這也是一個市場需求,但並不大眾。

關注《大聰看電影》,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大聰看電影


最主要的問題是沒權力再放老片子 比如大話西遊 泰坦尼克號。你說我叔在村裡弄個投影儀接檯筆記本還放賭神系列呢,那個不算。

真正電影院播放的是清晰度極高的膠片,所有的電影不管多麼受歡迎,或長或短都有時間限制。

為啥這樣做?這是為了保證集中觀影的密集度,如果全世界的影片都喜歡拖很長時間來放映,懶惰的人們在心理上就會產生 沒事反正有的是時間看今天不如先去ktv的念想。就像北京小夥伴沒去過長城 西安小夥伴沒去過兵馬俑大坑一個感覺,出省玩卻不亦樂乎,因為出省難得,本市天天有機會。要是下個月長城就拆了你看北京市民什麼樣 保管比麥加朝聖還恐怖。

正因如此 大家都知道一部影片是有時間限制的 好片子自然關注度就高,出品方自己就會限制膠片的時限 時間一到就會回收或者採取密鑰形式,因為真正喜歡看的人自然而然都在幾周內集中觀看過了,剩下也許的確有影迷因為工作實在太忙錯過了,但那是小概率事件 如果為了他們,一場幾百個座就可能只有十幾個上座率,對出品方來說就是不划算的。

關於重放,出品方是有可能重放的,比如大鬧天宮,葫蘆兄弟,新龍門客棧都進行了重製,這是要經過一系列評估和製片方的情懷,像新龍門客棧,我是堅信製片方和徐克壓根就沒想掙這次錢。但大鬧天宮和葫蘆兄弟不同,新一代小朋友又長大了,家長決定情懷,會願意帶領子女體驗影片的感覺。

就算舊影片重上映能賺錢,大部分出品人都堅信新制作的影片會比重映更賺錢,否則他就不會投資去做,所以為什麼這麼多影片虧本,也和出品人的頭腦發熱有關。再者重放要涉及到各方版權,你分錢比例沒到位,相關版權人不願意播放,你就不能重播,這也是一個原因。


風児2


看了一眼幾位的回答,有人回答的是胡說八道!根本就不懂!

我可以明確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電影的版權有效期是五十年!也就是說,五十年以上的老片子,可以隨便放映!


關鍵是拿出來沒人看!有些電影院曾經嘗試過了,效果不好!說是說,做是做。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我就是這個行業的,對此比較瞭解。


何以值此?因為過去的經典老電影懷念於人們的心中,也熟記於心中。你若讓他談談可以,但若讓他花錢再花費時間去重溫,他是不去的,沒必要!都已經看過了!


也就如同是你關係很熟悉的兒時娃娃,你想看可以,回味過去時光也可以。但讓你花錢花時間去看他,只是想念他,且又是隻看他“表演”你都知道熟悉的事,又不互動,你去嗎?除非有事求他!不是嗎?

另外主要一點是,現在的電影院很多已進入數字化時代,放映設備先進,老片子也無法使用了!


雪中風車


在中國,一部電影要能在影院公開放映,涉及到兩方面的許可,一是版權方的許可,二是文化主管部門的許可。

但是隻要你錢多,包場你愛看什麼看什麼。

版權方的許可,無非就是通過一家發行商簽下發行合同,這是有年限的。主管部門的許可,就是某部電影獲得放映許可證書,我們在公映的電影前都看到一條龍飛過,然後下面蹦出一行字。這就是俗稱“龍標”的放映許可證。

經典老片要想合法公開放映,也必須拿到這兩個“許可”。如果搞不齊兩項許可,電影哪怕再經典,影院也不敢違法放映的。如果放映版權已經過期,光憑影院是不可能搞定的,因為影院沒有發行資質。除非有一家發行公司願意去做這個事,去重新和經典老片的版權方商談、獲取發行權。但是,發行公司幹嘛要幹這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呢!

電影票房分成以100元為例。

1.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專項基金----分5%=5元。

2.營業稅----分3.3%=3.3元

以上2項支出後,剩餘91.7元才由影院(院線)、製片(發行)瓜分。

3.影院(院線)----根據影片強弱勢按57%~62%分成,如張馮陳導演或大片則按下限分57%=91.7*57%=52.27。其中院線明面上分成為7%,但院線為擴大市場份額和拉攏影院實際按2%~7%之間分,一般為5%=91.7*5%=4.59元。

以上即影院分47.68元,院線分4.59元,合計52.27元。

4製片(發行)----根據影片強弱勢按38%~43%分成,如張馮陳導演或大片則按上限分43%=91.7*43%=39.44。其中發行一般分5%=91.7*5%=4.59元。

以上即製片分34.85元,發行分4.59元,合計39.44元(象華誼自己製片和發行則全拿這部分)。


就這個樣,說我裝也好,怎麼也好,能看就看,不能看拉倒,這裡不歡迎你。👎


來自農村的大根


為什麼影院不把以前的電影再拿出來播放?要回答這個問題,不能想當然,我們要分析其前後的邏輯關係,畢竟,任何事情都不是說我想做就可以做,我做了就會有效果。

首選,我們先討論下動機,為什麼要把以前的電影拿在電影院再播?

有這種期望的人,多半對老電影有著深厚的感情,或者為了滿足某種遺憾。

第二,把以前的電影放到電影院裡再播,需要做什麼準備?

我們知道,以前的電影是通過膠片拍攝的,一方面現場重新拷貝需要一定的成本,另外一方面,有些電影的畫質也已經無法滿足時下人們的觀影需求,這就需要進行重製和修復,改成數字形式。

第二,電影上映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前期的宣發,放映時期的院線排片協定,放映完成後的總結分成,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完成,並且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搞定的。

那麼,假設電影已經修復好了,是不是一定就有權重新上映?並不是。

不說別的,中國每年生產的電影那麼多,但真正能夠走進院線的也就幾百部,剩下的要麼調整檔期,要麼就完全無緣於大銀幕,也就是說,熒幕數有限,上映時間也有限,就這麼大個坑,新片都十分擁擠,你一個老片憑什麼佔領一席?

還有就是,這個老片上映後能帶來多少票房?記住,搞發行的都是為了賺錢的,一個老片讓人折騰一頓上映了結果沒人看,發行方賠個底掉,可能嗎?

儘管,我們的確看到一些片子重映了,還是有觀眾基礎影響力挺大的那種,但是票房你看看,是不是都不行?很少人願意玩這基本賠本的買賣。


毒藥君


為什麼影院不把以前的電影再拿出來播放?

看了一些答案,都很中肯,這裡我提供一個新的角度。

其實是單純排不上場次,電影院不看好,炒冷飯也不一定能多賺錢。

2017年國內一共上映了多少電影呢?據統計有300多部。這個數字是不是很可怕,我們印象裡卻不這麼認為,覺得今年電影也不是很多啊,滿打滿算也就那幾十部吧?

其實不然,幾十部電影只是國產電影的冰山一角,是上映之後有電影院願意給放的。

我說的意思明白吧?電影院出於各種考慮(時間、檔位、點映評價、製作方、宣傳、導演名氣等等),會選擇性上映電影。

所以有些你沒聽說過的電影,其實在全國大大小小的電影院中的某幾個中上映過,然後血本無歸,投資方涼了。這樣的炮灰數不勝數。

你像去年的杜海濤演的電影《愛的帕斯卡》,一共上映1天就下架了,總票房4000塊錢,也就是說全國不到100人看了電影,真慘啊……

然而這還不是最慘的,據說去年票房最低的電影只有幾百塊的票房。動輒幾百萬成本的投資就這麼打水漂了,還給導演留下惡名。

所以老片上映,壓根沒多少檔期啊。就算是《大話西遊》重映,票房也沒有多高,而同期的大片卻收穫頗豐,院方願意排多一點場。

電影這樣的娛樂產業,炒冷飯賣情懷意義不大,人們更願意看到新的東西。大家都挺忙的,也都喜新厭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