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愛柳體,柳體起筆和行筆是否都需要捻管?

光頭祥a


小編十數年前曾習臨柳體數月,見此提問,略參淺識見笑!

唐朝楷書,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除了歐、褚、顏三家外,當數柳公權了。尤其楷書,他力糾時弊,變肥為瘦,自樹一格,與顏齊名,世稱“柳骨顏筋”。

柳公權憲宗元和年為進士。穆宗即位曾有“筆諫”之佳話:“心正則筆正,乃可為法。”通過其兄柳公綽關係,遂任右司郎中,兵部二郎中、弘文館學士、中書舍人、諫議大夫等職。封河東郡公,晉太子少傅,改少師,又稱“柳河東”、“柳少師”,一生臣事七位帝王。

傳世作品有楷書有《金剛經》、《玄秘塔》、《神策軍碑》、《大唐迥元觀鐘樓銘並序》,行書《蒙詔帖》等。

從柳體書風上看,源於歐陽詢和顏真卿,又自出新意,個性極強烈。柳公權書法特點:一是骨力,二是結構精微。其用筆意如斬釘截鐵,起筆雖用藏鋒,但始終給人清剛雅正之氣,骨力之強,實為絕無僅有。

柳公權注重結構,幾乎達到前無古人地步。他的結體與歷代不同,基本打破了筆與筆之間的呼應連貫,筆筆書來,好何好看,如何高雅便如何搭配,這既是他的特色,但對學其書者也最為不利。學其楷書要想轉換行書,何等困難!也幾乎沒有成功者。不僅如此,柳體還較為模式化,每碑用筆、結構大體相似,比顏真卿顯然不同。但柳體氣格的確可觀,有鶴立風霜風度,故米芾稱其“如深山道士,修養已成,神氣清健,無一塵俗。”

初習柳公權書法,往往入手容易,久之卻難以進,結體形似而神采全無。主要緣於未能正確運用筆法之故,柳書筆法,脫胎顏書,尤以長撇長捺更是一脈相承。其書點畫,極講究絞衄、頓挫,我們往往抓住了絞衄,而忘了頓挫。故學柳書,首要掌握筆法,再研究其結構。



柳書起筆之處,方折菱角分明,極是顯著,多見於點、豎、撇的起筆處。這就需捻管:露鋒入筆,按、衄、挫,再調鋒鋪毫行筆,抽筋抽絲,使筆畫產生力之質感。故捻管始於起筆及收筆處即可,行筆時則大可不必矣!

書於此,有觸興至復臨《神策軍》帖,手笨筆拙,貽笑諸友耳!




臨池管窺


我是學書帝

我認為柳體不需要捻管,甚至任何書法都不要捻管,因為捻管不符合書寫的規律,這是人為給自己套上的枷鎖,就好像裹腳布一樣沒有價值。

我是從柳體入門的,學柳體也有些年頭了,雖然目前不學了,但柳體給我留下的影響最大,主要是結構的影響,柳體是造險的高手,其結構的精巧無人能比。但他的筆畫的裝飾確實給學生們留下了很多的困惑,這些方頭起筆到底是怎麼來的。

就此,就產生了關於起筆的多種猜測,其中就有捻管一說,捻管能產生方頭嗎?

答案是可以,以“”為例,斜切入筆後,順時鐘捻動筆桿,筆鋒在旋轉的過程中向右掃出一個方頭,這樣就達成了方頭起筆的目的。這種方法可行嗎?我認為不可行。這明顯違反了書法不可畫,不可描,一筆寫成的基本規律,試想古人如果像這樣寫字,不知會不會的雞爪瘋呢。如果起筆不需要捻管,過程中就更不需要了。

那正確的方式是什麼呢?仍以豎為例,我個人認為,切筆後向右下拉,拉出方頭後,向下直行,寫出豎來。

按照這個方式寫出來的方頭起筆和方頭點具備力度和形似得特點,相比捻管更具科學性。


學書帝


柳體書法也是在下至愛,每日必寫玄秘塔碑。

學柳書在楷書四大家裡最難,難入難出,這絕對是個錯誤的選擇,楷書中柳體的確好看,法度森嚴,筆力勁挺。書譜中講,章務檢而便。柳體也達到檢便的極至。可以說柳體在正書中首屈一指。



本人以為柳體筆法方正,結字挺拔,對於後續學習行草書是障礙,行草貴在流暢,更宜以圓筆入書,正與柳書筆法相駁。初學建議敬而遠之。

柳體書法中最大特點方頭,自來就有柳骨的講法,多指筆畫的方頭和結字的硬挺,方頭難寫,其中的入筆斜切轉向就涉及到筆鋒的多次調整,為了方便調鋒,捻管應運而生,多為初學者所推崇。


捻管是一定錯誤的用筆方法。在書法老手的筆下,書寫是一個自然輕鬆的過程,點畫之間信手拈來。而捻管卻有畫字之嫌,在書寫過程中把筆管轉來轉去,做作扭捏之態畢露。

難以調鋒,和不正確的執筆方式有關,有些初學者枕腕,而筆力皆從腕出,寫大字甚至須用全身之力。在下以為如取懸腕運筆,下筆凌空取勢,則運筆調鋒,從側轉中,或從中轉側可通過輕振手腕,筆身的微斜即可改變筆尖的方位,達到調鋒的目的。

懸腕書寫也是學習書法的基本要求。

捻管養成習慣,以後習草書,甚至是狂草,在迅疾的書寫過程中,你還來得及中途停下來捻管嗎?


捻管就是學習書法的一個笑話,而且是一本正經地講這個笑話。

下附拙寫,請指正,謝謝!


旭日餘輝4


問柳體方頭或行筆要不要捻管,就像問用筷子夾菜要不要捻筷子一樣不靠譜。捻管是練柳沒用心深入的人杜撰出來的。可以這樣講:如果誰提出要捻管,誰就是偽書家!

我也在練柳體,故發二幅算交流。至於入沒入門,到沒到位,各位評說。好壞都不可能全部對眾人胃口,見仁見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厚德居士三水沱


您這個問題我思索了幾日,今日給個我認為中肯的答覆。

柳體,的確值得醉愛,毫無疑問。書法講究筆力,以唐楷而言,筆力最為雄健者,莫過於柳體。我們可以打個比方:一群建築師,顏真卿的建築作品是北京大褲衩,喜歡把房子修的又高又大越大越好,房子大了,要不是豆腐渣工程,柱子就要粗大,柱頭、外裝飾什麼的能省則省,把一切的承重都用到建築的高度和寬度上去。

歐陽詢不喜歡做大建築,喜歡外形簡潔、再簡潔的後現代,但考慮到建築的實用性功能,很關注建築內分區和導流設計,他的建築作品是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

另一位建築師柳公權跟他們玩不到一塊兒去,覺得顏工痴肥,建築要大有什麼用?除了做政績工程?官呆子一個。歐工也不靠譜,簡約勻稱是簡約勻稱了,沒勁!所有地方123123123讓人難受。柳工的特點是2個。一個用最巧妙的力學結構讓建築能夠高大雄奇,又能夠卯榫精密,二是注重外立面裝飾,巴洛克過了,還是中式滴水沿、瓦當、小獸配合著複雜的斗拱,又好看來又自然生動還耐用。柳工程師的作品多了去了,滿中國都是,蘇州園林看玄秘塔、神策軍看北京故宮。

您問的捻管其實就是柳公權用在古建築斗拱末端呈現出來的裝飾部分。說到這裡,可能您明白了,裝飾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內在結構。啟功先生臨玄秘塔,完全不管起筆和收束,卻也得神,就是一例。

柳體起筆和收束用的技術有切鋒、轉鋒、截鋒、揉鋒結合提按,這捻管可用也可不用,只看您對捻管掌握程度如何。其實唐楷都很少用捻管(個人觀點,這也是唐楷在各時期書法潮流中最顯呆板凝滯、最沒技術性的一點。)捻管技術的產生來自於寫字求快捷的目的,隨後變成了八面鋒技術,行草和簡書是必須要用的。唐楷作為學書法打基礎的一大類別,其實還練不到捻管。先把路走好吧,5*100接力的接棒技術學跑再說。如何?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大成國學


我寫柳體有五年了,如果行筆過程中不捻管,柳體的方頭等特點就無法表現,但如果捻管,起筆和收筆處會毛毛草草,很難達到方正效果,當然,柳體的方頭特點,和當初刻碑人的刀鋒也有一定關係,可以想像,柳公權當初寫的字也未必都是這樣。如果看過啟功先生臨的玄秘塔,對初學柳體的人會有指點迷津的效果,不要過分求像,能把柳體的韻味寫出來就行,真要寫成柳體字,十年功夫可能也達不到柳公權之萬一,初學者在選帖時,最好不選柳體為好!


汪淙


1首先,把柳體字作為學習的範本,這個路子是非常正確的。柳公權作為書法史上楷書四大家之一,歷來他的楷書被後世所推崇,仰慕。後世學習柳體字的愛好者也不在少數。


2柳公權和顏真卿是唐中後期最著名的兩位書法家。他們並稱為“顏筋柳骨”。柳體在筆法上更加註重骨力,以骨力雄強著稱。點畫藏頭護尾,多用藏鋒起筆。但是我認為在書寫的過程中完全沒必要捻管,我認為捻管完全是書法中的野路子,不足為學。

3所謂的捻管,無非就是在書寫過程中把筆鋒調正,以求達到中鋒用筆。但是,寫字的時候,我們用的是指力加腕力。在寫柳體字的時候,藏鋒頓筆的過程就把筆鋒調正了,怎麼會使用捻管呢?



4要想達到中鋒用筆的效果,主要是靠腕力。通過手指的配合,把筆鋒調正了。捻管是一種非常笨的方法。如果古代科舉考試寫文章也要用捻管嗎?純粹無稽之談!!!所以只要,指力和腕力同時配合使用,自然是中鋒用筆。


認可的朋友請麻煩點個贊,有不同看法的道兄請留言多指教!!!!


風雅書法


柳體楷書和歐楷字都近於完美,我們學它的目的是寫得一樣嗎?這不應該是臨帖的目的,所以有人說歐柳楷書不宜學。

捻筆是理論上的東西,不可能在寫字中筆筆使用,捻管是在轉彎的地方用用,起筆行筆前調鋒即可。


玉鄉大哥1


初學乍練,起筆落筆不用逆鋒,也不需捻管,切筆入鋒,倒是可行……不多說了,上圖










邾城散人


我也是柳體愛好者,醉愛柳體。我專臨柳字兩年多,也就跟您這半年的水平差不多,深感慚愧。關於捻管的問題,我平時都不捻管,但手腕和手指要靈活。寫字要輕鬆,雖說技巧很重要,但可以去玩弄技巧,可能對寫字來說就成了負擔。輕鬆寫字,愉悅身心,搞得那麼累幹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